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已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共享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式,成為推動創新創業向更廣泛、更深度發展的重要抓手。借鑒共享經濟模式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創新、平臺建設、受教育者協同發展、多元共建和均衡發展,有利于打開創新創業教育新局面,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關鍵詞:共享經濟;創新創業;可行性
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后,系統性創新和結構性優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尤其突出。因此,商業創新除了技術創新,更多是生態乃至整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即由之前的“零和博弈”變為“共享經濟”。近年來,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共享經濟在我國逐漸興盛,各種模式不斷嘗試,創新層出不窮。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共享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連續3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具有開創型個性與創業基本素質的人才為目標,是我國大學轉型發展的一次挑戰和增強教育整體實力的一次考驗。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要積極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加速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到2020年,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創業實踐學生的數量明顯增加,為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提供強而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共享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已經成為推動創新創業向更廣泛、更深度發展的重要抓手,其全新的思維方式能夠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一、共享經濟內涵及發展現狀
共享是指資源的分享和利用,這個概念自古有之。共享經濟在我國被稱作分享經濟,早期被稱作“協同消費”“合作式消費”,是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通過整合各類分散資源,精準發現多樣化、差異化需求,使供需兩方迅速匹配,從而將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的一種方式,是信息社會強調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推崇最佳體驗和物善其用的新消費觀與發展觀。共享經濟滲透的領域寬、范圍廣、參與人數眾多,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明顯。目前,主要涉及房屋住宿、交通出行、金融等領域。
國家信息中心于2019年2月底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的交易規模達29420億元,比2017年增長41.6%;共享經濟參與人數約7.6億,參與提供服務人數7500萬人左右,同比增長7.1%;截至2018年底,中國獨角獸企業83家,占全球305家企業的27%。普華永道等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從2015年的150億美元擴大至3350億美元。
二、借鑒共享經濟模式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可行性分析
(一)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共享經濟不但是一種新經濟形態,更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核心是“共創、共享、共贏”,注重協同合作,崇尚機會公平,追求共同獲益。在共享經濟中,人們可以共享無形的東西,如知識、技能等,也可以共享有形的東西,如物品、房子等。強調物品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提高資源的使用頻率,推崇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共享經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潮流,其先進的理念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重要意義。高校應該從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系列改革,摒棄各自為政的傳統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作交流,通過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共享,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互利共贏。此外,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除了激發其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增強創新創業能力,還應向學生介紹共享理念,啟發共享思維。
(二)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
共享經濟是依托信息平臺,通過有效整合分散資源,以有限轉讓資源使用權的形式,實現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共享經濟以其市場化平臺取代原來的商業組織存在模式。其開放性對供需雙方零門檻,通過多方參與、信息交互、自動匹配,提高了資源的流動性,同時提升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為需求方創造了價值。對供給方而言,共享的產品資源或服務等可以被需求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對資源需求方而言,能及時方便地獲得供給方信息,并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資源或服務,潛在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激發。新形勢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需要搭建平臺,匯聚創新創業教育的要素和資源。該平臺不同于一般的實踐服務平臺,是基于互聯網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為支撐的集教育資源融合、創新創業信息融合等為特點的開放共享平臺。平臺既可以有效整合各方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又大大節省受教育者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還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三)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受教育者協同發展
共享經濟也稱協同消費,是近年來興起于互聯網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可以將協同消費分成3類:一是產品服務系統。消費者通過協同消費平臺共同享有產品的使用權,在提升產品使用效率的同時降低消費者的負擔。二是再分配的市場。將二手物品通過社交平臺重新分配。三是協作生活方式。這類協同消費主要發生在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之間,有利于促進社會關系的進步。創新創業教育通過設置相關課程、配備授課教師、配置設備場地等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教育。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過于強調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輕視甚至忽略學生的作用。對于學生因資金、技術、能力等條件制約創新創業的現實問題,很多高校并未很好解決。其實,除了學校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共享,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分享創業相關信息、創業項目、創業經驗等,還可以進行創新創業二手物資的交換買賣。這種協同消費不一定以盈利為目的,但可以激發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
(四)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共建
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得分工獲得了更高程度的發展。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個體只要對自己的分工環節盡心竭力、精益求精,根據各自在分工中創造的價值量到市場上進行交換,仍然能夠獲得相應的服務與產品的使用權。隨著共享程度的提高,必將導致更高程度的分工,進而促進高層次的多元共建。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形態指向突出共享過程中實現共建,并通過共建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因此,共享和共建同步發展、密不可分。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依歸。共享形態下,共建的主體和形式是多元的。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不僅包括高校,還包括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第三方機構等。這些主體依據自身特點和優勢科學分工,就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源、形態建設開展多層次的共建與合作。創新創業教育的共建形式也是多元的,例如: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在教育主體科學分工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共建,有利于克服傳統封閉體系下的弊端,使創新創業教育的要素和資源發揮更大作用,提升發展效率。
(五)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均衡
發展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地享有社會資源,每個個體以不同的方式付出與受益,從而共同獲取經濟紅利。這種共享的實現主要以互聯網為媒介。共享經濟有3大主體,分別是商品或服務的供給方、需求方以及共享經濟平臺。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且很多高校的認識不夠,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還有一定誤區,導致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極其不平衡。要實現教育公平就需要打破學校之間的壁壘,以互聯網為主要平臺,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將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實踐資源等統一放置于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當中,實現主導性資源、支持性資源和其他教育資源之間相互交換和共享,使區域、地域及學校間的差距降到最低,讓不同學校的學生都可以了解到先進的理念,享受到優質資源,分享優秀成果。
三、結語
高校作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主要陣地,其工作成效關系國家“雙創”戰略的順利實施。共享經濟理念正影響著包括教育在內的各行各業。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抓住機遇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共享經濟模式有利于革新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豐富教育形式,激發教育主客體的活力和潛力,降低教育成本,推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對拓寬學生眼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和水平,提高學生創業成功率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借鑒共享經濟模式必將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大慶,趙輝.共享經濟模式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7(9):84-86.
[2]常彥.共享理念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6):35-41.
[3]哈艷,賈冀南,王麗紅.共享經濟視閾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22):41-44
經濟師評職論文范文:供給側視角下共享經濟與新型商業模式研究
摘 要: 通過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核心分析,明確了共享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一環,是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方向。基于供給側視角分析了共享經濟四個發展基礎條件、兩大驅動力以及社會影響,在傳統經濟面臨宏觀微觀困境和共享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基礎上,總結出傳統經濟商業模式和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并分析了傳統經濟商業模式存在著市場勢力、內部成本產業鏈轉移、交易成本累加等劣勢,以及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配置對象、需求側參與權選擇權評議權、交易成本等方面存在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