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2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基于創新價值鏈的視角,本文將創新過程區分為知識創新、科研創新和產品 創新三個階段,根據不同技術來源影響創新價值鏈的邏輯和機制進行變量選取及空間計量 模型構建,探究研發要素驅動過程中空間溢出效應和要素的 “協同”或 “擠占”效應。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三個階段之間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關系,國內外不同技術來源要素既 促進本地區創新價值鏈的提升( 直接效應) ,也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鄰近區域創新價值 鏈的提升( 間接效應) 。影響渠道檢驗表明,人力資本主要通過內部渠道吸收技術引進帶 來的研發溢出,而研發資本則更多地表現為 “協同效應”。
關鍵詞: 創新價值鏈; 空間溢出; 協同效應; 擠占效應
一、引 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 疊加”的特定階段,面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比較優勢弱化、多數產業被 “鎖定”在低附加 值制造環節等一系列問題,跟進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拓寬資源獲取渠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 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促進我國產業 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發展戰略。
這既要不斷激發國內創新活力,也要有效利用國際創新外溢, 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最優配置,構筑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新動能。在此背景下,各地區紛紛加 大對研發要素的投入力度,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吸引研發要素向本地區流動,利用國內外研發資 源進行多元化合作也逐漸成為各國在全球市場上創造和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1]。
然而,是否能通過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技術研發多元合作等渠道提升創新水平,從而達到創新價值鏈動態升級 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在現有的研究文獻中,主要從 “協同效應”和 “擠占效應”兩個角度考察國內外技術來源和 技術創新的關系。“協同效應”是指不同區域、不同階段創新要素之間相互帶動的過程。“擠占效應”是指不同區域、不同階段創新要素之間相互擠占的過程。
( 1) 研發人員的 “協同”或 “擠占”效應。郝云平和雷漢云( 2019) 認為研發人員能通過學習效應推動區域間技術交流與合作[2]。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人力資本市場化配置可能失靈,引發技術密集部門和最終產品部門間的錯配,導致人力資本外溢渠道受阻[3][4]。( 2) 研發資本的 “協同”或 “擠占”效應。一方面,通過技術引 進可直接獲取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研發資源,推動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5]; 另一方面,引進的過 程中易造成對技術獲取過度關注,創新資本過度用于消化、吸收外部技術,從而 “擠占”本土自 主研發投入[6][7]。( 3) 不同創新環節的 “協同”或 “擠占”效應。王立平( 2005) 通過研究我國高 校 R&D 知識溢出的空間范圍和程度,發現高校對高技術產業的知識溢出是正向顯著的,高校研發 對企業專利和新產品均產生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8]。
然而,由于知識創新是為創新過程提供積累 和儲蓄的階段,具有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等特點,企業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往往選擇將研發要素投 向生產環節,從而造成對基礎環節創新投入的 “擠占”[9]。 基于此,本文從創新價值鏈攀升的驅動要素和空間溢出特征出發,選取 2007 ~ 2016 年省際面 板數據,實證分析國內外研發要素的價值鏈外溢效應和空間外溢效應。
相比于以往研究,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1) 對研發要素驅動過程中的價值鏈外溢效應和空間外溢效應進行模 型構建,為我國區域創新價值鏈的影響要素來源提供參考性借鑒; ( 2) 對不同數據庫進行變量的整 合和構造,數據選取更加豐富; ( 3) 通過引入 “協同”和 “擠占”思想,從人力資本和研發資本 兩個渠道檢驗要素外溢效應的影響路徑。
二、模型構建、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參考 Hansen and Birkinshaw( 2007) 提出的創新價值鏈概念,借鑒趙磊( 2018) 關于檢驗創新價值 鏈外溢效應的模型,本文基于生產視角對技術創新環節進行分解,將創新價值鏈量化為知識創新 ( K) 、科研創新( R) 和產品創新( P) 三個階段,構建空間計量模型探討國內外不同研發要素對創新 價值鏈提升的機制及作用渠道[10][11]。
三、空間計量模型估計結果及分析
傳統面板模型采用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進行檢驗。而在空間面板分析中,由于省份間存在差異性,個體效應的存在可能影響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通過豪斯曼檢驗發現隨機效應模型更可取, 因此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在實際的計量分析過程中,為減少異方差和數據比較,所有變量均取對數。知識創新階段的實證結果顯示,產品創新和科研創新對知識創新的影響系數均未通過顯著性檢 驗,表明知識創新并沒有很好地與其他兩個階段形成良性互動,其反饋效應渠道尚不完善,高校科 研人員應進一步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也需更加重視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研發需要。
基礎研究 R&D 經費支出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基礎研究 R&D 經費投入不僅對本區域創新提升具有顯著 的正向影響,還對周邊的區域創新行為發揮促進作用; 國際科技交流也在知識創新階段顯現積極的 正向關系,說明加強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對本地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 “協同效 應”。科研創新階段的實證結果顯示,知識創新和產品創新對科研創新的影響系數都顯著為正, 表明無論選擇哪種空間權重矩陣,知識創新和產品創新均帶動科研創新的提升,高校科研人員 的部分論文和新產品研發過程中的部分成果有效轉化為專利,促進科研創新的發展。
產品創新階段的實證結果顯示,知識創新和科研創新對產品創新的影響都顯著為正,說明在創新成果產 業化方面,企業的產品研發行為更加重視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研發成果的消化吸收,也顯現 一個地區的產品創新活動除受本地區知識創新和科研創新的影響,還受相鄰或相近地區知識和科研行為的影響,即產品研發具有正向空間依賴性。
此外,中間品進口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部分 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在產品創新環節,進口中間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企業技術創新時的 知識存量、降低創新成本[17]。 從控制變量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對知識創新具有正向影響,豐富的教育資源增加相應的創新 主體,導致創新產出的提高。
經濟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 表明三者均對科研創新水平具有 “協同效應”。貿易依存度和新產品開發經費對產品創新具有顯著 的正向影響,表明貿易依存度越高、外部貿易環境越好,越有利于新產品的研發,而新產品開發經費對產品創新產生直接的促進作用。
四、技術引進對創新價值鏈的影響機制檢驗
前文的實證結果顯示,技術引進對創新價值鏈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分析技 術引進影響創新價值鏈的作用渠道。一方面,人力資本具有空間吸收效應,研發人員可通過學習、 模仿和吸收國外研發要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研發資本具有 “協同”或 “擠 出”效應,若技術引進與研發資本相互協同,有助于緩解各地區產品研發面臨的融資約束,促進 技術進步; 若技術引進與研發資本相互擠出,大量的創新投入用于模仿或改進外部技術, “擠出” 用于自主研發的資源投入,從而抑制研發創新[18]。基于此,本文試圖從人力資本的空間吸收效應 和研發資本的 “協同”或 “擠占”效應入手,分析技術引進影響創新價值鏈的作用渠道。
五、政策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論引發進一步的思考。
第一,加大創新要素投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應 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加大研發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高質量論文、 發明專利的獎勵機制,并對自主研發的企業提供經費補貼,縮短其專利申請審批周期,促進創新主體對創新的積極性。
第二,增強技術吸收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高水平國際合作交 流,支持企業進口高質量中間品,通過對高質量中間品物化技術的有效吸收來提高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
第三,加強創新各階段之間的聯系。重視創新價值鏈的外溢 效應,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 “智庫”作用,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轉變和應用。
經濟論文投稿刊物:中國工業經濟以工業經濟和工商管理為主要內容,以產業及企業管理干部、經濟理論作者為主要對象。發表了大量有影響、高質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國產業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優秀研究成果,得到政府決策部門、企業高層經理人員、經濟理論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師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第四,充分發揮區域協同創新的溢出效應。一方面,推進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推動建立區域間和區域內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 另一方面,強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作為創新主體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 間的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加強創新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和交互式學習,擴大創新成果的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
[1]白俊紅,王鉞,蔣伏心,李婧 . 研發要素流動、空間知識溢出與經濟增長 [J]. 經濟研究,2017,( 7) : 109 - 123.
[2]郝云平,雷漢云 . 創新要素流動、空間技術溢出與共享發展 [J].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報,2019,( 1) : 107 - 121.
[3]馬穎,何清,李靜 . 行業間人力資本錯配及其對產出的影響 [J]. 中國工業經濟,2018,( 11) : 7 - 25.
[4]李靜,楠玉,劉霞輝 . 中國經濟穩增長難題: 人力資本錯配及其解決途徑 [J]. 經濟研究,2017,( 3) : 20 - 33
作者:韓亞峰,張占東,趙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