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1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我國古代的工匠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一門職業,以自己有限的才智執著于一件技藝,卻把工匠精神附著于精美絕倫世代相傳的作品。 中華文明能夠在人類發展史上如此光彩奪目,驚艷世人,工匠精神功不可沒。 從人類社會進化與發展的歷程來看,工匠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進化而誕生、發展。 工匠精神通過工匠在現實生產、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實踐,讓人們得到有溫度、有情懷、有品質的產品體驗與服務體驗。 工匠是工匠精神在現實世界中得以具體呈現的實踐載體,而工匠精神則是工匠內心的美好追求及其職業標桿的現實體現。 因此,從人類社會出現的那一天起,工匠精神也隨之誕生; 人類社會不亡,則工匠精神之魂不散。
工匠精神成就過去現在和未來
工匠精神是指一絲不茍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包括精益求精、專注執著。 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的這種“不滿足于現狀、不安于現狀”的天性驅動,這種對“最高境界”的執著追求,才使得工匠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代代傳承。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在造物過程中不斷追求完美、創造精致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展現“工匠精神”的壯麗史詩。 工匠精神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燦爛發展,曾經造就了風靡全世界的金銀器、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器物,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東方熱”。
工匠精神論文范例:農業勞動者職業轉型中工匠精神的法律塑造
但是,今天工匠精神的日漸式微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現階段制造業從業人員工匠精神的缺失有關。 面向“中國制造2025”,如何呼喚工匠精神回歸、重振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迫切要探究的現實問題。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面向“中國制造2025”,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應該包括如下內容:所有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所體現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態度、信仰信念與價值取向,對更高品質產品或服務的執著追求。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在過去造就了輝煌的歷史; 在今天,面向“2025”,仍然意義非凡、不可或缺; 在未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仍會更加光芒耀眼、熠熠生輝。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一時間“工匠精神”迅速成為各類媒體熱議的話題,同時也迅速成為引領各行各業未來轉型升級、尋求發展的一面旗幟。
如天,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不是偶然,其中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 這意味著,我們要從過去的規;、流水線、粗放式地生產,轉向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地高品質生產; 從過去廉價、低質的“大路貨”,轉向有內涵、有品質、有情懷的作品。 工匠精神,就是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執著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轉型發展所必須的。 因此,現階段呼喚工匠精神回歸,重振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過去:工匠精神煅鑄了五千年星光璀璨的民族輝煌
中國‘工匠精神’自古有之。 據春秋時期《考工記》中記載,當時社會除了對工匠的地位進行社會排定之外,還制定了工匠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這極大地提高了工匠的社會身份地位,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工匠從學徒到師傅、逐漸升遷的行業規則。 由于這套規則得到社會各界與產業行業的認可,雖經世代變遷,卻歷久彌堅,代代相傳。 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穩定的工匠職業分工體制,使得各類工匠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心無旁騖地在各自的領域里一心一意地鉆研技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錙銖必較。 而這種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恰恰造就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輝煌與璀璨。
現在:工匠精神是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
在19世紀80年代的歐洲,“德國制造”一度是歐美國家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 1887年英國議會修改了《商標法》,要求從德國進口的商品注明“德國制造”,以便與英國的優質產品加以區分。 這些嚴重刺傷了德國人的自尊心,德國痛定思痛,銳意進取,下定決心提高產品質量,最終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一洗前恥,鍛造了現當代備受世人矚目與敬重的“德國制造”。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正式吹響了中國向“制造強國”前進的號角。 中國要成為像德國、日本那樣的世界制造強國,就必須擺脫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生產,提高制造業的生產質量水平。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制造強國的靈魂,中國制造業要擺脫“大路貨”、“地攤貨”的形象,除召喚工匠精神回歸之外,別無選擇。 強國必須先強質,強質必須有魂; 而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就是這強國、強質之魂。
未來: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
工匠精神是制造強國的靈魂,是生產高品質、高質量產品的保障,這體現了產業行業的職業操守,更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素質與尊嚴,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源泉。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蘊含著嚴謹、專注、敬業、耐心、創新、踏實、拼搏等可貴品質。 如今提倡工匠精神,回歸工匠精神,不是復古、倒退,不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 恰恰相反,提倡和重振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發展之需要,體現了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 工匠精神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傳承,其誕生于創新之中,發展于創新之中,也必將輝煌于創新之中。
中外工匠精神的比較
人類社會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進化到如今之暢享5G、互聯互通的現代文明社會,工匠精神居功甚偉。 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穿越了漫長的歷史長河,橫跨東西,造就了星光璀璨的東方文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西方文明。
今天,重視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已深入人心; 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品質名片,一種文化象征,并正在全世界大放異彩。 如日本,“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一種國家特征; 日本人注重細節的完美、對品質的堅守,到了令人敬畏的地步; 對于任何一款產品,日本人會不斷修正,完善細節,不斷完善,向完美靠近。 又如德國,如今的“德國制造”享譽全世界,值得信賴。
德國人對細節的執著,對品質苛刻的追求,令人驚嘆。 德國除了寶馬、奔馳、奧迪等世界品牌名車之外,還有Rimowa日默瓦行李箱、Leica萊卡相機、Montblanc萬寶龍鋼筆等等世界品牌,無一不彰顯著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意和恒久的品質,彰顯著工匠精神的無比魅力。 此外,還有荷蘭“王室認證”、英國薩維爾街西裝、瑞士勞力士手表等等國外品牌,無一不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輝。
工匠精神在國外如此大放異彩,在國內也是有著優良的傳統。 如有“寸錦寸金”之稱的南京云錦,至今已有近1600年歷史,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色澤光鮮亮麗,美若云霞,薈萃絲織工藝之精華,有“東方瑰寶”之美譽,是世界歷史長河中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再如,當今依靠工匠精神鑄造的中國天眼、高鐵、北斗導航系統、量子通信、基因測序技術、橋梁建設技術等“國之重器”早已名揚海外。 這些都為擺脫往日“地攤貨”與“大路貨”形象的“中國制造”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為進一步鍛造制造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環境的多樣性和人類適應環境的結果,使得人類的文化呈現多姿多態的特點。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滲透了工匠精神的產品都是好產品,都值得尊重,中外產品各有各的優點和品質,并無優劣之分,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
工匠精神的回歸路徑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是傳統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與發揚光大。 當今社會,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是昭示優秀傳統的回歸,不是形式的復古和因循守舊,而是要不斷發揚光大工匠精神。 怎樣才能培育工匠精神,使其永葆青春、發揚光大? 中外工匠精神的比較,給予本研究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轉變傳統的行業偏見,營造尊重工匠、培養工匠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 政府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確立工匠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并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資助等形式保障工匠的收入和個人的職業發展前途,為工匠的培養、發展提供各種便利,不斷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實踐場所。 還有,政府要牽頭相關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等有關各方,明確職責、事權,通力合作,構建規范、高效、多元化和市場化的工匠培養體系,全力營造適合工匠孕育、成長的社會大環境。
同時,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要摒棄職業偏見,制定相關工匠職業制度,不斷提高工匠在行業企業內的相關待遇,積極配合政府培育適合工匠生存、發展的社會土壤,重塑“工匠精神”,不斷創造條件提高工匠職業的社會認同度,讓從事工匠職業的人有榮譽感和幸福獲得感,有尊嚴地體面地生活。
另外,在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營造“尊崇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的同時,工匠群體本身也要排除一切干擾與誘惑,肅清自己的內心環境,潛下心來,精練技能,勇于創新,培養一顆“匠心”,不斷創造出優秀的實踐作品來回報社會,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支持; 以身作則,不斷激勵更多的人才積極投入到工匠職業中去,讓工匠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最終,通過內外協同、通力合作,實現培育工匠內外環境的相通相融,大力營造有利于工匠培養、成長、壯大的天時、地利、人和。
第二,利用“互聯網+協同制造”創新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警惕“空間迷向”。 工匠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產物,是不同時代工匠精神的延續與拓展。 每一個時代的工匠精神,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每一個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時代烙印,上一代的工匠精神傳承到下一代工匠身上時,其內涵的表現形式與其內容的展現,必然會因為前后兩個時代的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代溝”或差異,而有所不同。
因此,對傳統的工匠精神,要有所揚棄,有所取舍。 在“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協同制造’將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讓制造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高效協作,使得個性化產品能夠以批量的生產方式,實現所謂的‘大規模定制’”。 這種“互聯網+協同制造”的模式將對工匠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造成巨大的沖擊。 因此,工匠群體應不斷學習,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改進生產方式,創新思維,取長補短,賦予工匠精神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內涵,與時俱進。
另外,在重振工匠精神的同時,還須警惕“空間迷向”。 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有時看到的‘燈光’是星光、看到的‘海洋’是陸地,這是經常導致飛機失事的原因之一。 同樣,由于工作環境和工作本身的實踐操作性較強等原因,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感官經驗,長期累積的厚重的感官經驗對工匠個人影響巨大; 因而在面對現實問題時,工匠往往會習慣性地依據長期累積的感官經驗做出判斷而采取相應行動。
無數事實證明,時過境遷,刻舟求劍,無異于緣木求魚。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看起來與過去相似的問題,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往往行不通; 因為不同社會環境所誘發的實際問題,其解決的方法方式必然不一樣,過去的經驗判斷往往會導致行動的失敗。 因此,在面對傳統工匠精神時,我們要警惕實踐過程中的“空間迷向”,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力避經驗主義,讓主觀遵從客觀實際,取其合情合理的部分,保持積極學習、奮力創新的姿態,及時更新觀念。
第三,建立工匠人才的培養機制和相關激勵保障制度。 “一項統計顯示,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高達50%。 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 ”由此可見,中國工匠人才培養迫切萬分。 中國仍需繼續“深化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繼承古代‘師徒制’教育傳統”; 在培養工匠人才的同時,還要把工匠精神不斷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去。
“好的產品(服務)都是由‘人’來生產的,沒有高素質的‘人’,自然也不會有高品質的產品(服務)。 ”此外,還需建立“傳統工匠技藝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瀕臨失傳的傳統工匠技藝搶救制度”,為工匠人才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能工巧匠的培養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政府要協調好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關系,促進校企合作持續、深入發展,促使校企合作各方,依據行業企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制定相關制度,形成長效機制。
第四,還要把工匠實踐升華到理論、文化的高度,“在中高等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過文化教育、社會宣傳、法律保障等方式,讓工匠精神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每一個過程,滲透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思想、血液、細胞里面去,代代傳承; 讓工匠精神在中華大地上,不再是稀缺少見的,而是隨處可見、習以為常的,普及到每一位中華民族兒女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 “只有工匠精神在各個領域中做到無孔不入,中國制造業才可能達到德國和日本制造業的水準,才能繁榮不衰。 ”做到如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何愁“中國夢”不能早日實現。
結語
信息化時代,科技飛速發展極大促進了人類社會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一切都在變,但人類追求高品質、高幸福獲得感的生活目標不會變,一切的變化都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 工匠精神是確保高品質、高幸福獲得感的生活得以實現并能夠長久持續的核心保障。 工匠精神的理解始于工匠,卻絕不止于工匠。
不僅工業制造業需要工匠精神,在農業、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都需要工匠精神。 粗放式的工業制造業不能滿足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粗放式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同樣也不能滿足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我們就很難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華麗轉型,無法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更無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時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作者:劉志江 吳維庫 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