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2月1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如今高校心理輔導也存在著校級心理咨詢心理輔導,以及二級學院心理輔導兩大體系,這兩者之間也有著一定相同的原則,也有一些不同的特點,文章就是對兩者進行研究分析,文章中指出:心理咨詢中心心理輔導更多地體現醫療傾向,咨詢師與來訪者生活中互不熟悉,來訪者主動求助,咨詢師為來訪者提供專業的心理幫助。而二級學院心理輔導偏向于教育傾向,體現了中國人委婉藝術的思維習慣,教師主動介入、激發積極心理能量,兩者共同結合,優勢互補。
關鍵詞:高校,心理輔導,醫療傾向,教育傾向
高校心理輔導存在著明顯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學生中存在大量的心理問題,高校不僅存在很多神經衰弱、焦慮、抑郁、強迫等障礙性心理問題,還存在著更大量的如專業學習、生涯規劃、戀愛情感、人際交往等發展性心理問題。每年新生入學心理問題篩查,大約20%的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而在另一方面,主動心理咨詢的人數遠遠低于這個比例。筆者作為高校二級學院專職輔導員,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兼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教師,結合校院兩級心理輔導的實際工作體會闡述對高校心理輔導的理解。
1.兩種心理輔導的內涵
1.1醫療傾向心理輔導
現代科學心理學來源于西方,心理咨詢理論體系是按照西方醫療模式構建的,我們習慣稱呼心理咨詢師為心理醫生就是例證。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是嚴格按照醫療模式進行的。
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在意義上十分接近,來訪者與咨詢師盡可能地在生活中互不熟悉,來訪者袒露內心世界較少心理顧忌,咨詢師能夠深入來訪者內心深處進行疏導、支持和調整認知,可以為來訪者提供更加專業的心理幫助。但是醫療傾向心理輔導需要來訪者主動求助,由于標簽效應、文化因素,很多學生缺少主動求助的勇氣。北京大學心理系徐凱文博士認為,即使西方高校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對心理干預的低效也飽受詬病。高校心理輔導過分醫療化傾向是心理干預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1.2教育傾向心理輔導
教育傾向心理輔導是主動性的心理輔導,主動從學生的學習成績、行為表現、人際關系、睡眠質量等表象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嚴重新問題盡早發現、早期干預、及時轉介。將心理輔導融入個案訪談、學習幫扶、生活關心等日常工作中去。其優點是由于主動介入,所以更富有效率,并且契合了中國人委婉藝術的思維習慣。
如果將心理輔導比作治病的“藥丸”,那么教育傾向就是將“藥丸”裹上甜蜜的“糖衣”,美麗可愛、親切動人。缺點是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的專業水平欠缺;輔導教師承擔多種角色身份,存在一定的角色矛盾,心理輔導所需要的開放、平等、信任的關系建立相對困難;教師與學生相互熟悉,學生袒露內心世界具有一定壓力,更深入、更專業化的心理幫助比較困難。
2.兩種心理輔導的比較
2.1兩種心理輔導的共同之處
兩種心理輔導遵循的很多原則是相同的,都需要心理輔導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的尊重、真誠、接納、信任可以降低學生的心理防衛傾向,更有助于坦陳內心深處的困惑。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雖然不是在心理咨詢室進行,但是同樣需要隱私的空間,談話場合盡量避開辦公場所,選擇地點要溫馨自然。
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學生對心理老師的信任是出于對職業規定性的信任,來訪學生與教師互不熟悉,學生對隱私的安全是有信心的。在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中,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是長期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對教師人格品質的信任,心理輔導的案例用于教育宣傳要十分審慎,要充分考慮到對學生隱私的保護。
2.2兩種心理輔導的不同之處
2.2.1被動還是主動
醫療傾向心理輔導奉行“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則,等待來訪者主動求助,其優點是來訪者有解決心理問題的迫切愿望,缺點是由于被動等待求助,很多心理問題難以及時發現并干預。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教師在工作和學習中與學生有密切的接觸,能夠及時發現心理問題。
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需要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教育,前者是教師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通過開放包容的傾聽、同感共情的理解、成長潛能的信任和積極發現的欣賞來疏導情緒、調整認知、激發潛能,進而達到深層次的教育轉化。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教育雖然也講求情理交融,但是站的角度往往是教育者自身,“恨鐵不成鋼”的話語方式可能加重學生的罪錯感,無助于心理問題的解決。
2.2.2分離還是融合
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嚴格規定了咨詢師與來訪者的權力和義務,咨詢師只幫助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很少涉及心理問題之外的生活、學習、家庭經濟等問題。例如一位家庭貧困的學生學習壓力大,課程掛科更加重了心理壓力。對于這樣一位來訪者,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通過傾聽、理解、接納來訪者,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還可能對他進行一些指導,指導他對待心理壓力不要逃避,積極面對,主動尋求身邊的資源獲得幫助等,教師一般不會直接幫助解決學習、生活問題。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不僅會通過主動約談進行心理幫助,高校輔導員還會調動其他資源,如給予貧困資助、安排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學習幫扶,充分調動利用多種資源,協助解決心理問題。
2.2.3時間地點的限定還是非限定
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地點限定于心理咨詢室,時間限定于50分鐘左右,咨詢師與來訪者在生活中很少產生交集。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融入于生活的關心、學習的幫助,是潤物無聲的,不限于固定的時間地點。心理輔導可以是單獨的談心談話,也可能是對取得的進步的贊許和鼓勵,或者是融洽集體氛圍的素質拓展、郊游娛樂等。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滲透于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心理能量不斷得到激發,逐漸展示出良好的發展狀態。
2.2.4消極心理學取向還是積極心理學取向
醫療傾向的心理輔導主要是消極心理學取向,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技術,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教育傾向的心理輔導雖然也會對障礙性心理問題進行初步的疏導,但更多地在發展性心理問題的干預中體現積極心理學取向,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能量,通過正向能量來融化、消解心理問題。就好比中醫的治病思路,通過調動人體正氣,以增強自身免疫能力來戰勝疾病。
3.高校兩級心理輔導體系的職責功能
大學生心理輔導一般存在兩級機構,一個是校級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輔導,另一個是二級學院的心理輔導,兩者的職責功能有不同的側重(如圖)。校級心理咨詢中心有經驗豐富的專兼職老師,有標準的心理咨詢室和團體輔導室。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由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的輔導員和經過朋輩輔導訓練的學生骨干擔任,在日常的談心談話、學習幫扶、貧困資助、集體活動中融入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技術,這種心理輔導具有教育傾向。
3.1心理咨詢中心醫療傾向心理輔導
3.1.1醫療傾向心理輔導開展形式
校級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輔導偏向于醫療傾向,等待來訪者的主動求助,對求助者提供專業化的心理輔導,主要形式有:①心理咨詢老師接待個別來訪咨詢。②指導校級朋輩輔導員(可以是經過訓練的心協成員,也可以是心理學專業的實習生等)開展網絡咨詢。網絡可以很好地保護隱私,學生較少心理壓力。咨詢中心專兼職教師人手不足,校級朋輩輔導員可以起著助手的作用。經過網絡初步咨詢,少數問題嚴重的學生經過鼓勵,可能從網絡轉向現實,前往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③開展治療性團體心理輔導。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類型(人際交往、網癮等)組成團體治療小組,小組人數在15-30人,運用群體動力學原理,在專業心理咨詢老師指導下進行開展系列活動,在經驗分享、情緒宣泄、群體支持、認知調整等方面改善心理問題的癥狀。
3.1.2需要注意的問題
鼓勵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這在中國文化環境下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礎課不僅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健康生活理念,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宣傳心理咨詢,幫助學生消除誤解,鼓勵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勇敢走進心理咨詢中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利用“3.20”(咱愛您)、“5.25”(我愛我)等心理健康主題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心理咨詢,減少學生的心理誤解。
3.2二級學院教育傾向心理輔導
3.2.1教育傾向心理輔導開展形式
根據二級學院教育傾向心理輔導的特點,專職輔導員都需要具備心理輔導的技能,因而很多高校要求輔導員必須考取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以上職業資格,對輔導員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心理輔導技能培訓。教育傾向心理輔導主要形式有:
①輔導員個別談心。發現問題,主動約談,傾聽學習、生活以及行為問題背后的原因,對他們寬容、耐心、尊重、理解、信任,對他們取得的進步進行熱情鼓勵。
②指導學生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學生骨干(如主要班委、高年級學長)肩負朋輩輔導的職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技能培訓,在朋輩幫助中融入心理輔導元素。③開展具有團體心理輔導價值的素質拓展、主題班會、郊游娛樂等活動,通過營造溫暖、關懷、進取的團體氛圍,利用團體的動力來影響和塑造個體的心理和行為。
3.2.2需要注意的問題
教育傾向心理輔導需要協調好教育管理與心理輔導兩種角色的關系,教育管理需要教師與學生拉開角色距離,而心理輔導則需要融洽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因而兩者的角色容易產生沖突。教師需要加強人格修養,讓學生產生信賴感。教育管理入情入理,要時時處處讓學生感受到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的和諧,避免宣泄個人情緒。
學生的教育問題(如掛科、網癮、曠課)只是表面現象,內心深處的困擾才是根本原因,要避免簡單化的批評,相信每位學生都有成長的渴望。一旦深層的心理困惑消除了,人生的目標明晰了,內心深處就會涌現動力,教育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這樣教育管理和心理輔導兩種角色就獲得了很好地協調。
3.3兩種心理輔導的相互聯系
3.3.1心理輔導由教育傾向轉向醫療傾向
二級學院教育傾向心理輔導主動發現心理問題,通過藝術化的介入方式,給予溫暖的關懷、信任,耐心傾聽心聲,讓他們得到情緒的宣泄,對錯誤認知進行一定的調整,通過這些心理輔導技術一般的心理問題可以得到較好的改善。但是少數嚴重心理問題由于咨詢水平、場所條件的限制,加上輔導員與當事人相互熟悉,深入的心理輔導可能產生阻抗、移情、依賴等副作用,需要讓他們接受更加專業化的咨詢甚至治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消顧慮,主動尋求心理咨詢中心或者專業醫療機構更加專業的咨詢和治療,及時將心理輔導由教育傾向轉向醫療傾向,提高心理幫助效果。
3.3.2心理輔導由醫療傾向轉向教育傾向
少數嚴重心理問題雖然經過校心理咨詢中心或者校外醫療機構咨詢和治療,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群體,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的反復、甚至惡化。二級學院教育傾向心理輔導要及時跟進,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關心他們,為他們營造溫暖的群體氛圍,對取得的進步及時鼓勵,向他們內心注入力量,幫助鞏固咨詢效果。
心理輔導的本土化是一個艱辛的歷程,需要我們在吸納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和實踐經驗過程中不斷融入中國的文化元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缺少文化自信,將會猶豫彷徨、舉步不前。高校心理輔導需要充分發揮醫療傾向心理輔導與教育傾向心理輔導各自的優勢,相互結合,優勢互補,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牟柳,廖文路.敘事理論在高校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91-95.
[2]臧凱,李英.高校團體心理輔導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81-82.
[3]鄭丹丹.高校輔導員心理輔導勝任力現狀調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1):81-83.
[4]文杰.高校輔導員參與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5]馬珺.高校院系心理輔導站工作體系初探[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06):192-193.
教育期刊推薦:《中國教育學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輿論導向,貫徹“雙百”方針,著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廣大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圍繞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和交流,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