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城市規劃師論文發表寧波市城鄉規劃研究中心

時間:2013年06月1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為應對建筑科學化發展的挑戰,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國內開展建成環境評價的調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從建成環境現場調研為切入口,結合寧波市已建成的中山廣場,為城市設計理論應用到公共空間建設實踐中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摘要:為應對建筑科學化發展的挑戰,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國內開展建成環境評價的調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從建成環境現場調研為切入口,結合寧波市已建成的中山廣場,為城市設計理論應用到公共空間建設實踐中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中山廣場,公共空間,建成環境評價,調研方法

  一、課題緣起

  寧波市老三區已經過了10余年的建設,獲得了相當的進展,規劃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規劃比較偏重于經濟和二維的土地功能劃分,而城市設計則注重從美學、歷史文脈、社會結構等方面對城鎮空間三維形態和使用后評價的研究,在國內屬于較為年輕的學科。目前,城市設計對單體建筑及場地的介入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當前的開發模式下,城市空間的形成與開發商的房地產開發有直接的關系,從而導致城市空間建成后在形態、使用及社會隔離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如何將城市設計的理論應用到單體建筑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建成環境調研

  本文調查研究的對象是寧波市的城市公共中心。本文采用的觀察視角是以城市設計角度對中山廣場公共空間進行調研,并對其公共空間的使用過程和效果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闡述。

  2.1 調研背景——中心

  關于中心的意義,C·亞歷山大在《城市設計新理論》一書中說“每個整體都必須自成‘中心’,還必須在它四周產生出一個中心體系。‘中心’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實體。它可以是建筑物,一個戶外空間,一個花園,……也可以是一個這些東西的綜合體”。格哈德·庫德斯的《城市結構與城市造型設計》一書中說:“城市中心是最重要的城市結構的構成元素,因其不同的功能組合展示著最強有力的城市公共生活特性。”

  目前,寧波市老城區市民休閑集會中心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廣場。這也是本文重點考察和調研的對象。

  2.2公共空間的調研

  2.2.1關于調研的說明

  本文著重點在于對中山廣場已建成環境的分析和市民使用情況的調查。

  前文在闡釋“建成環境”一詞時已說明本文采用的是主觀評價方式,主要是在調查了解人與環境的交互反應的基礎上對環境進行評價。和以測量物理性質為主的客觀評價方式相比,主觀評價更能把握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以人的尺度為中心的參照數據,而且是檢驗設計期望的實現程度的最佳方式。

  具體來講,對各公共中心節點調研的步驟和主要內容如下,首先是資料的收集整理,盡可能了解其建設背景、設計、建造過程、相關數據資料等;二是現場調研,主要是通過現場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兩種方式進行。

  現場行為觀察可以直觀了解到建成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如:空間的核心使用方式;沒有使用的設計功能;成功的空間區域以及什么要素促進空間的有效使用;與原設計期望有矛盾的地方等等。

  問卷調查可以直接了解使用者的期望值和滿意度等。訪談則可以深入細致了解被試者對建成環境的主觀認識。

  各調查問卷見附件。調查問卷分別在中山廣場附近及網絡上分發,總共發放了30份。

  2.2.2調查問卷設計的原則

  建成環境的要素涉及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要素即所謂的硬要素,包括空間規劃布局、功能分區、建筑質量(包括適用、安全、外觀三個層次)、文娛體育活動設施、綠化、景觀、交通狀況等獨立要素;精神要素主要指人文氣氛、環境吸引力、環境美感等方面的軟指標。調查問卷的內容基本就是圍繞以上內容進行設計,另外在問卷中對被調查者的人口資料進行記錄。

  2.2.3中山廣場

  中山廣場前身是具有70余年歷史的中山公園。1998年,市政府投資一億余元對原先封閉式的中山公園進行了擴建,將原中山公園與解放北路體育場連成一片,總面積達8.38公頃,比原來的中山公園擴大了近三倍,其中70%為綠地,是融古典園林與現代廣場為一體的開放式休閑綠地,且更名為中山廣場。

  l 基面

  現在的中山廣場主要由傳統文化公園(即原中山公園)、世紀之交廣場和未來廣場三個功能區組成。其中,原公園的格局基本不變,世紀廣場和未來廣場則位于原解放北路體育場原址上,由下沉式多功能廣場、噴水池和不銹鋼主雕“奔騰”等主體建筑組成,下沉式廣場直徑40米,面積1200平方;由舞臺和環形廣場看臺組成,可容納觀眾數千人;東北隅保留了明代寧波府學孔廟泮池遺址。中山廣場西北角新建了弧形構架面積達1000平方的兩層室內體育館,館旁分別有一座籃球場和網球場,不遠處還設有兒童綜合游玩設施。

  廣場主要的活動空間,基面處理和景觀配置比較豐富,水面、硬質鋪地和綠化小品布置較為自由,地面還做了一些高差的變化。硬質鋪地又分為防腐木板和毛面花崗巖等材質,水面上設有燈光噴泉。

  l 邊圍

  廣場北邊由建筑限定,東側連接中山公園,另兩側則通過綠化連接道路。行人可以任意進出廣場。

  廣場南北距離較長,中軸線序列對廣場氛圍有一定的控制力。

  l 家具

  廣場北側設置可供人觀賞的雕塑“奔騰”,其動感的造型引起人們的興趣。綠地周邊備有座椅,兒童游樂區采用軟質鋪地,四周用水泥砌成的圍合結構可以給看護的家長休憩。

  2.2.4現場調研

  1、行為觀察

  作者分別于2012年10月9日(星期三)14點至17點、2013年1月29日(星期二)12點至14點、2013年2月10日(年初一)10點至13點對廣場及周邊綠地進行了觀察。

  工作日情況基本如下:整個下午廣場上除幾名在施工的工人外基本都是帶著幼童來嬉戲的老年人。

  到中午時間,內廣場上會有結伴來休閑的周邊白領,還有一些去鼓樓方向的路過人員。

  節日期間圍著噴泉有情侶散步,有一家三口正在拍照,在圍繞下沉庭院的玻璃欄桿旁,有人駐足凝思,更有三三兩兩的人群坐在草地上休憩,看著小孩在玩鬧。路邊和草地上停放著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電瓶車,說明來這兒休憩的人不限于來自附近。

  到了傍晚,會有2處比較大型的群眾自發健身舞蹈團體,人數大概在120人左右。

  2、問卷調查

  問卷對象總共30人:來自周邊居民14人(其中20-35周歲6人,50-65歲8人),來自市區10人,其它區域6人(其中2名為該廣場工作人員)。

  關于來本廣場的目的, 2人是在本廣場工作,22人是在廣場及周邊綠地休閑游覽,6人為路過。

  在廣場上調查到的非工作人員中,來自市區者(非工作人員)占80%,來自周邊區域著占13%。

  關于在廣場上的活動,2人表示參加過傍晚中老年人在廣場上跳舞,接受問卷調查者中,2名中學學生表示路過該廣場時,偶爾會在廣場上閑坐,2名該廣場工作人員表示,有時工作日午休時間天氣好的時候同事會在廣場上駐留閑聊。這一關于廣場活動的調查結果與前文介紹的廣場設施以及行為觀察相對應。

  從被調查者在廣場上的活動類型來看,綠地上雖有較多的人活動,但主要也只是自發的零散的游覽和欣賞風景,每逢節假日,大型的集會、群體性和定期的休息娛樂、大量市民的聚集等這些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城市中心廣場的活動,都會這里發生。所以該廣場是一個處于市區的,集群眾集會和百姓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

  關于對廣場功能和設施的認知程度,6人表示不知道廣場除有保留的歷史文化設施外還有中老年廣場舞,越劇團體等活動, 16人表示知道有些社區活動中心,但從來不過來活動,6人表示不清楚或不太關心;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該廣場承載著群眾性的文體活動。

  關于來廣場的交通方式,8人為步行,其中5人為黃昏散步者。12人為自行車(助動車),3人公交車,7人為自駕車;廣場附近的公交站點設在解放北以及永豐路,黃昏散步者均為50-65歲老年人,其他被調查者除3人為步行外,都是使用個人交通工具如自行車(助動車)、私家汽車等。

  關于來廣場的方便程度的調查,作者曾問一位家住老三區市中心的年輕人,到中山廣場是否方便,他的回答是騎自行車5分鐘就到。對于以私家車作為交通工具的人來講,老三區范圍內是否很快可達對這部分人來講不是問題。所以關于交通可達性的問題主要是面對本地居民中的步行者。受訪到的本地居民中對于步行來廣場的方便程度,周邊居民的14人中,4人表示方便,3人表示一般,7人表示不方便;實際上在步行者中,不同目的的人能夠忍受的步行距離其實也是不一樣的,表示方便的4人均是50-65歲黃昏散步者,一般散步時間為1個小時左右,能夠承受較遠的步行距離。而認為不方便的人當中均提到寬闊的永豐橋和解放橋的阻隔作用。

  關于廣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9人認為是兒童游樂區,7人標示是廣場上的綠地2人表示是“奔騰”雕塑,2人表示不太關心或沒有什么吸引;

  關于對中山廣場建筑的滿意度,15人表示喜歡,3人表示一般,2人表示不知道。表示喜歡的人中大多都很認可廣場的環境和豐富的活動。

  關于廣場的標志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風帆狀的“奔騰”雕塑很醒目,很有特色,很遠就看得見。

  從廣場吸引力、標志性和場地滿意度調查的情況來看,中山廣場的規劃設計相當成功,大部分人表示了對廣場形式的喜愛和贊賞,。

  2.2.5小結

  通過對該廣場的分析和調研,總結如下:

  中山廣場的規劃建筑設計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可,由于其所處位置位于三江口核心區,完善的集會和休閑功能使其極具人氣。

  中山廣場具備作為市民公共活動空間的職能。

  參考文獻

  1] 朱小雷 《建成環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C·亞歷山大,H·奈斯.《城市設計新理論》.陳治業,童麗萍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78

  3] 格哈德·庫爾德斯.《城市結構和城市造型設計》.秦洛峰,蔡永潔,魏薇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85

  4]中國寧波網

  5]趙晨主編.建筑實錄(年鑒)VOL.1/2006.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