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0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選的都是一些比較經典的名篇和美文,可讀性和欣賞性也比較強。所以讓學生讀一點淺顯的文言文,對于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增進文化修養很有幫助。因此指導初中生讀文言文,首先要讓他們明確三項主要任務:一是能正確朗讀、背誦課文中的文言名篇;二是掌握一定數量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三是從課文中了解一些我國古代的社會情況、文化知識。其次,就是指導初中學生文言文的閱讀。 我通過多年的實踐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在初中文言文閱讀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指導學生學習。
一、自主學習。
1、 先將要學習的文言文先通讀一遍,用筆勾出課文中出現的生僻字,然后結合課文
注釋和查閱古漢語類工具書,把課文中出現的生僻字“拿下”,做到即能認又會寫;對于有些熟字讀音特殊的,就必須讀準。如,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中的“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句中的“食”讀shí,第二句中的兩個“食”確讀sì.
2、在完成先自讀,先識字之后,接著就是朗讀課文并正音、斷句。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環滁皆山也”應斷句為“環滁/皆山也”,“環”是“環繞”的意思,“滁”是“滁州”的意思,總的意思是“環繞滁州都是山”;如斷句為“環/滁皆山也”,意思就變為“環繞滁皆山”了。因此朗讀課文中的正音、斷句,這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并且朗讀課文時還要做到高聲朗讀。對培養學生文言語感,理解課文內容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
3、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再結合注釋看課文,能看懂多少算多少。
二、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詞”。
1、實詞。有些文言實詞字面就很生僻,罕見的只好“識一個,記一個”,逐漸積累;而有許多文言實詞,字面雖熟,在語句中只好取“古義”,有的在用法上又有特殊的規矩,這樣的詞須單獨掌握。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的今義是“男子的配偶”,古義是“妻子和兒女”;“絕境”的今義是“困境”,古義是“與世隔絕”。
2、虛詞。所學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數量并不多,在學習過程中多留意多體會,基本上都能把握;而有些虛詞又有多種的用法,就要掌握一定的判定方法才能把握。如“之”就有多種用法,有時候還是實詞。
以上“兩詞”的確認一定得遵循語句大意:關鍵詞語的確認,又是正確理解句意的保障,二者之間互為作用。如《陳涉世家》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等”是關鍵詞,不理解它的意義,這句話的積極意義就體會不出來。所以學習文言文時,隨時積累,注意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對比辨析,這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
三、練習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生僻的文言詞語和“古今意義”不同的詞語,一定要譯成相應的現代漢語。
2、有些虛詞只起到參與“造句”的作用,不能牽強“對譯”;有些虛詞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譯后的語句中。如“人之初”中的“之”是助詞,不譯;再如“學以致用”,“以”字也不譯。
3、如有“成分省略”,譯文要將省略的成分填補在恰當的位置上。
4、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因此,在翻譯時可能要對原句某些詞語的順序作必要的調換。
如:《史記.》中的《陳涉世家》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亡,逃跑;等,同樣)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這句話中“亡”字不能理解為“死亡”,陳勝、吳廣等人去戍邊,天將大雨,無法前行。他們面臨幾條道路,“亡”,如果解釋成“死亡”就講不通。“亡”是指逃跑,“亡羊補牢”的“亡”也是這個意思。逃跑是死,“舉大計”亦死。舉大計就是造反。“等死”,“等”不是指等待,應該理解為“同樣”。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樣是死。“死國可乎”,為國而死有什么不可呢?陳勝、吳廣為國而死,就是舉大計,要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這樣死才有價值。
聯系全文來看,“等死”非常關鍵。所以應該這樣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所以在翻譯中進一步解決字詞關、語意關、語序關,把翻譯當成一種訓練。雖然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并不是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目的,它只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增進文言語感的一種訓練方式。翻譯可以全面集中地訓練對實詞意義的確認,對虛詞功能的把握,對句子語氣的理解,對句中詞語結合、點段的認識,但是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名句,把握文中的修辭手法以及背誦課文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多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名篇、美文,對他們提高語文能力,增強語文素養是有益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