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大理市如何發展生態農業保護洱海

時間:2018年11月01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首先探究了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態發展現狀,積極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需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努力建設美麗幸福新大理。這也是為了加快洱海保護,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落實

  下面文章首先探究了大理市洱海流域生態發展現狀,積極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需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努力建設美麗幸福新大理。這也是為了加快洱海保護,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落實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減量化行動,從而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減量化、生態化種植,建立高效、低碳、節能的生態農業。

  關鍵詞:洱海,生態農業,大理市

林業與生態

  一、發展現狀

  2017年,大理市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減量化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大理市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減,基本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兩減”,即減少主要農作物氮、磷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化肥減施率達20%以上,農藥減施率達10%以上;“三基本”,即畜禽糞便、農作物秸桿、農膜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

  (一)實施高水高肥作物種植控制工程

  1、科學劃定禁種區

  從2017年起,將洱海海西1966米界樁外延100米、“北三江”河道兩側各100米,蒼山十八溪河道兩側50米、菠蘿江、白塔河、棕樹河河道兩側各30米及環海東路臨湖一側范圍劃為大水大肥作物禁種區,由政府主導,鄉鎮實施,有計劃、分批次地根據工作需要組織土地流轉或采取引入新型經營主體政府給予補助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禁種區內嚴禁種植高需水高耗肥的農作物,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化肥。流轉的土地由相關部門統一規劃,主要用于建設綠地、濕地、多塘系統等,成為農業面源污染末端消納的重要生態保護緩沖帶。

  2、控制大蒜種植面積

  雙管齊下,在禁種區內嚴格禁止種植大蒜,在非禁種區內引導蒜農向流域外適宜種植區域發展,同時,制定完善獎補政策,大力推行大蒜“三替代種植”,即有機肥替代化肥,緩釋肥替代速溶性肥,殺蟲燈、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逐步減少大蒜種植面積,降低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

  (二)實施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工程

  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品牌高效、觀光休閑農業,打造洱海流域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區。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出臺完善土地流轉扶持政策,以環湖10個鄉鎮農戶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為獎補范圍,對受讓主體實行獎補,對簽訂5年以上流轉合同、連片流轉進行規模化生態種植的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補,同時明確獎補的流轉土地內禁止種植大蒜,配套推廣施用商品有機肥,培育更多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生態循環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為主的適度規模經營。

  2、鼓勵發展“三品一標”特色農產品

  出臺“三品一標”獎補政策,積極促進新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2017年著力推進7000畝綠色食品(水稻)種植基地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3、大力培育和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進一步完善推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莊園、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植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提高獎補標準,積極整合科技、農業、水利等項目資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品牌農業、特色花卉、休閑農業,實現一產接二產連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源頭上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三)實施水、肥、藥減量化工程

  1、實施化肥減量化工程

  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繼續在洱海流域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其中推廣配方肥、緩控釋肥、高效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5萬畝以上,擴大精準施肥技術推廣范圍;建立健全有機肥替代化肥補償機制,2017年推廣商品有機肥1.6萬噸以上,到2020年力爭達到5萬噸以上。

  2、實施化學農藥減量化工程

  加強農藥市場監管,結合農時,聯合有關部門開展農資市場大檢查,嚴厲查處各類違禁化學農藥,把好源頭關。抓好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大力推廣新品新技術和安全用藥技術,2017年著力抓好千畝農田生態系統示范區、萬畝公共綠色植保示范區、萬畝連片化學殺蟲劑零使用示范區建設。

  3、實施節水灌溉工程

  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爭取并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

  (四)實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

  1、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

  將城市建成區和洱海海西1966米界樁外延500米,“北三江”、波羅江、白塔河、棕樹河及蒼山十八溪河道兩側各200米的范圍劃定為畜禽規模化禁養區,洱海流域其余區域劃定為規模化畜禽限養區。

  2、嚴格畜禽類養殖管控

  對禁養區內防疫、養殖、用地等手續齊全的規模養殖場,限期于2018年底前完成搬遷并給予生態補償,手續不全的將依法取締。在限養區實行總量控制、只減不增,并執行最嚴格的備案管理,對手續不全的畜禽規模化養殖場限期于2017年上半年完善手續,并嚴格按規定配套建設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確保其正常運行;在限養區內的規模化養殖場及散養戶若出現違法排污,一經查實依法關停。

  3、清退庫塘水產養殖

  在2016年完成簽訂退塘協議859.23畝,清塘退養151.33畝的基礎上,2017年完成全市洱海流域范圍內養殖庫塘清退工作,清退的庫塘交相關部門用于多塘系統等環保設施建設。

  (五)實施畜禽糞便、秸桿、農膜資源化利用工程

  1、強化畜禽糞便收集和資源化利用

  建立健全畜禽糞便收集處理補償機制,年內增加畜禽糞便收集點2個,收集處理畜禽糞便8萬噸以上,做到應收盡收。

  2、提高秸桿資源化利用率

  在現有的堆肥還田及青貯飼料等傳統資源化利用方式的基礎上,依托順豐公司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項目,積極探索農作物秸桿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模式;在大理鎮、銀橋鎮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田多汁固體廢棄物原位處理和資源化裝置、高纖維秸桿堆肥資源化處理裝置和碳化裝置,開展大蒜、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有效減少野外焚燒作物秸桿等污染環境事件的發生。

  3、開展農膜收集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補助機制,引進并扶持企業合理布局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站點,對回收廢舊農膜給予相應補助,建立有效的農膜收集資源化利用體系。對少部分不能回收利用的農膜及化肥、農藥包裝袋等,鼓勵農戶集中收集,并進入村落垃圾收集清運體系進行焚燒處理。

  二、存在問題

  (一)對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是對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認識不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價格比常規產品高,但廣大干部群眾對此沒有較高的認識,對生態農業建設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二是對生態農業廣闊的市場前景認識不足,大部分農民注重的短期效益,甚至采取掠奪式經營,為了賺取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二)農業技術服務滯后,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少

  在生態農業建設探索實踐中,大理市開發了許多具有市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但值得推廣的生態農業配套技術很少。在良種選育、有機農產品生產、節水灌溉、生物能源開發等方面的科技水平遠落后于發達地區;在綠色無公害生產上,只強調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有機肥,但沒有從更高的技術層次上形成系統的產品質量提高方法,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技術無法在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三、發展對策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全市要提高對加快生態農業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特別是各級干部要統一思想,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對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各鄉鎮、各部門統一行動,制定落實相關政策,督查工作進展情況。整合農業、扶貧、勞動、科技等部門培訓項目,利用市職業技術中學和農廣校等培訓平臺,開展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農產品安全教育、生態教育、誠信教育,使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普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相關知識,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提高全社會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度,增強群眾、企業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加大政策扶持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加大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加大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整合發改、財政、農業等部門資金,重點用于生態農業建設。設立生態農業建設基金,專項用于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產品認證補助、龍頭企業扶持、技術培訓等資金補助和獎勵兌現。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落實兌現外來投資企業按規定應享受的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三是建立生態補償補助機制,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生態農業基地建設、農業生態恢復和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黑光燈、黃板、藍板誘殺害蟲技術的企業、農戶進行生態補償。

  (三)培植、鞏固和提升優勢特色產業圍繞生態農業建設目標,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的要求,在確保糧良安全前提下,鞏固提升綠色水稻、蠶豆、蔬菜、花卉、藍莓等優勢產業,利用大理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名特優農產品資源優勢,實施生態農業品牌建設工程,做好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出口農產品基地備案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業企業信用評價管理體系,打造大理生態農業品牌。

  (四)積極引導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

  近幾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部分家庭只有老人孩子留守,大多只種常規、好照顧的作物,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針對這一情況,要進一步加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土地流轉工作力度,促進經營權向有能力,有技術的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集中利用土地的同時,還可給留守的農村婦女和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人創造就近務工機會。

  推薦期刊:《林業與生態》(原:湖南林業)(月刊)創刊于1953年,由湖南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主辦。《林業與生態》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湖南省農村優秀出版物、多次獲得全國“梁希林業圖書期刊獎”、湖南“雙十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