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3月19日 分類:電子論文 次數:
摘要:作為未來科技發展的主力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經成為眾多國家、企業及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人工智能機器人、圖像識別、語言處理等新技術正在從科研層面向商業應用層面不斷滲透,并深刻影響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工人就業及收入分配帶來不小影響。因此,本文從人工智能的相關概念入手,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進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旨在為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力市場就業格局及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就業,收入分配,影響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是深刻、革命性的[1]。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企業的人才壓力、降低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現,給不少行業的職業工作者貼上了可替代的標簽,造成失業人員激增,這會進一步加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不平等等類似問題。
一時間,人工智能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2017年11月,聯合國發布《AI技術革命對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短期內會取代部分職業,而從長期來看,它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只是這些工作機會多為非標準的工作崗位,職工的工作關系并不穩定,就業風險和收入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2]。因此,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就業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程度如何,最終還是要取決于各國針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相關制度和政策。
一、人工智能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用于探索、解析智能的本質,并生產出與人類智能相類似的智能機器,如智能機器人、圖像識別、語言處理系統等。同時,人工智能也是一門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
(二)人工智能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已經不算是新鮮名詞,在部分行業中已經出現了可以模擬人類思維模式、操作習慣的機器產品,能夠幫助人類完成記憶、運算、比對、篩選等日常工作,不僅大大減輕了人類的工作負擔,而且還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的商業化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各種商業用途的人工智能產品也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就是智能手機中的人工語音軟件,電商平臺的自動回復機器人等。
(三)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
目前,在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中,工業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機器視覺是三大主要的AI產品,占據著80%的市場份額[3]。根據艾瑞咨詢提供的調查報告來看,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會達到1200億元,而中國的人工智能市場規模也將突破90億元[4]。
當然,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仍處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當中,雖然有些人工智能產品能夠取代部分人類勞動,但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產品還是需要在固定的程序下進行工作,還沒有達到能夠完全勝任人類勞動、實現自我學習升級的智能水平。
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
(一)失業規模擴大
自動化、智能化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顯著特征,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使得三大產業中的自動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就意味著在引進人工智能以后,有相當一部分的工作崗位將會被裁掉。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曾就人工智能與就業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該機構預測,到21世紀中葉,全球49%的有薪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5]。其中,人工智能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可替換的工作崗位高達51%,其對各個行業從業者帶來的沖擊不言而喻。
(二)就業機會增加
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會打破以往的工作模式,但新技術會促進新行業、新部門、新崗位的出現,能夠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由于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數據流、人工智能程序、模型、代碼等不斷增加,所以對擁有數學、語文、IT等方面知識的專家以及擅長抽象思維、創造性任務、問題解決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這會刺激產生大量的新的工作機會[6]。
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曾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每一個市場環節、產業鏈條都會分解成N個部分,分工更加細化,從而創造出更多工作崗位。”
(三)就業門檻提高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撐,雖然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催生出新的崗位需求,但人才供給不足和人才素質不高等現實問題卻成為制約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瓶頸。由于人工智能技術門檻高,只有具備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才才是企業追逐的目標[7]。而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方面的輸出能力不足,企業的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多依靠自身培養,人才缺口較大。
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影響,突出表現在管理型、技術型、專業型的人工智能專家擁有較高的薪資水平,而從事一些基礎性、服務類工作的從業者,其薪資水平往往較低。究其原因,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造成就業結構的變化,促使資本與勞動在不同類型工人之間的重新分配。
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越來越多地替代常規任務,一些擁有中等、基礎技能的勞動者將面臨較大的被替代風險;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擁有非常規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在不斷擴大,只有擁有創造力、協調力、執行力的智慧型人才才更能夠滿足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需要。所以那些擁有非常規技能的勞動者,其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的進程中會獲得更多的收益。將從人工智能浪潮中獲益更多。因此,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將會使得勞動力市場形成“工作極化”,進而導致“工資極化”現象。
四、緩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對就業和收入分配負面影響的對策
(一)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
就業規模與經濟增長態勢有著密切關系,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擴大人才崗位需求,對于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就業機會至關重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制定合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在鼓勵商業投資和創新的同時,增加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配套發展的基礎設施、產業轉型、能源投資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擴大就業規模。
(二)重視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首先,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促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所以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優化改革,提高人工智能相關知識、技術培訓的比重,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其次,企業應該為員工提供完善的就業和再就業培訓,結合企業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研發的人才需求,科學定位員工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重點,制定階段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再者,從業者應該積極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把就業培訓、再就業培訓作為鍛煉、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工人收入
對于已經就業或準備再就業的工人而言,為其提供收入支持或其他形式的過度性支援,幫助其擁有更穩定的收入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既可以使從業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職工作,也可以幫助失業工人重拾就業信心。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緊制定與就業收入分配保障相關的政策措施,如試行“最低收入保障”政策,推進失業保險、公共支援等配套福利,以支持總需求并確保社會公平[8]。
值得注意的是,“最低收入保障”政策實際上是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是一個體現,“最低收入保障”政策的落實,無疑使政府部門承擔了巨大的支出成本,該政策能否切實保障工人的基本需要,能否與現有的其他福利政策相協調等,還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進行驗證。
總結在未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也將是深遠的。無論是政府部門、企業,還是行業工作者,都有責任來明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給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的負面影響,集齊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和解決,使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勞動力市場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EB/OL].(2017-07-20)[2018-10-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騰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聯合國《AI技術革命對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分配的影響》[EB/OL].(2017-01-16)[2018-10-06].http://www.tisi.org/Public/Uploads/file/20171116/20171116162712_12693.pdf.
[3]巴曙松.人工智能會如何帶來就業沖擊?[EB/OL].(2012-02-05)[2018-10-06].http://www.sohu.com/a/220960428_481741.
[4]騰訊研究院.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全面解讀[EB/OL].(2017-08-03)[2018-10-06].http://www.sohu.com/a/161883858_720186.
[5]喬曉楠,郗艷萍.人工智能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J].經濟縱橫,2018(6):81-91.
人工智能論文范文:人工智能與機械電子工程的相關性分析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工智能技術*.2fi-著很好的推動作用。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均有著一定的應用,諸如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們有著很好的現意義。機械電子工程作為傳統工業中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術也逐漸應用其中,兩者發展均能推動對方實現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本文對人工智能和機械電子工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期對兩者的發展均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