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1月09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起源自食品安全和信任危機的社區支持農業(CSA),從誕生之始就決定了其并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其價值取向除經濟取向外,還兼具社會和文化取向,具有顯著的外部正效應。僅僅從經濟角度將CSA簡單視為農產品生產貿易模式無疑是偏頗的。文章從CSA起源入手,深入剖析CSA內涵,并著重闡釋其核心理念及發展愿景,以期從文化角度更全面認識其內涵,從而為CSA的宣傳與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業;參與式保障體系
社區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城市社區物業管理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房地產行業也在快速發展,城市社區越來越多地建立了起來。城市社區物業的運行經過許多年的探索發展,已經逐漸成熟。但是在城市社區物業管理發展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制約物業管理企業發展的問題。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物業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物業管理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加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對城市社區物業管理及其實踐中的困境進行探索研究。
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今天,有機農業發展極具市場潛力。2008年以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模式運作的“小毛驢市民農園”的成功運營吸引了人們對CSA的關注,這其中一部分人是基于對其理念的認同,也有一部分人是基于資本逐利的需求。起源自食品安全和信任危機的CSA,從誕生之始就決定了并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其價值取向還兼具有社會和文化取向,具有很強的外部正效應。基于逐利動機的加入者如果僅僅關注經濟利益而忽視對其理念及文化內涵的理解,則無疑是背離其宗旨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CSA文化內涵,才能保證CSA的健康發展。而要剖析CSA文化內涵,需要從其起源看起。
1社區支持農業的起源
20世紀70年代基于食品安全與信任危機,一種消費者與農場直接對接,消費者預先支付一定周期貨款,生產者以有機耕種方式提供農產品的消費者和農場合作模式出現在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地,并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美國,這種模式在日本被稱為提攜(Teikei),而在美國則被稱為社區支持農業(CSA)。2008年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率先將CSA的經營理念和運作模式引入我國農場運作中來,隨之我國CSA逐步發展起來,截至2015年各地CSA農場已發展到500余家。[1]
2社區支持農業的內涵
社區支持農業英文為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包含社區與農業互助的意思。它是有機農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結合、互動的典型模式,其一般運作模式是:消費者到CSA農場實地考察后與農場直接簽訂協議并預付一定周期貨款,農場按協議約定以有機方式生產并按時按量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兩者“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對CSA內涵的把握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1)對社區的理解:社區支持農業中的“社區”并不是僅指相同行政區域或生活區域居住的人,而更傾向精神層面上“有共同利益和理念”的同一圈層人群。具體來講CSA中的社區是那些愿意支持本地化有機、生態耕作方式的消費者群體。[2](2)農業指本地化的生態農業。(3)CSA是短鏈銷售模式,一般是農產品產銷直接對接,沒有中間商環節。(4)CSA以信任為基礎,消費者和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公平互信,體現了二者的相互支持和平等互助。
3CSA核心理念
從本質來看,CSA是替代食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理念上需要反思及解決以下問題:其一,工業化食品體系帶來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問題;其二,如何重建城市居民和農業生產者的友好信任關系?其三,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社會地位、保護鄉土文化、恢復鄉村活力以及如何重建農村發展新秩序?基于以上問題,實踐中,CSA在生產方式上采用有機耕作方式,遵循有機農業“公平、健康、生態、關愛”的四大原則。
在流通環節上強調從生產到餐桌的短鏈化,根據第一屆國際CSA報告會要求,CSA應遵循合作、本地化、團結、直銷的原則;從社會意義看,它與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農村區域發展的社會運動緊密相連,倡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并希望重建農村與城市社區和諧發展、相互信任的關系,恢復鄉村的生機活力。盡管各國CSA項目有所不同,歸納起來,其核心理念至少包括環保健康、本地化、信任、合作分享和公平等幾個方面。
3.1環保健康
CSA注重環保,提倡健康生產方式,尊重自然環境,禁止使用化學藥物,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農產品。CSA生產方式有助于環境保護,是一種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
3.2本地化
CSA倡導“吃在當季、吃在當地”的飲食理念。“吃在當季”是因為當季作物在最適合生長的季節,即使不使用化肥、農藥也可以有不錯產出。“吃在當地”可以減少長距離運輸帶來的能源消耗以及避免為保鮮添加防腐劑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吃在當季、吃在當地”需要的是在地化的行動,CSA與“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地產地消”食物運動結合起來,注重從田間到餐桌整個過程的生態化和短鏈化。
其基本做法是采用農產品直銷模式,實現農戶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其好處在于:一方面拉近了農場與消費者的距離,使得消費者有機會深入田間了解食品生產和流動的全部信息,信息的透明和對稱有利于重建二者信任關系;另一方面則減少中間環節的盤剝,增加了農戶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本地消費和社區內的經濟循環,有助于促進當地經濟和農村的發展。
3.3信任
CSA是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而產生的,農產品作為“信用商品”,消費者不能憑經驗判定其安全風險,生產和消費環節信息不對稱是缺乏信任的根本原因。當前解決食品安全的監督方式中,政府監管難以發揮有效作用。而普遍采用的有機認證第三方保障體系TPS認證周期長、費用高,普通農戶難以承受,市場化運作的TPS容易使第三方認證機構變成一個中間獲利部門,致使消費者缺乏對TPS認證體系的信任。由于政府和市場失靈,當前化解信息不對稱的機制設計和技術都顯得收效甚微。[3]
CSA的生產者以小型農場為主,其有機認證主要采用的是參與式保障體系PGS。在CSA經營模式中,誠信是最高的原則,也是最低的底線,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聯系,彼此關系比較穩定、開放和對稱。消費者可以隨時參觀農場,還可以參與農產品的種植與配送過程,做到全過程監督,從而有效消除信息誤區和盲區。本地化生產、開放式管理和多元主體的參與式保障提高了農民有機生產自覺意識,增強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彼此信任。
3.4合作分享
作為CSA最早形式之一的日本Teikei(提攜),本身就是共識或一起合作的意思,體現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扶持。CSA以合作關系為基礎,主張“共擔風險,共享收益”:CSA采用預售方式,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保證了生產者穩定的收入和農產品穩定的銷售市場,可以避免盲目生產帶來的滯銷風險,降低農戶的種植成本;生產者解決了資金及銷售問題,可以專注生產,為用戶提供新鮮、健康的產品。在CSA中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系遠不止買賣關系。
在這個基本合作框架下:一方面CSA會員可以到農場做志愿勞動,通過捐款捐物等方式幫助農場改善工作條件,對農場建設提供實際的建議;另一方面CSA農場為會員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便利條件,農場不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對會員或者孩子們開展農耕教育。CSA強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拉近了農戶、土地與消費者的距離,形成了一種相互扶持和真誠關懷的“社區”文化。在這個意義上,CSA超越了一般商業模式的經濟屬性,在促進社會和諧和保護農耕文化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3.5公平
在傳統的農產品貿易體系中,農產品價格低廉、利益分配不公平加之市場需求不穩定,收入微薄與勞動力的缺失迫使小農生產者紛紛放棄傳統農耕方式改用化學方式進行生產。由此可見,在農民的收入和農業發展前景這些問題得到改善之前,上述現狀并不能得到根本轉變。因此CSA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提供安全健康農產品的問題,還應該讓堅持傳統生產的小農生產者可以獲得與其投入相應的公平收入,讓農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份具有發展前景和吸引力的職業,通過建立公平貿易體系探索農業發展的新秩序。
公平貿易體系的關鍵是有機農產品價格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兩方面來說都必須是公道的。價格是有機農業勞動的報酬,應與其投入相對應:有機生產前期風險高、產量少;有機耕作勞動力的投入比化學農業高6倍左右,需要投入的農資也是環境友好型的,價格高于普通的農資;有機種植償還以前幾十年過度依賴化學農業對土壤侵害造成的生態欠賬,對環境具有正外部性。
這種正外部性也應該在價格中反映出來;作為勞動報酬除了考慮投入還應確保農民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即除了滿足生產和基本生活之外,應該讓他們有條件進修技術和提高自身素質,這對有機農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機農產品價格高于化學農業產品是合理和公平的,只有保障有機生產者獲得有尊嚴的收入并為有機農業創造可以期待的發展前景,才能調動農戶生產有機農產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勞動力流失和生產意愿喪失的問題。
4CSA發展愿景
綜上,可以把CSA發展愿景歸納為實現“食物社區重構”,即建立本地化的農業與食品經濟體系,通過生產者和消費者相互扶持合作與信任,最終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以及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4]而要實現“食物社區重構”的愿景,在現階段一方面需要組織和扶持有機農業生產者,另一方面需要引導和改變消費者。
從對有機農業生產者的扶持來看,除了建立公平貿易體系給予合理報酬及提供有吸引力的職業前景外,還應該從金融支持、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CSA更多的政策支持。而在消費者方面,除了提供安全可靠農產品外,通過對CSA健康環保公平理念的宣揚引起消費者的文化認同與共鳴,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加入CSA行列。
5結論
CSA不同于主流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模式,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其追逐目標,CSA具有很強的社會效益和正外部性,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它強調永續的理念,符合生態農業的內涵,對于農業多元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農耕文化回歸與傳承、重建信任和創建和諧文明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走刀口.在農業三產化的趨勢下,“好農場”能給社會生態農業帶來什么[EB/OL].[2015-11-23].
[2]石嫣.全球范圍的社區支持農業(CSA)[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