時間:2021年04月1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近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出臺,再次強調要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有望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投資者有望迎來資本市場投資新機遇。
資本市場的新使命2015年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下,實體經濟加速去杠桿。降低企業債務依賴,必然要求股權融資承擔起更重要的職責,做大直接融資、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表面上看,做大直接融資,只要改核準制為注冊制,為IPO、定向增發等大開綠燈即可。但股票市場作為一個生態,如果供給缺乏需求承接,結果只能是“跌跌不休”,股票賣不上價,企業也自然沒有發行股票的積極性。事實上,因為股市低迷問題,我國曾多次暫停IPO。據原證監會主席肖鋼統計,A股先后經歷了9次IPO暫停,累計暫停時間超過5年。暫停IPO的原因大多是市場低迷,實際上, 監管層把暫停IPO當作救市的一個工具。
資本市場論文范例:淺析資本市場學院綠色建筑海綿城市項目之實踐
可見,如果不能充分保護投資屬性,股市的融資屬性也會大打折扣。近年來,為盡快恢復資本市場資金配置、風險定價、支持創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功能,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提速。一如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場發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A股市場融資功能逐步恢復。
2016-2020年,A股市場年均融資金額4萬億元,是2011-2015年均值的4.2倍,資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在股票供給不斷提速的同時,大盤指數還保持了穩步上漲,賺錢效應凸顯,對內外資金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不合理的投資結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顯示,2019年,在我國城鎮家庭資產中,房地產占比達七成;在金融類資產中,九成以上為固定收益類資產,股票和基金占比僅為9%。可以說,我國居民財富結構過度倚重房地產和固定收益產品,對股票市場參與度很低。并非我國居民不善于理財或不夠理性,恰恰相反,就過去的理財產品屬性來講,這種配置結構恰恰是理性的。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市場單邊上漲,有房家庭的財富水漲船高,反過來激發了居民購房、炒房的熱情;從固定收益產品來看,受剛性兌付保護,投資者買入的其實是高息存款,起碼在投資者眼中如此,在過去的歷史記錄中也如此,那么,投資者偏愛固定收益產品就是合理的。再來看股票市場,其實五年之前,A股市場還存在很多明顯的缺陷,比如退出機制不暢通,只進不出,大量垃圾股留存;比如上市條件苛刻,錯失了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公司,導致上市公司結構偏傳統、不合理;比如投資者保護做得不夠,信息披露有瑕疵,導致大股東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事情屢屢發生,內幕交易、股價操縱難以杜絕,投機屬性強,散戶頻頻被割“韭菜”,形成了所謂“七虧二平一賺”的格局。
既然買房子賺錢、買固定收益產品賺錢,炒股票虧錢,自然最終的財富配置格局就是重房產和固定收益產品、輕股權。所以,要改變這一財富配置結構,除了呼吁居民資金入市以外,還要實打實地改變各類理財產品的屬性:房地產徹底回歸居住屬性,逐步剝離投機炒作屬性,即“房住不炒”;固定收益理財回歸風險收益平衡的本質,打破剛性兌付。唯有如此,居民家庭財富配置結構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房住不炒”和理財去“剛兌”從資金端來看,固定收益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的定位,也在加速驅動居民家庭資金流入股市,為股市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資金面基礎。“房住不炒”一直是這兩年房地產政策調整的主線。
此次“十四五”規劃再次重申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強調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并擬綜合擴大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穩定地價、金融調控、稅收調控等措施,確保目標達成。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房產是名副其實的投資利器,“十四五”期間,這種情況將一去不復返。邏輯很簡單,暫且不談人口老齡化、城鎮化放緩、人均住房面積處于合理水平等因素,只看金融調控這一條就夠了。“十三五”期間,百城平均住宅價格從10 980元/平方米增長至15 795元/平方米,年均增長7.54%,大幅跑贏通脹和存款利率。同期,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從13.1萬億元增至34.5萬億元,年均增長21.37%。
從某種意義上講,房價上漲是銀行房貸堆出來的,只要嚴格進行金融調控,控住“水龍頭”,“十四五”期間的房價將有望得到控制。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強力整頓,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調控能力已大幅增強,控住房貸不是難事。此外,這幾年資管打破剛性兌付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打破剛性兌付,最強的信號來自2018年4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等要求,并在制度層面做了精密設計,如建立資管產品隔離墻、推動凈值化管理、推動成立理財子公司等。同期,市場也一直在釋放信號,既包括近來年債券違約、信托爆雷、P2P爆雷等帶來的巨大損失,也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的全面凈值化轉型,保證本息的理財產品正快速退出市場。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投資者接收到了打破剛性兌付的市場信號,開始將理財產品視作中等風險產品,適當調降持有比例,增加對存款類產品、貨幣基金等低風險投資產品的配置,并適當增加對股票等中高風險資產的配置,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居民家庭財富資金配置已悄然發生變化。自2016年以來,公募基金規模快速攀升,截至2020年末,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9.89萬億元,同比增長34.7%,增速創近年來新高。資本市場迎來長期機遇“十四五”期間,股市改革繼續深化。在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背景下,優質公司加速上市、經營不善的公司快速被淘汰,股市持續凈化,股票的投資價值凸顯,對資金的吸引力持續提升,反過來會推動股價上漲和股市繁榮。
對于投資者而言,盡管2021年開年以來遭受市場暴擊,但著眼于長期,下跌恰是更好的布局機會。只要經濟在發展、居民收入在提高,流入股市的資金必然會越來越多,反過來將推動優質股票價格的上漲。回看“十三五”期間,經過2015年股災沖擊,股票市場低迷;同期,P2P、互聯網理財、房地產等領域還持續分流資金。即便如此,“十三五”期間,股市的年均成交額也高達133萬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47%。展望“十四五”,P2P清零,互聯網固定收益類理財消失,“房住不炒”,互聯網存款下架,資金無處可去,自然會首選股市,為慢牛、長牛奠定基礎。
從板塊邏輯上看,“十四五”規劃著重強調的科技、消費、醫療等領域仍是投資主線,過去幾年基金重倉的抱團股、賽道股多集中于這幾個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近期被基金下跌所傷的基民,只要堅定持有,“十四五”期間大概率能獲得滿意的收益。此外,“十四五”期間居民收入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為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物業、保險等領域打開了發展空間。這些領域的優質龍頭企業也具有很高的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是著眼于長期的事情。當前,“十四五”的畫卷已經展開,長期投資者可以布局了。
作者: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