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0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環境與經濟的關系是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文章基于環境庫茨涅茲理論構建廣東沿海經濟帶主要海洋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線性回歸模型,探索海洋環境隨經濟增長的變化規律,并采用熵變方程法進一步描述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廣東沿海經濟帶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導,經濟增長速度快,但海洋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珠三角是海洋污染物排放的主體區域;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EKC曲線因主要海洋污染物類別和地區的差異而呈現線型、“倒U”型、“N”型和“倒N”型等不同形式,整體海洋環境污染與人均GDP的擬合趨勢表現為單調遞增的線性變化,海洋環境污染程度隨經濟增長而顯著加劇;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處于嚴重不協調狀態,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質量的變化方向相反;亟須優化調整廣東沿海經濟帶的產業分工布局,強化海洋環境保護制度保障,構建和完善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經濟發展;海洋污染;環境庫茨涅茲理論
0引言
沿海地區是城市分布和產業聚集的主要區域,全球近75%的大城市和超過70%的工業資本集聚于此[1]。中國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吸引人才、集聚資金和研發技術等方面具有內陸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廣東海岸線長度為4114.4km,居全國之首。為充分利用沿海開放優勢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2017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將省內15個沿海城市及其周邊海域進行統一規劃,組建形成廣東沿海經濟帶;明確指出堅持保護和開發并重,實施陸源污染防治與海洋環境整治并舉,建立陸海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推進沿海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2]。
經濟師論文范例:基于場強模型的遼寧沿海港口腹地劃分
可見,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十分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一方面,廣東沿海經濟帶是廣東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對經濟增長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在生態文明理念和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引起重視的背景下,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為此,廣東沿海經濟帶必須實現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共生和協調。這就引發現實問題即當前二者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同時引發潛在問題即如應如何實現更好的協調發展,這是本研究力圖回答的問題。根據環境庫茨涅茲理論,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環境庫茨涅茲曲線(EKC曲線)呈“倒U”型。
其對應的理論解釋為:在經濟發展初期,由于產業水平較低和技術條件落后,增長方式過于粗放,污染排放迅速上升,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并對經濟發展形成反作用力,隨著污染程度的加劇,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力度也在增強;當環境質量下降至某個臨界點時,政府環境規制將不斷提高污染排放成本,政策作用力引導經濟結構向低污染方向轉變,環境污染將得到緩解,甚至出現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同時提升的局面。我國學者在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中大量引入該理論,并驗證“倒U”型EKC曲線的存在。
付秀梅等[3]在分析中國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污染的關系時發現,多數污染物排放指標與經濟增長的EKC曲線都表現為“倒U”型;王諾等[4]在對環渤海沿海13個城市的研究中發現,環渤海地區城鎮污水入海量、廢水入海總量與人均GDP均呈“倒U”型變化;李佳桐等[5]通過海南省經濟與海洋環境數據指標的擬合,證實“倒U”型曲線的存在。
與此同時,部分學者對該理論持質疑態度,認為“倒U”型EKC曲線是非常理想化的發展狀態,由于地區差異和指標差異的存在,EKC曲線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孫康等[6]提出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地區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均呈“U”型變化,而南海環境污染與漁民人均收入呈“倒N”型變化;劉鐵鷹等[7]提出海洋環境對污染物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當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閾值時,海洋環境將不可修復,“倒U”型曲線就不會出現;王光升等[8]在實證中發現,中國沿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不會隨經濟總量增長而自發解決,政府環境規制的缺位更容易導致EKC曲線趨于單調遞增。以上研究成果表明,運用EKC曲線研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已極為成熟,類似的方法同樣適用于分析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但單一運用EKC曲線并不能全面展現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通過改進思路,可將EKC曲線與協調分析方法相結合,發揮方法復合“1+1>2”的優勢效用,充分呈現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在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協調狀態,進一步總結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規律。本研究分析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根據環境庫茨涅茲理論構建主要海洋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EKC模型,從擬合曲線的發展趨勢、主要轉折點和變化速率中理清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變動關系;運用熵變方程法呈現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協調狀態的變化過程,綜合分析廣東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之間的發展問題和制約因素,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對廣東沿海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助力。
1研究方法與指標數據
1.1研究方法
在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協調關系研究中,常用的量化指標為耦合協調度。但耦合協調度主要體現二者的發展水平和差距,而缺少對主體相互增長狀態的刻畫。研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協調關系的重點并不在于二者的差距,而在于其相互增長關系。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協調發展意味著二者相輔相成和共同促進,即經濟高質量發展減少污染排放從而改善生態環境,而環境好轉進一步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研究選擇更能表現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動態協調關系的熵變方程法。
2廣東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狀況
2.1經濟發展
廣東沿海經濟帶集聚省內超過80%的人口,GDP占比超過全省的95%,是廣東經濟構成的主體區域,也是國內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廣東沿海經濟帶經濟發展動力充足:GDP總量逐年攀升,年均增長率為8.84%;近期雖面臨經濟轉型壓力,GDP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維持在7%以上水平;人均GDP高于國家平均水平,遠超國內其他經濟帶;產業發展處于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第一和第二產業占比逐年降低,第三產業占比顯著提升,整體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市規模不斷壯大,城鎮化率逐年上升,城鎮發展水平居于全省甚至全國前列。然而廣東沿海經濟帶空間發展極不均衡,地方經濟水平差距很大。
3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EKC驗證
分別構建主要海洋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擬合方程,觀察不同曲線的擬合效果,綜合擬合優度、方程顯著性和參數顯著性等回歸指標,選取解釋能力強和參數估計值統計顯著的擬合方程。根據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差異,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EKC曲線表現出不同形式,經濟帶內部不同區域的EKC曲線也不盡相同。
4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關系
多年來,廣東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位于耦合坐標圖的第一象限,ΔE(t)和ΔP(t)的平均值分別為0.2724和0.2085,處于嚴重不協調狀態。原因在于廣東沿海經濟帶城市重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的分布過于集中,產生大量工業污染物,污染物過度排放加劇海洋環境的惡化,造成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關系極度失調。《廣東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的發布和實施有效遏制海洋污染物排放和緩解海洋環境壓力,使2012年出現優質協調局面。
珠三角主導整個經濟帶的經濟增長,ΔE(t)和ΔP(t)的平均值分別為0.2710和0.1726,表明海洋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而下降;其中,僅在2007年、2012年和2014年由于1個或多個海洋污染物排放指標驟降而處于優質協調狀態,其他年份皆處于環境惡化區。粵西ΔE(t)和ΔP(t)的平均值分別為0.2632和0.3098,表明海洋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而下降;其中,2011年由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氣排放量同時減少而處于優質協調狀態,其他年份海洋環境惡化趨勢均不斷加劇。粵東ΔE(t)和ΔP(t)的平均值分別為0.2668和0.2067,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總體協調趨勢并不理想,但對比其他區域協調性更高,在多個年份(2009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處于優質協調狀態;在地方環保規制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雙重作用下,粵東海洋污染物排放指標的波動性更強,海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明顯控制。
5結語
本研究基于環境庫茨涅茲理論構建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擬合模型,并運用熵變方程法刻畫二者的協調關系。研究結果表明:①廣東沿海經濟帶在第二和第三產業的主導帶動下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然而海洋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珠三角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但海洋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粵東和粵西的經濟實力不及珠三角,但海洋污染物排放量也顯著增長。
②因主要海洋污染物類別和地區存在差異,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EKC曲線呈現線型、“倒U”型、“N”型和“倒N”型等不同形式;總體來看,廣東沿海經濟帶海洋污染綜合水平與人均GDP的擬合曲線為單調遞增的線型,表明海洋環境惡化形勢不斷加劇。③廣東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處于嚴重不協調狀態;珠三角和粵西的經濟增長伴隨著海洋環境質量下降;粵東經濟增長與海洋環境的協調關系有所緩和,在多個年份出現海洋環境隨著經濟增長而好轉的優質協調狀態。
參考文獻
[1]黃靖,相偉.新時期遼寧省沿海地區產業定位研究[J].資源科學,2008(9):1343-1348.
[2]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6/post_146463.html,2019-12-28.
[3]付秀梅,王娜,項堯堯,等.海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16,34(5):85-90.
[4]王諾,李慧,盧月,等.渤海沿岸地區經濟發展與入海排污量關系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16(5):28-36.
[5]李佳桐,俞花美,葛成軍.基于EKC對海南省經濟發展與近海污染的關系研究[J].特區經濟,2016(10):23-25.
[6]孫康,李麗丹.我國海域污染與漁業經濟EKC關系研究:基于日本海洋漁業發展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4):90-97.
作者:張玉強,李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