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2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 農村公路(縣道、鄉道、村道)是整個公路網的基礎,是建設新農村最主要的基礎設施,溝通著城市和鄉村,連接著產品和市場,直接服務于農牧業和廣大農民群眾。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公路的投入,縣、鄉、村公路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目前,農村公路總體上還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重建輕養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本文結合某縣實際,分析了縣鄉公路發展現狀及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在探討對策的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公路養護職稱論文,職稱論文發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問題探討
一、縣鄉公路發展現狀及養護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分級管理難落實,列養里程明顯不足
以某縣為例,農村公路以縣道為主,鄉道只有少量做季節性養護,村道養護空白。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公路法》分級管理的原則,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可事實上執行起來難度很大。一般鄉鎮都會認為,公路養護應該是公路部門的事,與己無關,加上鄉鎮一無經費,二無管理機構,無力履行養護;同時,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心而無力,最多也只能停留在“保通”上,臨時找幾個人從路旁挖點泥土填填坑洼。實在不能通行了,就找有關領導打個招呼,批個條子,公路部門安排點資金進行修補。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直接影響了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縣鄉公路砂石路多,抗災能力低,如果養護跟不上,剛修好的路,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面目全非,不僅影響投資效益,造成資金浪費,而且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挫傷農民參與公路建設的積極性。
1.2養護資金難籌措,投入明顯不足
縣鄉公路養護資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汽車養路費切塊;拖拉機、農用車、摩托車養路費和以工代賑。然而,汽車養路費重點投入的是國省道干線公路,切塊經費并未隨縣鄉公路里程的增加和通行能力的提高而進行調整。實際上汽車養路費早就翻番了,可養路費切塊還一直維持20世紀80年代的標準。縣鄉公路體制本身固有缺陷,“管錢的管不了人,管人的管不了錢”,公路管理機構自身無法控制人員進入,人員不斷增多,包袱越來越沉重,擠占了部分養護經費,養護資金更是捉襟見肘,養護工作難以為繼。
1.3 公路等級標準低,養護難度大
鄉村公路由于造價低,雖然已下達砂石路10萬元/km,油路40萬元/km,但是地方自籌資金不能如數到位,導致修建等級標準低,缺橋少涵,邊溝不通,通村路只是在原自然路上加以改造,成四級砂石公路,抗災能力極低,春天翻漿,夏秋水毀,冬季雪阻的問題沒能徹底解決,養護工作難度極大。
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公路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設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階段,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是貫徹落實十六大和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措施。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對完成“十一五”發展目標和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強農村公路養護,是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基本判斷,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這一基本判斷符合我國的現實實際。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要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也就是說,我們的發展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最終要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內容,實現共同富裕在我國具有及其重要和特殊的政治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是在農村,我國目前仍有約8億人口在農村,沒有廣大農村和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地區的發展、富裕和穩定,也就不會有社會的長治久安。而農村交通是農村實現小康和富裕的基本條件。在我國很多地區,農村公路仍是農民群眾出入、農產品和工業品出入、提供醫療服務等的唯一途徑。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國家發展大局,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加快改變農村交通面貌。
第二,統籌城鄉交通發展,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提高服務水平,是“十一五”交通發展的緊迫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機制體制,促進社會和諧,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中央明確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和養護管理。
農村公路的發展雖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無論從發展速度、投資力度還是道路水平等角度看,與高速公路發展相比是相對滯后的。今后一個時期,公路交通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己經成為公路交通發展的必然要求。構成我國公路交通的基礎是農村公路,目前占總里程75%的農村公路仍然是交通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占我國人口大部分的農民還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到交通的公共服務和它帶來的便利。由于種種原因,許多農村地區道路質量差,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阻礙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干線路網和農村公路互為依托,缺少哪個層次都是不完善的,整體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考慮其協調均衡問題,這是交通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我國國土廣闊,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村公路的發展任務又是相當繁重和艱巨的。因此,必須認識到,沒有農村公路的現代化,就沒有我國交通運輸的現代化。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區域差別,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的重要任務。
要發展農村道路等公共事業,必須從統籌協調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看待農村公路的建設和管養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這其中,當然包括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也要增加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間,要以建立便捷、高效和安全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為目標,把農村交通發展擺在我國交通工作重要的位置,在繼續加快公路主干線建設的同時,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力氣,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加速改善農村公路交通條件,全面提高服務水平,以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廣大農民真切感受到現代交通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第三,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是實現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農村公路己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基本形成了連接千家萬戶的農村公路網絡。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公路已達300萬公里,全國99.6%的鄉鎮,92%的建制村實現通公路。但農村公路的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無論是規模還是質量都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的建設,先后實施了縣鄉和農村公路改造等一系列公路專項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其養護薄弱的問題日益嚴重,管理體制的弊端日顯突出,已經嚴重制約農村公路交通的持續健康發展,改革現行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己勢在必行。據統計,目前全國300萬公里農村公路中,能保證常年養護的僅占總里程的30%。絕大部分農村公路只能維持簡單的季節性養護和臨時性突擊養護,養護組織和生產方式原始落后,養護技術水平低下,失養狀況較為普遍,導致大量農村公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狀況,使用周期縮短,不能保障正常的運輸生產,甚至危及行車安全。隨著農村公路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等級的不斷提高,迫切需要著力解決失養問題,建立正常化、規范化的農村公路養護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建設和養護兩者關系中,更重要的是養護。在公路建設發展速度和規模與管養發生矛盾時,應該首先保證公路的管養。
因此,改革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明確政府的職責,建立長效機制,妥善解決農村公路養護問題,已經成為貫徹落實中央方針政策,更好地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客觀要求。因此,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必須統籌公路建設與養護,堅持建養并重的原則,改革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和養護機制,為農村公路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結語
總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要真正解決養護中存在的問題,僅靠交通、公路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積極探索適合縣鄉公路特點的養護管理機制,努力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各部門的支持配合,真正形成合力,使養護管理工作由部門行為變為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才能保證縣鄉公路的健康發展,最大限度發揮投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