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1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探析》論文發表期刊:《聲屏世界》;發表周期:2021年02期
《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路徑探析》論文作者信息:郝昭
摘要: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如何吸引受眾是當下時政新聞報道亟需創新之處。在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當中,主流媒體雖然掌握著足夠的話語權,但話語力卻有限,面臨著政治文本較為保守、影響力不足等困境。而在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的時代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也在吸引受眾、增強群體認同層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探索出了三條較為有效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時政新聞報道融媒體時代群體認同
作為潛在語境的融媒體時代
2014年8月,中央出臺《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在文章《融媒體:締造新型主流媒體》中提出了“融媒體”概念。關于融媒體,何東平認為:今后相當一段時期,融合發展后的媒體,既不是單純的新媒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紙質媒體,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體”。學術界對融媒體的研究方興未艾,學者來鐵玫認為,我國媒介融合在經歷了報紙上網階段、網絡報紙階段、全媒體階段之后,目前正處于融媒體階段。可見,融媒體時代已經成為探討當下新聞傳播領域諸多問題時的潛在語境。在研究時政新聞報道的生產和傳播時,應把握融媒體時代這一潛在語境。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受眾已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已經轉變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參與者和傳播者。同時,融媒體時代的受眾不再局限于單通道、單一形式的內容呈現,而是習慣了文字、圖片、視頻、互動H5等融合呈現的新的內容形態,這也從時政新聞的生產以及時政新聞報道構建和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
在我國,領導人的講話發言以及官方媒體的發聲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傳播途徑,時政新聞報道有著明顯的特色,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相應的不足。
政治文本嚴肅傳統,仍較為保守。傳統的政治文本往往措辭嚴肅、工整詳細,作為構建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領導人的講話發言以及官方媒體的發聲中常見大段教科書式的內容。這些政治文本把措施、政策、方針和理論等內容羅列堆砌在文字中,看似傳遞了不少信息,但是如果要普通受眾仔細探究其中各類信息的輕重主次、邏輯聯系,卻并不是那么容易。
政治話語慣用數字總結,卻容易流于表面上的口號創新。
傳統的政治文本歷來喜歡用數字總結政策和方針,瑯瑯上口的口號往往能夠立刻在受眾的大腦中留下初步印象,再加上不斷重復很容易讓受眾掛在嘴邊。然而,如果深究受眾對這些口號的內容和涵義的理解,受眾恐怕并不能像口號本身那樣信手拈來,這便使中國時政新聞報道面臨著口號喊得響卻沒有內化,受眾逞一時之口快卻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的尷尬處境。
主流媒體掌握足夠的話語權,但影響力下降。主流媒體作為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構建者,在融媒體時代依舊掌握足夠的話語權,但影響力下降。話語權是一種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具有資源效應和支配效力。而影響力不僅關乎是否發出了聲音,更關注發出去的聲音能否被目標對象聽進去,即鑒于影響的重要性,目標對象需要重視該影響并思考其對自己的影響。政治影響力更側重于政治影響在受眾身上的認同程度,事實上,中國時政新聞報道雖然仍持有足夠的影響權,但影響力卻一般,受眾不能達到很好的群體認同和理解。
當下時政新聞報道的三條創新路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維持著嚴肅保守的風格,但在融媒體時代,僅僅維持穩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針對融媒體時代新的要求努力構建一個更有活力的時政新聞報道。基于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所面臨的困境,在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的時代語境下,當下的傳統媒體也探索出了時政新聞報道的三條創新路徑。
創新呈現形式,進行政治影響的年輕化探索。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正在對理性灌輸的傳播方式提出挑戰。傳播技術從語音到文字、從文字到圖片、從圖片到影像、從影像到“活動”的變革,要求意識形態的傳播更加影像化、符號化、故事化、活動化。
在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采用融媒體手段進行多形態的內容報道和呈現,讓時政新聞報道的具體呈現方式更加年輕化,更符合如今的互聯網受眾的使用習慣。比如,各級各類主流媒體紛紛開通抖音號、人民日報抖音視頻作品出現點贊量高達3628.8萬的作品;央視新聞聯播開通網絡直播,并開通“主播說聯播”話題,經常占據微博特搜榜,大批年輕人聲稱
“早知道新聞聯播這么有意思,早就要追更了!"。同時,政務Vlog也紛紛涌現,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新華社媒體聚合平臺、央視新媒體等在進行政治話語解讀時,也不再是簡單的文字通報,而是采用了金句海報、圖說新聞、數據新聞可視化報道、條漫、短視頻、互動H5等各種融媒體呈現方式,緊貼互聯網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習慣,用更多視聽作品將政治文本轉化成容易被理解和認同的融媒體產品。
重塑文化自信,增強政治話語的文化底蘊。近年來,中國時政新聞報道中經?梢妿в袕娏业闹袊巍⑽幕∮浀谋扔骱徒浀。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第21期《求是》雜志發表的文章《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把一些部門先緊后松、上緊下松、外緊內松的制度比喻成“橡皮筋"“稻草人”,形象生動地強調了制度執行的重要性。而習近平同志用典更是當下政治話語中的一個特色,既彰顯了文化自信,又用典故強化當下的時政新聞報道。2020年7月7日,習近平同志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時引用“人生在勤,勤則不匱"“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對高校畢業生提出殷切的希望,也引起了高校師生的強烈反響和學習熱潮。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當下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漸提升,中國也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當代中國的時政新聞報道也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開始嘗試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看得懂”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時政新聞報道。
提高政治參與,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話語力。目前,在融媒體時代下,雖然傳統的官方媒體仍然占據主流,但政治話語傳播的途徑空前豐富,普通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大,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政治傳播的格局也正在發生著變化。融媒體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內容更加個性化,途徑更加豐富。受眾不僅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來接受政治主張,甚至可以自我甄別這種或那種政治主張。融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報道,更加重視在以往話語資源主導的思路下總是處于被忽略或缺失狀態的價值統攝的作用。在新的政治傳播格局中,不再單單以主流媒體的傳播為中心,而是日益凸顯了受眾在傳播格局中的地位。
如今的政治傳播途徑已不再簡單的組織傳播,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而是從過去的組織和人際向組織、人際與互聯網等新興媒介的結合轉型。因此,現在的政治信息更多借助大眾媒介和互聯網媒介渠道進行傳播,年輕受眾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對當下的傳播渠道可以說是諳熟于心,也更愿意積極參與到政治溝通和政治參與中,這樣一來就賦予了大眾媒介和互聯網媒介在政治傳播中更多的權力。每年“兩會”都會在微博上征集各種民生意見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同樣,在涉及國家利益和民生話題的領域,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政治參與,提高了受眾的主人公意識和群體認同。于是在新的時政新聞報道的構建中,在以往掌握足夠話語權的基礎上,更容易爭取到更多的認同和理解,增強話語力,強化了價值統攝作用。
結語
隨著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融媒體時代已經成為探討諸多問題時不可回避的潛在語境。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接受習慣對當下時政新聞報道生產和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風格較為嚴肅和保守,雖然仍掌握著足夠的話語權,但影響力在下降,不能促使受眾達到很好的群體認同和理解。因此,融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報道進行了新的嘗試。首先,主流媒體采用融媒體手段進行多形態的內容報道和呈現,讓時政新聞報道的具體呈現方式更加年輕化、更貼近互聯網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習慣,將嚴肅的政治文本轉化成容易被理解和認同的融媒體產品;其次,當下的政治影響也更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更容易引發共情和群體認同;最后,在掌握影響權的基礎上,重視受眾的政治參與和政治溝通,增強影響力。這些都是融媒體語境下時政新聞報道吸引年輕受眾的有益嘗試,未來的新聞實踐也會在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的大潮中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傳播路徑。
參考文獻:
[1]佟德志,中國政治影響體系的變遷與傳播[A].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第1輯)--基礎與拓展[C].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2015:3.
[2]荊學民,探索中國政治傳播的新境界[1].中國人民大學2,2016,30(04):74-81.
[3]張健影響權的解釋框架及公民社會中的話語表達U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05):85-87.
[4]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