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人的關系現實性即人的多元關系的客觀性,包含人的關系的自然生成性、歷史生成性、社會生成性和文化生成性等.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是當下與歷史、有限與無限、精神和肉身、共性與個性等多維關系的統一體.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人的多元關系統一體的發展問題.將人置于多維關系的統一體中考量,在方法論上有助于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和諧。
關鍵詞:免費下載范文,人,現實性,多元性,全面發展
馬克思從現實的勞動生產實踐出發,對人的存在方式及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綜合性、全面性的科學研究,揚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在人的自然屬性之外,在區別于動物的人的生產勞動以及在勞動中結成的復雜關系中揭示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性”應該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在現實性上的人的社會關系及其總和?
一、人的關系的現實性即人的關系的客觀性
人的關系的客觀存在性表現為自然生成性、歷史生成性、社會生成性、文化生成性。
(一)人的關系自然生成性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生物進化史證明:“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 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無法僭越對于自然界的依賴。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延續的原始基礎,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歷史存在。人要發展,首先必須要解決生存問題。“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而且,表征人的理性和精神的人化自然,無一不是以天然自然為載體或為基礎的。“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 (本身就是 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
(二 )人的關系的歷史生成性
人在與 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中,形成人與人的關系。“人和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女之間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類的關系中,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
在實踐過程中,就單純的主體與其活動對象——客體的關系而言,主體所面對的是客體,他人也被視為客體;而當人作為主體和另一個作為主體的人相對,他們的關系既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是主體之間的關系。這種相互主體性共生共存,一方面,一方的存在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而且相互作用的雙方是不固定的、多主體性的,任何設想彼此之間關系為主仆關系的設想和企圖,一定是以犧牲對方的主體性開始而以喪失自身主體性結束。另一方面,這種多主體間性的關系雙方,以他們共有的客體世界作為存在的前提。海德格爾寫道:“……世界向來已經總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與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內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
“此在之獨在也是在世界中共在。他人只能在一種共在中而 目只能為一種共在而不在。獨在是共在的一種殘缺的樣式,獨在的可能性就是共在的證明。”[51處于主體與主體關系中的人的存在是 自我與他人的共同存在,人不能在絕對的意義上單獨存在。正如黑格爾所指出:“不同他人發生關系的個人不是一個現實的人”。
從實踐論上講,任何一個人,既不是完全的主體,也不是 完全的客體,任何人,總是處于生活實踐當中,每個人作為存在,都既是主體,同時又是客體,是主體和客體的復合體。
在復合體中,人與人相互賦予意義、賦予價值。相互提供意義、確證價值的過程,是雙方互為主體客體的過程。“主體只有在主體間的交往關系中,即在主體與主體相互承認和尊重對方的主體身份時才可能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主體首先以自身為目的,又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手段而起作用。在主體間的相互關系中,人們是相互需要的,他們既互為目的,又互為手段。”并由此而形成為交互主體性。
(三)人的關系的社會生成性
個人活動與群體合作在力量上的鮮明對比,是人結成各種社會關系以求得生存的自然基礎。原始群落、氏族社會形成的原因就是如此。人的意義和價值是通過其所處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因此,個人對于社會集體的依賴便會藉此形成。生存問題解決之后的兼并、占領和侵略,滿足征服感和權力欲等行為,是意義的和價值追求的表現形式。人在交往過程中,人的主休性會出現膨脹、剝離、甚至消失等多種情形。處于交往關系中的人在面對共同客體時,可能構成一種共同主體,社會就是這樣一種共同主體。在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主休 “我”逐漸被共同主體 “我們”代替,在利益層面區分群體,就產生了群體主體;人活動的意義和價值,需要以更大的主體來認可,這個更大的主體是人與人結成的社會,也有稱為社會主體;從更大的宇宙視野來看,人類面對整個自然界,就形成為人類主體。
群體主體或人類主體,面對共同客體,為了共同主體共同利益,或為保全自身主體性,制定游戲規則。按需生產和等價銷售是最基礎的產品生產和產品交換游戲規則。而隨著生產與交換規模的擴大,中間機構便相應出現。社會管理是中間機構的一種形式。
(四)人的關系的文化生成性
“人是唯一能夠由于勞動而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態的動物——他 的正常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人作為有精神需要和精神能力及精神生活的類存在物,人的意識使世界、人自身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構成了一個復合體,即意識性存在和物質性存在的統一體。
自然科學是以服務人為價值指向、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在本質上是關于人的科學。自然史實際上是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藝術是自然對象化的體現。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 自身。”“在精神上使 自己二重化”,就是人們在作用于自然界時把 自己的精神意識和意志復現于自然界,主體人化自然的過程。人是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的結合體,它意味著,人的精神生活與其物質生活兩者不可或缺。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證明人不會滿足于低級需要而停止對于高級需要即精神需要的滿足的追求,它無疑說明了人是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存在物。精神交往,實際上是物質符號的交往,是人際交往在物質交往活動的延伸。
二、人是客觀存在著的多元關系的統一體
(一)任何個人、群體是其現實性存在和歷史性存在的統一體
個人或群體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現實社會關系和條件之下,現實既是歷史的積淀,又是現實的展開。在歷史長河中,“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
人們不能 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人可以創造歷史,但是人無法選擇既往的歷史。人總是在既成的歷史基礎上、在現實實踐活動中,人與人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等等。當代人的實踐方式、實踐結果又成為后代人繼續其實踐活動的歷史基礎。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在場的主體與不在場的主體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關系才得以建立起來,代際關系才找到了存在的基礎。
(二)人是有限與無限關系的統一體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 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 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明制約與超越制約、限制與超越限制,是人類與 自然界相互作用關系的最佳詮釋。
任何個人總是歷史性的存在,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既是至上的,也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不至上性的統一體。
(三)人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
一個社會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性是人的個性存在的生物學基礎,個性是區別于他人的感性特征。個性是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難以復制性的外在表現。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特征形成為主體性。個性是主體性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個人擺脫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束縛,從而有可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 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過程中得到 自我實現。”(91人從 自己的特殊性出發,依據社會客觀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個性發展方向和途徑,積極主動地創造并利用社會為個性發展所提供的條件,二者不是絕對勢不兩立的。承認個性的客觀性,是社會共性容納個性、為個性選擇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的前提。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多元關系的展開
從人的多元關系可以看出,從系統論上講,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會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組成一個大系統。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講,人與自然界相互依存,組成利害攸關的生命共同體,是調節廣大人類生命與非人類生命的利益沖突,維護所有生命正常生態秩序的生態倫理的存在論基礎,是人類對自然界負有道德義務的現實性前提。人類從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這個改變,實際上是人在客觀規律性和實踐目的性兩個尺度問做出的體現人與自然界交往方式上的一種適度調整。對于兩個尺度的兼顧,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據。
在人與人的關系層面上,人與人互為主體,互為客體。這是人與人和諧相處、彼此尊重、友愛互助的根據,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根據。源于利益的多主體性和多主體利益的不一致性,作為同為主體和客體的復合體,勢必存在矛盾和競爭。在面對共同客體,合作上升為主要矛盾時,斗爭就會被合作取代。當共同客體作為主要矛盾被克服時,利益紛爭就會取代合作而成為主要矛盾。合作和競爭,新舊平衡的波浪式運動,如此往復推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由于各主體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會發展線路會出現進步與保守、先進與落后等不同力量相互較量的格局。關于歷史的演變,恩格斯曾經精辟地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而其中一個意志,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在當下與歷史關系層面上,任何人的存在都是具體歷史條件的產物,同時也是歷史沉積的產物,人是共時態與歷時態兩個向度上經緯交錯而成的關系網的統一體。任何一個單個的人,是組成這個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是組成整個網的千千萬萬個網結中的一個,而離開與其他網結的聯系,他就成了線段,網對于他來說只是外在純客體性的存在了。
在生產和消費關系上,人是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的統一體,是勞動主體與享受主體的統一體,因此克服主體分裂,爭取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非常重要。在價值和意義追求層面上人與人是互為價值和意義追求實現和滿足條件的統一體。
從人的文化生成性層面上講,人是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體。因此,重視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及時對精神匱乏者提供精神干預或精神救助,是非常必要的。在權利與義務關系上,人是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的統一體,要求既要行使權利又要履行義務。任何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或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的黑格爾式 “現存”,最終會導致類主體性的喪失。
人的關系是現實的,現實的人其自身是多元關系的統一體。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現實上全面拓展人的多元關系。只有在現實上真正地將人置于多元關系的統一體中進行考量,才能在方法論上真正做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l】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卒土1979.
【3】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4).北京:人民出版祉 1995.
【4】郭湛.論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33.
【5】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嗍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I46.152.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4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祉1979,53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
【9】毛利鋒.馬克思自由個性學說的現實意義【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