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1月03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在十八大召開以來,成都市積極貫徹黨中央的精神,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目標,帶領人們全面走向小康,在這一基本要求的促進下。我們應該將傳統的管理思維向服務意識方向轉變,從而提升工作能力,更好的為人民群眾謀求福利,下面文章通過講述樹立服務意識的重要性,提出提升服務能力的一些路徑可供人們選擇,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水平,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關鍵詞:服務意識,人民治理,成都市
今年4月召開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后五年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體現了對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入貫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無不在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懷。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需要遵循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實現從管理思維到服務意識的轉變,進一步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工作實績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 由管理思維轉變到服務意識,是共產黨員的黨性要求和新形勢下的時代需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傳承與深化,是共產黨人自我加壓,對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每位黨員都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在日常工作中實現由管理思維轉變為服務意識,將服務好群眾作為工作的更高追求,將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更高標準,這種轉變,首先需要加強認識,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回顧我們黨成立以來帶領全國人民取得的革命勝利和建設成就,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因為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黨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絕不能改變,也不能削弱。因此,樹立服務意識,本來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內在黨性要求。
樹立服務意識,是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要求。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群眾觀點,揭示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媒體見面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進行了強調,我們要增強理論自信,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工作,在對待人民的問題上,就應該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人民群眾中獲取力量的源泉,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在思想上樹立服務群眾的意識。
由管理思維到服務意識,也是順應我國發展的新形勢的要求,長期以來,黨和政府的各個部門在推進工作中,經歷了由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的轉變,無論哪種模式,我們工作的出發點都是要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但是推動工作的方式,需要順應我國發展的新形勢而不斷創新,隨著我國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公共事務和群眾需求日趨多樣化,公民的自主意識和法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管理公共事務和社會事務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順應這些形勢,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由傳統的命令和管制型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多元主體參與式、民主式、互動式治理方式,要實現好這種轉變,作為公務人員,在思維方式上也要相應地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定位自己與群眾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了解群眾的訴求,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激發群眾參與公共治理的積極性,形成推動國家發展的更強的合力。
2 樹立服務意識,要進一步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由管理思維到服務意識,需要將服務的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進一步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各項工作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需要把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不懈強化宗旨意識,解決好黨員、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問題”。公仆把人民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為民謀利作為畢生追求。明確公仆的角色定位以后,我們就能夠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奉獻意識、愛民意識、廉潔意識,這些意識在工作過程中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并且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嚴守政治紀律,永葆清醒頭腦,堅持按法規政策用權,恪守黨性原則,淡泊名利,純潔人際交往,培養健康情趣,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好用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其次,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發展為了人民,需要時刻考慮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增進群眾福祉,在具體工作中,一是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提高工作效率,匯聚起推動工作的合力,二是要積極回應群眾所需、所想、所盼,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民生需求導向相結合,在工作中做好群眾感受得到、要求強烈,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民生實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以強烈的服務意識不斷厚植黨的執政基礎。
3 將服務意識貫徹到工作實踐中,形成順應新形勢的治理模式
將服務意識貫徹到工作實踐中,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成都市近年來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整體結構、理順各類關系,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優質、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務。成都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形成了順應新形勢的治理模式。我們要深入地總結經驗,繼續在實踐層面貫徹服務人民的思想。
在工作實踐中貫徹服務意識,需要重塑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傳統行政關系中,相對人以“被管理”的身份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相對人“不被信任”的狀態,比如行政主體處處設防,嚴格進行行政審批,也反映出政府與公眾的地位存在不平等性,而要實現從管理到服務,首先需要改變這種不平等的關系,讓相對人不再成為行政主體命令和支配的對象,而是體現出一種平等的法律關系,通過溝通和協商等方式與行政主體開展互動合作。同時,行政主體不再是處于高位的命令者,而是要不斷地問計于相對人,虛心聽取其利益訴求,注重提升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質量。當然,主體平等并不是對行政主體地位的挑戰或者行政權力的剝奪,而是為了保證工作的順利推進,更好地在行政主體與相對人及多元主體之間進行權利義務的再分配。
在工作實踐中貫徹服務意識,需要將傳統的行政管理轉變為公共治理模式,“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在于,“治理”更加強調多元主體參與式、民主式、互動式管理。它是由治理內容、治理主體、治理結構以及治理機制等構成的,規范權利和責任,注重監督、明確責任體系和總體目標,實現各主體的利益均衡。
近年來,成都市不斷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取得了重要成就,成功實現了更好地服務群眾,激發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等目的,成都市推進的網絡理政工作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治理水平,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的成功案例,2016年12月底,成都市網絡理政平臺上線試運行,市、區(市、縣)、鄉鎮(街道)2659個領導的網絡信箱全部向公眾公開,網絡理政平臺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與社會各界溝通,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和公眾利益訴求,宣傳和解釋政府的方針政策,主動征求公眾意見建議。通過“網上訪民意,網下解民憂”的方式,更加精準周到地解決公眾利益訴求,提供更好的服務。運行到現在,效果良好,受到各方好評,網絡理政體現了成都市在推動工作中更好地回應群眾訴求和關切的態度,以信息技術構建治理模式,實現了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
4 發揮擔當精神、提升為群眾服務的能力
理念的轉變還需要結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形成更強的工作的動力,在成都市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我們同時還要發揮擔當精神、提升各項能力。
一是要提升為人民謀福利的能力。成都市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以后,我們工作的站位、視野、標準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有過硬的本領,要加強學習,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優化知識結構,提升本領。二是要培養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積極傳承和發揚想干、會干、快干的實干精神,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不遺余力為群眾解憂愁,把服務好群眾作為檢驗自身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成都市委近期還特別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提升畫句號的能力,也就對大家發揚實干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堅決貫徹。三是要培養創新精神。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前不久召開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積極貫徹中央的要求,對繼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部署,推動改革,需要培養創新精神,破除按模式辦事,憑經驗辦事,靠感覺辦事的習慣,突破傳統的思維,改進工作方法,不斷適應新形勢,找到新思路,解決新問題,以工作實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虞崇勝,劉遠亮.從網絡問政到網絡理政:中國政府的網絡認知自覺[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4):52- 58.
[2] 林志干.讓網絡理政成為領導干部的必修課[J].紅旗文稿,2016(15):39.
[3] 劉艷.規范網絡政治監督 深化網絡理政[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3):125- 130.
[4] 孫濤.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精細化轉型及路徑探析[D].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推薦閱讀:城市管理學論文范文(兩篇)
下面是兩篇城市管理類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數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趨勢,探討了建立數字城管指揮中心,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篇論文介紹了我國城市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就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