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03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融資難、融資貴”是全球中小企業都面臨的共性問題,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一個長期的艱巨過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復雜多變,結合我們對中小企業授信業務的研究和20多年的授信經驗,以務實的角度從深層次上分析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源,對精準發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加快金融創新,量體裁衣拓展小微企業授信業務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幾點淺見,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分析,應對措施
春節過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如此高規格足見中央對金融服務民營企業工作高度重視。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復雜多變,部分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趨于惡化,風險事件頻發,銀企信息不對稱,互不信任等問題較為突出,銀行面對不斷增加的不良壓力,“惜貸”、“慎貸”甚至“懼貸”的情緒日趨嚴重,如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兩起案例,三家互為擔保的中小企業因其中一家企業授信逾期,銀行就認定其償債能力下降,勢必會影響其余兩家企業的還款能力,遂要求提前收貸將三家企業都告上了法庭。
另一起更為典型,貸款人無力償貸后,尋求過橋資金幫助,銀行工作人員明知其不符合再貸款的條件,仍向過橋資金方面作出將向其發放新貸的承諾,最終貸款人沒拿到新貸,也沒能償還過橋資金。2017年6月,河北省贊皇縣人民法院除了對各相關人員予以懲處外,法院還做出了要求銀行把還貸資金返還給過橋資金提供方的判決。小企業害怕銀行抽貸,銀行害怕企業逃廢債,已成為新常態下銀企關系的“中國特色”。
一、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深層次分析
(一)經濟下行小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廉價環境成本難以持續,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較難完全覆蓋授信風險“融資難、融資貴”是全世界中小企業都面臨的共性問題。其產生的根源在于:小企業在行業的選擇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多處于生產鏈的低端,缺技術、缺品牌,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一般難以在同類品種上與大企業直接展開競爭。
一味拼勞力、拼價格、環境污染重,特別是小作坊式家族企業,在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有一定的合理性,當企業經營規模達到一定水平時,原有的管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專業化管理人才,數據顯示國內小微企業3年以上的存活率不超過10%,小微企業要熬過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會通過銀行信貸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且無差別的信貸政策使不同地區發展極不平衡。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資產質量普遍下降,規模小,單筆金額小,對資金需求短、頻、快、急,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交織,加大了銀行風險管理的難度。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為2.75%,比大型企業高1.7個百分點,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貸款不良率更高,面對投入大、產出小的矛盾,金融機構獲得的收益較難完全覆蓋授信風險。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從國內看,經濟增長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增長的新常態,出口紅利與成本紅利逐漸消失,如果說,最典型的2008年大多數中小企業陷入困境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導致訂單不足的話,近年來則主要體現在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成本呈持續高位上升的趨勢,招工難、用工貴,加之匯率較大幅度的波動,2016年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說中國稅負高出美國35%,一時間在各類媒體上引起了較為轟動的爭議。
引用原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的觀點,這一輪民營企業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新的特征和成因——融資難是難在流動性的壓力,而融資貴是貴在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民間融資等渠道,抬高了整個企業的債務成本。近年來我們在調研中經常遇到,企業拿到訂單后難以合適的成本組織生產,使那些固守靜態的產業喪失了比較優勢,內憂外患,小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廉價資源、廉價環境成本取得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些問題不有效解決,給再多的銀行授信也沒有用。
(二)企業經營透明度差,投資行為短視,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不斷攀升
筆者通過20多年的信貸審批感觸最深的就是,小企業關聯關系復雜、隱蔽。首先,出于應付各類部門如避稅、融資等多種原因財務信息不真實、不完整,有的企業有多套財務報表或沒有財務報表。企業資產與個人財產之間缺乏明顯的界限,企業資金和個人財產相互使用,有的企業通過注冊關聯企業的方式轉移、隱匿資產,或者通過關聯企業高額負債而本企業低負債的方式美化自身財務報表。
其次,小企業投資行為較為短視,一般很重視眼前利益,沒有風險意識更談不上風險防范預案。如一家做棉花收購加工干得風生水起的企業,看到無紡布市場效益很好,就投資了500萬生產無紡布,等廠建好了市場需求驟降。盲目投資的客戶常常一度都是各金融機構爭相追捧的“好客戶”,很容易通過多頭授信產生投資沖動,遇到市場行情變化等因素的制約,當期的現金流難以清償到期的本金,資金鏈隨時可能被引爆,大部分倒閉的企業,都存在“短貸長投”、“三角債務”,加之部分銀行風險管理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人員流動較大“不會貸”現象突出,只能不斷強化擔保抵押對風險進行緩釋,銀企關系進一步惡化。
由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完善,小企業貸款基本都要抵質押物,銀行對機器設備、應收賬款、租賃權、專利權等質押業務開展少,對抵質押物不足的企業,通常要求提供擔保人,這就造成企業互保、聯保現象普遍。小企業融資除去貸款利息,還有擔保、資產評估等非利息成本相對較高。近年來,一些企業缺乏誠信不僅體現在產品質量上,由于實體經濟投入成本較高、產出周期偏長,面對相對較高的資金成本,不如做投機賺錢多、賺錢快,個人及企業以經營之名獲得貸款,又參與民間的“高利貸”活動,一旦出現經營風險,便借各種名義逃廢銀行債務,老板集體“跑路”拖累擔保公司破產的現象屢屢發生。
一些生產正常的企業害怕貸款歸還后難以重新獲得貸款,也通過多頭開戶、資金不入帳等方式不履行還款協議,使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不斷攀升。同時,銀行進行不良貸款核銷難以做到稅前列支,核銷成本較大,手續繁瑣,面對小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及高風險性,在風險管理如何尋求適度的平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雙方建立信任的成本較高。
(三)全球經濟格局分化重組加劇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產能過剩,金融創新不足是商業
銀行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最大短板近年來歐美不斷增強“再工業化”戰略,在經濟蕭條,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工業創新技術價值增值能力弱化,歐美品牌紛紛將各類代工廠搬至東南亞,激烈的市場競爭貿易保護愈演愈烈,尤其是隨著全球經濟格局分化重組的大環境下,中美貿易戰的不斷升級,更加劇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產能過剩,企業利潤越來越低甚至沒有利潤,部分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已從“借新還舊”走向“借新還息”。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企業保持某項優勢的時間較以前大大縮短,一招鮮,吃遍天已成為歷史,從而導致一些固守傳統領域,在產業轉移、轉型中因“前怕狼、后怕虎”,加之上一輪經濟周期中盲目擴張的企業,產能上來后突遇市場環境惡化,就會顯得不堪一擊。尤其是聯保與互保這種抱團取暖的業務模式,由一家企業引起的銀行信用危機會像水面的漣漪一樣由中心向外圍呈幾何級數擴散,使企業風險演變為行業風險,抱團取暖演變成了“抱團欠債”,整個產業園區的大多數企業都陷入償債危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不斷加大銀行的信貸風險。
從銀行自身來說,考核企業靜態財務指標過多,深入了解和分析企業發展潛力不足,加之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和風險責任的追究,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主動性不強,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慮,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資金傾向于流入風險更低、回報更高的項目,如地方政府的平臺項目,使得以安全性為前提的商業銀行缺少發放小企業貸款的內在動機,金融創新不足是商業銀行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最大短板。
面對信用環境的持續惡化,因利率上浮、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等,銀行吸收存款成本的不斷上漲和風險溢價的提升,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都導致目前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難以下降,從而導致小微企業面臨息稅前利潤不能覆蓋利息支出的風險,銀行業將承擔更大的不良資產壓力。“晴天送傘,雨天收傘”這是企業對銀行最形象的比喻,尤其是今年以來民企在銀行信貸、債券發行、股票質押等相繼出現違約、爆倉等情況,當企業出現風險苗頭或實質性風險,一家銀行的提前抽貸乃至被依法執行其優質資產,可能導致企業所有貸款銀行群體性恐慌,集體爭相抽貸,這種流動性危機對任何企業都將是致命的。
二、精準發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的務實思考
(一)“一帶一路”各國與我國加強中小企業合作的意愿明顯增強,大銀行不服務小
企業就沒有未來信心是一切的基礎,有信心才能夠渡過難關。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比較優勢等都有所不同,根據熊彼特的經濟周期理論,嚴重金融危機或經濟衰退會產生“創造性破壞”,通過淘汰落后企業產生市場清洗效果,從而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對同一資產在不同經濟背景下的風險判斷往往是不同的,并會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甚至發生逆轉性的變化。
面對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沖擊,大銀行壟斷和低水平競爭的格局產生了銀行業規模不經濟和對實體經濟支持的乏力,實踐已經證明“傍大款”、壘大戶,80%的貸款集中投放到10%的授信客戶上,不僅不能滿足不同市場主體對金融差異化的需求,行業風險衍生的信貸風險越來越高,高度集中的國有經濟的債務結構也不斷加大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
同時,受制于法律和市場環境,不良貸款處置成本較高,部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已經逼近甚至跌破監管紅線,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大銀行不服務小微企業就沒有未來”。凡是發展迅速、效益突出、生命力強的中小企業,普遍不是在區域內單獨存在,而是以集群的方式相聚而生。截至2017年末,全國小微企業法人約28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合計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一帶一路”、亞投行、國際產能合作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我國中小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各國與我國加強中小企業合作的意愿明顯增強,新業態、新市場和新模式不斷涌現。
小微企業是普惠金融的服務重點,2013年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降低了小企業的經濟資本占用,2018年起對小企業及農業等授信業務實施降低準備金率,中小企業蘊藏著社會創新的巨大潛力和智慧,也是關系銀行加快經營轉型緩解金融資源“錯配”,突破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
首先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區位優勢、產業特點以及小企業狀況搞好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分類,共享,加強上下級行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最大限度實現業務發展的協同效應,在增量擴面上下功夫,關鍵是增強服務滲透能力,下沉服務重心,對那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成長性好、有訂單、有市場的企業和客戶,根據信用評級合理確定授信總量、期限和分層次差異化的定價方案,通過銀團貸款、聯合貸款、債務重組、并購重組等各種措施給予幫扶,減少財務成本負擔。
(二)不斷提升小企業信貸員的業務素質,創新適合小企業生產經營和資金回流特點的金融產品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一個長期的艱巨過程,不斷降低交易雙方信息收集匹配的成本和時間是解決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關鍵。中國有句古話叫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要求信貸人員必須學會如何“看”,將原來的“抵押+報表”的傳統考核模式轉變為重點考核“軟信息”,如“三品”-----人品、產品、押品;“三表”——電表、水表、稅表(或海關報表);“三流”——人流、物流、現金流等。
小企業信貸員不僅是聯系銀行與客戶的橋梁,還是銀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貸款效率的關鍵因素,一筆貸款能否及時清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戶的還款意愿,而還款意愿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戶的人品,因此在貸款發放前,要重點考察客戶的人品,隱性風險企業往往刻意隱瞞,如資金的真實用途、股權變更或股東矛盾,高管人員的變動往往隱含了企業內部不穩定的因素,在我們的信貸實踐中眼見為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核實庫存,沒有庫存周轉效率的提升,就沒有資金周轉率的提高。
同時通過征信報告中的貸款合計數與客戶提供的財務報表是否相符,如果征信報告中貸款合計數明顯高于客戶提供財務報表數值,則說明企業存在隱藏負債、粉飾報表等問題,甚至存在大量民間融資的可能。小企業和個人的儲蓄、理財等賬戶關聯很大,必須改變銀行原有的公司、結算、零售等部門各自為戰的經營模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要打組合拳,積極創新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結算、財務管理和電子銀行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如浙商銀行開發的“小企業賬戶通”,實現小微企業賬戶和企業主個人賬戶兩個賬戶之間的自動聯動,提高小微企業的結算便利性。郵儲銀行天津分行等金融機構開展了大膽嘗試,開辦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業務,為多家企業發放貸款,緩解其過橋成本高、“倒貸”壓力大的問題,通過延長企業的還本期限采用循環授信模式,在貸款方式上也可以逐步實行整貸分期還款的方式,這比較適合小企業生產經營和現金回流特點,在企業保持杠桿基本穩定的條件下,通過客戶綜合貢獻度的提高實現互利共贏。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商業銀行要不斷完善銀政企合作平臺,聯合各類行業協會組織共同參與,定期舉辦銀企對接會,通過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和實質性對接,或依托工業園區、產業集群以群體的風險對沖個體的風險,不斷提高對市場和企業變化的靈敏度,從而“以量平價”推動小微企業整體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培植一批忠誠客戶。
(三)不斷增強服務小微企業的使命擔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要打組合拳成功的小企業信貸模式都具有兩個重要因素:商業可持續的關鍵是風險可控,有一定的覆蓋率收益能覆蓋成本。一方面大中型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繼續深化普惠金融事業部建設,向基層延伸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網點,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不斷增強服務小微企業的使命擔當。
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與中小微企業“門當戶對”的中小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融資需求和融資方式不同,需要用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對接,不可能一種產品打天下,必須深度挖掘目標客戶的多種金融需求量體裁衣,注重特色產品對重點客戶的覆蓋與滲透,在已有的存貨、倉單、應收帳款抵質押業務的基礎上,加強銀行、證券、保險的業務聯動,加強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合作,因地制宜地推進多層面的小企業知識產權、信貸履約保證保險、出口退稅托管賬戶質押,幫助小微企業整合資源、設計流程、優化模式、構建業務的生態系統和價值鏈,積極探索小企業授信不良資產證券化、債務重組等方式,節約不良資產處置的經濟和時間成本,盤活資金優先用于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切實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獲得感,提升民營企業主動發展升級的動力。
小企業的發展更需要長期的、有風險承擔能力的資金扶持,直接融資一直是我國融資結構中的短板,加強對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運用,從根本上打通小融資壁壘、消除融資堵點,如針對初創期和成長期的小微企業,積極探索成立投貸聯動引導基金,在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已經進行評估和投資的基礎上,以“股權+債權”模式對企業投資,1993年硅谷銀行從一家傳統銀行成功轉型為科技銀行,獲得了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資產回報,從美國幾千家銀行中脫穎而出。
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可以專項發行用于支持小企業發展的集合債券,小企業可轉換票據,內保外貸,支持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降成本、補短板,有序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最后,審批條線的專業性是審批效率的根本保障,面對商業銀行人員流動較為頻繁,對審批人員進行整合歸類,使之發揮專長成為某一行業領域的專家。
按照“盡責免責,失職問責”的理念,適當提高小企業風險容忍度,將小企業信貸人員的收入和貸款質量綜合績效指標掛鉤,充分發揮信貸人員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多層次、多格局授信業務的主觀能動性,對支持小微企業授信業務做得較好的分支行,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在績效考核上安排專項激勵費用,增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8‐03).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180691/content.html.
[2]鄭金宇,崔湲.當前銀企關系難題與監管調控政策調整[J].銀行家,2015,(11):11‐14+6.
[3]易綱.綜合施策精準發力進一步改進和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J].中國金融家,2018,(8):20‐23.
金融方向刊物推薦:清華金融評論雜志(月刊)于2013年創刊,刊以分析研究經濟金融形勢、解讀評論經濟金融政策、建言獻策經濟金融實踐為辦刊內容。內容要求具有深刻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實踐性。與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國外經濟金融監管機構、國內經濟金融政策制定部門、國內外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及經濟金融學術科研機構建立廣泛聯系,依托于清華大學、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以及國家金融研究院的強大科研資源,利用雜志自行采編、政策制定者提供、科研機構供稿、專家學者投稿等渠道獲得的稿件,通過深入研究、精心策劃、嚴密組織,形成獨特的內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