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1月08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精明增長”是指在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城市規模擴張,在自然環境保護中踐行“兩山理論”,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和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的高效發展模式。
從“精明增長”的視角,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2010~2015年遼中南城市群的社會經濟數據,對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精明程度進行測度分析,探尋遼中南城市群的轉型路徑。研究表明,研究期內遼中南城市群的增長主要體現為城市群規模的擴張以及城市生產消耗方面的增長。
雖然整體城市群依然處在提速增長的模式,同時在城市空間規模方面逐漸向集約化發展的態勢也日趨明顯,但其主要依靠“量”的增長,“質”的提升不夠顯著。研究結果能夠為遼中南城市群乃至更大區域的城市群“精明增長”提供決策的相關參考及依據。
[關鍵詞]城市群;精明增長;評價指標;信息熵;遼中南城市群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迅猛發展。長期以來,城市的快速簡單擴張是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模式,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逐步推進,城市群已經成為了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區域城市結構,并在經濟全球化的全球競爭中逐漸展現出優勢。[1]而目前我國城市無序化的蔓延發展導致當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地關系矛盾、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社會成本增高等一系列問題的凸顯。
為此,早在2007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提出了“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所謂兩型社會。兩型社會的本質內涵是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當代人類日益增長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在提高生產力和理性消費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與在美國已經取得廣泛認同并付諸實踐的城市“精明增長”理念高度一致,其目的都是降低城市資源能源消耗[2]、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當前中國正處于城鎮化轉型的重要階段,轉變當前的粗放式城鎮化發展模式,融合“兩山理論”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實現城市基于保護與發展的“精明增長”,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東北地區城市群是在國家工業重點布局的體系下發展演變而來的,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更面臨著迫切的社會經濟轉型需求。
借鑒相關研究,本文將從“精明增長”的角度,結合城市群的實際情況,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2010~2015年遼中南城市群地區的社會經濟數據,對其社會經濟的“精明程度”進行科學測度,探尋遼中南城市群的轉型路徑。
一、研究理論和方法
(一)“精明增長”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城鎮化發展在出現了“郊區化”浪潮后,又呈現出一種無限擴張、低效利用的現象,美國學界將其定義為“城市蔓延”。“城市蔓延”具有5個典型特征:(1)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無限浪費;(2)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無效投入且增量巨大;(3)公路里程數居高不下;(4)土地利用方式粗放;(5)居住空間分配不均且引發社會問題。[3]
根據美國國家縣級政府協會(NAC)、美國規劃協會(APA)的研究及實踐,“精明增長”是“將城市空間擴展融入到區域整體生態體系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協調思想。”[4]是應對“城市蔓延”的最直接的方法以及系統性的措施。學界基于“精明增長”概念總結了十項基本原則:(1)土地綜合利用;(2)住宅的集約化發展;(3)差異化的住宅結構設計;(4)具有游憩功能的社區設計;(5)具有特色的社區;(6)實現對具有代表性和生態功能的開敞空間、耕地以及其他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利用;(7)對現有社區進行改造;(8)公共交通及私人交通模式的差異化設置;(9)基于規劃的相對公平性;(10)公眾在城鎮化增長中的參與。[5]
總體而言,“精明增長”指的是在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城市規模擴張,在自然環境保護中踐行“兩山理論”[6],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和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的高效發展模式。
(二)“精明增長”評價體系及指標選取
結合“精明增長”的內涵,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城市群社會經濟精明程度進行考量[7]:一是規模增長,表明城市發展在“量”上的水平,突出的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二是福利增長,表明城市除體量增長以外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體現的是居民在收入、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水平。三是空間增長,表明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情況,體現的是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和蔓延的水平。四是消耗增長,反映的是城市發展中資源的消耗水平,比如水資源消耗、電力資源消耗等等,包括生活和生產方面。基于綜合性、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可獲取性等原則,選取以下四個維度的評價指標:
1.規模增長。該方面選取了反映人口集聚規模的人口密度(人/km2);反映經濟規模和結構的人均GDP(元)、地均GDP(億元/km2)、進出口總額(億元)、非農產業比重(%)。
2.福利增長。該方面選取了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用于描述基礎公共交通服務配套水平的年末實有公共汽(電)車營運車輛數(輛)指標;體現醫療配套水平的衛生機構床位數(個);反映教育水平的在校大學生人數(人)。
3.空間增長。該方面選取了反映城市空間利用的城市區建成面積(km2)、居住用地面積(km2);體現城市在城市群空間結構中與其他城市及城市群外部城市聯系程度的公路貨運總量(萬噸)、境內等級公路里程(km)。
4.消耗增長。該方面選取了反映城市生產方面資源利用狀況的全年供水總量(萬噸)、工業用電量;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資源利用狀況的居民生活用電量(萬千瓦時)、家庭煤氣用量(萬m3)。
(三)研究方法
信息熵測度的是一個系統內的各元素的秩序。熵值算法就是在多要素的指標體系中,通過對不同要素的信息熵的測度來實現對目標的評價。同時,為了避免評價單元中出現各類極端數值及異常波動對評價結果產生影響,需要對評價單元的指標數據進行合理的標準化轉化。
具體步驟如下:若參與評價的評價單元(DMU)共有m個,參與評價的指標類型共有n種,依照上述假設,則可以構建指標數據矩陣X=(xij)m×n,其中xij是第i個評價單元的第j項指標。1.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目的是使其轉化為無量綱數值,消除不同計量單位的影響。采用最大最小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經過無量綱處理,該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量綱和數量級的影響,在對評價單元指標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后,將其值映射至[0,1]的區間內。在保留了指標相對差異的前提下,實現不同指標類型的相對可比。
(四)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源自2010~2016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遼寧省統計年鑒》。為確定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本文采用熵值法進行測算。信息熵測度的是一個系統內各元素的秩序,是一個熱力學概念,用于描述系統的不確定性。
使用熵值法獲得的評價指標信息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混亂性越小,其有效性越大,指標的權重越大。在具體計算中,分別計算2010~2015年各指標的信息熵,最終取各指標6年的算術平均值得到對應權重。
二、遼中南城市群社會經濟“精明增長”評價結果和分析
(一)遼中南城市群“精明增長”指標權重分析
通過對2010~2015年信息熵的處理,獲得了四個準則層對“精明增長”目標的權重占比。其中規模增長維度的權重最大,占比達到40%左右;消耗增長緊隨其后,占比約為30%左右。規模增長和消耗增長對“精明增長”的綜合評價較高,綜合熵值較大,二者之和約占總權重的68%左右。
福利增長和空間增長對綜合熵值的貢獻率較低,權重在20%和14%以下。熵值的計算證明了在研究期內遼中南城市群在福利增長以及空間增長方面的總體空間利用率較為低下,且福利水平未得到有效率的提高,這與整個東北地區的發展現狀也相吻合。總體來看,研究期內遼中南城市群的增長主要體現為城市群規模的擴張以及城市生產消耗方面的增長。
這表明研究區內整體城市群依然處在提速增長的模式,主要依靠“量”的提升,同時在城市空間規模方面逐漸向集約發展的態勢也日趨明顯。但總體來說城市“質”的提升不夠顯著。從單一指標層權重大小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影響熵值綜合評價的具體區域。
發現影響程度較高的影響因子為規模增長和消耗增長,空間增長和福利增長僅有少數位于指標權重較高的區域。指標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指標為進出口總額、在校大學生人數以及固定資產投資額,說明當前遼中南城市群的主要發展動力為整體經濟規模的增長,其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校大學生人數作為福利增長維度的指標因素,其較高的權重表明教育事業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研究期內遼中南的整體增長具有較高的貢獻。
居民生活用電量、煤氣家庭用量、全年供水總量的權重也位于較高水平,表明研究期內遼中南城市群的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但其主要提升方式來自于更多生活能源的消耗。城市建成區面積以及居住用地面積具有較高權重,也印證了近年來遼中南城市群城鎮化得到較為迅猛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指標權重較低的區域中,除剔除的非農生產占比指標外,主要的權重較低指標來自福利增長、規模增長以及空間增長三個準則層維度。其中,福利增長準則層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公共汽車運營車輛數穩居指標權重的末兩位,表明在城鎮化不斷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過程中,居民收入和城市公共服務并沒有得到同步提升。這會增加城鎮居民的生活成本在家庭支出中的占比。
空間增長中的境內等級公路里程權重較低也印證了上述推論。規模增長準則層中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權重較低,則表明遼中南城市群在規模擴張的同時,雖然整體規模效率沒有明顯下降,但是整體生產效率也沒有有效提升,同時整體土地的節約利用程度有所提高,但是集約程度有待加強。
(二)遼中南城市群“精明增長”指數時序變動
2010~2015年遼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社會經濟精明程度評價分值。為了考察遼中南地區2010~2015年增長的精明程度空間分布情況以及階段變化,將整個遼中南城市群的所有城市2010~2015年“精明增長”程度分為1~3從低到高的3個等級,分析遼中南地區2010~2015年各城市社會經濟精明程度,得出如下結論:1.大連市和沈陽市一直處在最高的等級。
在整個研究期內,大連市和沈陽市的“精明增長”得分一直處在整個區域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整體來說,大連市對沈陽市的優勢在逐漸喪失。在研究期內,盤錦市多數年份的“精明增長”指數位列遼中南城市群的第三位,但在研究期中期有所下降。遼陽市和阜新市在研究期末對比研究期初的增長最為明顯,分別提高了4位和2位。
鐵嶺市和鞍山市的“精明增長”指數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下降幅度約4%左右;尤其是鐵嶺市的整體“精明增長”指數在遼中南城市群內部的排名從前列降低到中游水平,表明整個城市的產業轉型在研究期內出現了明顯的障礙。
2.遼中南中部地區,“精明增長”指數在研究期內有所降低,西部地區則出現了連續的波動。3.對整個遼中南城市群來說,2015年的城市群“精明增長”指數相較于2010年有明顯的增長,整體得分提高了0.1左右,表明研究期內遼中南城市群在“精明增長”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功能劃分及產業結構調整措施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三)遼中南城市群“精明增長”指數截面比較在對2010~2015年時序數據進行分析后,對2010~2015年遼中南城市群“精明增長”的平均水平進行測度,各城市社會經濟精明程度平均分值及排名,并根據遼中南地區“精明增長”評價分值將遼中南城市群平均“精明增長”進行分級,表中1~3級分別為從低到高的3個等級。
2010~2015年間,遼中南城市群14個城市中,除少數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社會經濟“精明程度”呈上升趨勢。就2010~2015年的平均水平而言,大連市的社會“精明程度”達到了0.612,排名第一,沈陽市和營口市分別以0.506、0.338分列第二、第三。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則分別以0.300、0.277、0.268排在最后。總體上看,除沈陽市和大連市南北各呈現1高極外,整個遼中南地區的“精明增長”呈現了西高東低的態勢,撫順市和本溪市的平均“精明增長”指數較低。從各城市的年度評價分值增減狀況看,各城市都出現了有增有減的情況,不存在社會經濟精明程度持續增長或下降的城市。
三、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精明增長”理論,構建了四維度“精明增長”綜合測度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對2010~2015年遼中南城市群的“精明增長”進行了相關測度。充分結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術方法,既有對現狀的定性分析,又有通過數據的定量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運用熵值法,在評價過程中通過指標的去量綱化以及非參的權重確定方法,很好地避免了主觀因素對評價權重的不合理影響。但是參數確定的相對性決定了指標體系是否合理是對權重影響最大的因素,且評價結果的相對性不能夠體現評價對絕對值的判斷。例如本文在選取指標中,非農產業比重指標對整體熵值影響較小,但事實上農業產業的發展也對“精明增長”的測度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
整個遼中南城市群在研究期內“精明增長”程度在緩慢提高,但并不能夠測度目前整個城市群“精明增長”的絕對狀態是有效還是無效。從截面數據的比較上看,沈陽市作為遼寧省的省會城市,其“精明增長”的測度值相對較高,而大連作為遼寧省的一個重要核心城市,其“精明增長”指數一直位于整個城市群首位。這表明整個遼中南城市群形成了以大連和沈陽為核心的雙核城市群結構,其社會服務、城市聚集效應等對整個城市群的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第二,模型構建的四個準則層維度,體現了當今城市的“精明增長”在“質”和“量”兩個方面的綜合需求。在研究期內,規模增長維度的權重最大,消耗增長緊隨其后,二者之和約占總權重的68%左右,這與整個東北地區在研究期內的整體發展狀況相吻合。研究期內整體城市群依然處于提速增長的模式階段,主要依靠了“量”的提升,同時在城市空間規模方面逐漸向集約發展的態勢也日趨明顯。但總體來說,對于城市“質”的提升不夠顯著。
第三,本文的主要實證對象為遼中南城市群,因此“精明增長”評價指標的主要測度對象應為城市群綜合發展的指標。但由于受限于統計數據來源及技術限制,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不能完全體現整個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分級結構及城市的交互關系。第四,結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各指標對城市“精明增長”的不同影響程度及分類維度,能夠為遼中南城市群乃至更大區域的城市群“精明增長”提供決策的相關參考及依據。
[參考文獻]
[1]周慧來,郭蕊.中國城市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10):55-59.
[2]譚婧,陶小馬,陳旭.基于改進熵值法的城市“精明增長”綜合測度———以長江三角洲16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2):129.
[3]馬強,徐循初.“精明增長”策略與我國的城市空間擴展[J].城市規劃匯刊,2004,(3):16-22.
相關論文投稿刊物:地域研究與開發是由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辦的地理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刊1982年創刊,主要刊載地域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性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