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仙洋礦區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初探

時間:2018年11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下面這篇地質類文章通過對該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礦體地質特征的綜合分析,總結控礦因素以及找礦標志,為區內找礦方向提供依據。仙洋金礦區位于福建金三角金礦成礦遠景區內,屬于受脆韌性剪切帶控制的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金礦體產于元古代變質巖地層中,大林

  下面這篇地質類文章通過對該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礦體地質特征的綜合分析,總結控礦因素以及找礦標志,為區內找礦方向提供依據。仙洋金礦區位于福建"金三角"金礦成礦遠景區內,屬于受脆韌性剪切帶控制的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金礦體產于元古代變質巖地層中,大林組是金主要的賦存層。

  關鍵詞:仙洋,金礦床,地質特征,找礦方向

吉林地質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黃金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劇,企業加快黃金資源的勘探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礦床的地質特征對礦山的找礦方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仙洋金礦區礦體地質特征、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的綜合分析提出找礦方向,進一步指導該礦區的找礦工作。

  1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位于閩東中生代火山斷拗帶中西部、北東向政和-大埔及福安-南靖深大斷裂所夾持的壽寧-華安斷隆帶與北西向建寧-湄洲灣深大斷裂交匯部位,礦區處在壽寧-華安斷隆帶中段的次級構造單元葛坑-龍門場北東向斷隆帶內[1]。礦區主要出露新元古代變質巖,是金的富集區。斷隆帶的北西側為古跡口-永坑火山斷陷帶,南東側為吉華-楊梅火山斷陷帶。

  2礦區地質

  2.1地層區內僅出露新元古代大嶺組(Pt31-2dl)變質巖。

  巖性主要為灰、灰黑色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二長變粒巖、夾少量含黑云斜長變粒巖、斜長淺粒巖、絹云綠泥千糜巖、糜棱巖等。

  2.2構造區內經歷了多期次構造~巖漿作用,晉寧、加里東、燕山各期次均表現為強烈的造山作用。以褶皺構造、斷裂構造、脆韌性剪切帶為主。各特征如下:

  (1)褶皺構造。褶皺構造在礦區北側較為顯著,以軸向NW向背形、向形構造兩組。褶皺規模較小,總體走向NW,樞紐自NE-SW呈揚起-傾伏-揚起-傾伏,兩翼傾角20~50°。礦區于背形構造表現較為清晰。

  (2)斷裂構造。礦區內主要發育的斷裂構造有:NE向斷裂(F2、F18)、NW向斷裂(F10)、EW向斷裂(F3)以及SN向斷裂(F4)。從斷裂的空間相互切割的關系來看,NW向斷裂形成時間晚于NE向斷裂,EW向斷裂形成晚于SN向斷裂。F2斷裂:位于礦區東側,呈NE走向,沿走向長約0.42km,寬約幾米至十幾米,見后期花崗斑巖脈沿斷裂侵入。

  F18斷裂:位于礦區北側,呈北NNE走向,傾向SEE,傾角50~75°,沿走向長度約1.1km,寬幾米至十幾米,斷裂帶內見碎裂巖、構造角礫巖組成,角礫成分主要為變質巖,具硅化,表現為張扭性斷裂。F18為含礦斷裂,控制了18Au礦體。F10斷裂:位于礦區北側,呈NW走向,傾向SW,傾角70~80°,沿走向長約1.5km,寬約幾米。

  斷裂帶內見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硅英巖等,斷裂斷距約150m,錯斷13Au礦體。F3斷裂:位于礦區中西側,呈EW走向,傾向N,傾角42~80°,沿走向長約0.57km,寬0.5~1m,斷裂帶內見碎裂巖、石英巖脈等,表現為一張性斷裂,將南北向斷裂錯斷。F4斷裂:位于礦區中西側,呈SN走向,傾向E,傾角42°,沿走向長約0.4km,寬0.2~0.8m,沿斷裂見后期石英脈充填,被東西向斷裂錯斷,表現為一張性斷裂。

  (3)脆韌性剪切帶主要在礦區北側新元古代大嶺組變質巖中發育,基本順層產出。編號為F1,形態與地層褶皺形態一致,為一軸向北西背形構造,沿北東、南西兩個方向均具波狀起伏變化。在空間上韌性剪切沿黑云角閃片巖層位發育,由絹云綠泥千糜巖、糜棱巖等構造巖組成,夾有弱變形的變粒巖、淺粒巖,厚幾厘米至幾米不等。13Au礦體產于F1脆韌性剪切帶內或其上下盤碎裂巖帶中,二者形影相隨,具有密切的時空及成因聯系。

  2.3侵入巖

  礦區內侵入巖可劃分為加里東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加里東期侵入巖有片麻狀石英二長閃長巖(ηδο3)、片麻狀石英二長閃長玢巖(ηδομ3)和淺色片麻狀花崗閃長巖(γδ3)。印支期侵入巖僅見有石英閃長玢巖(δομ51)。零星分布于礦區內,呈脈狀產出,走向北東為主,少數近南北向,多順層產出。脈長一般幾米至幾十米不等,多數規模較小。燕山晚期侵入巖具多期次侵入、巖石類型復雜等特點。第一次侵入有花崗閃長斑巖(γδπ53-1);第二次侵入有花崗斑巖(γπ53-2),第三次侵入為閃長玢巖(δμ53-3)、煌斑巖(δχ53-3)等。

  2.4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普遍且較強烈,各類巖石均具不同程度的蝕變。蝕變類型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方解石化、水云母化、硅化等,以絹云母化、綠泥石化、方解石化分布廣,強度大,蝕變組合以絹云母+綠泥石為主。

  3礦體地質特征

  3.1礦體特征區內共圈定了金礦體5個,編號為13Au、13Au-1、14Au-1、17Au、18Au礦體。13Au礦體受F1脆韌性剪切帶控制,其下各間100~200m見14Au-1礦體;17Au、18Au礦體受構造破碎帶控制。各礦體特征如下:

  (1)13Au礦體:13Au礦體產于F1脆韌性剪切帶中,賦存于千糜巖或其頂、底板碎裂巖帶內,容礦巖石主要為千糜巖、淺粒巖、石英脈,其次是變粒巖。礦體呈似層狀產出,總體呈NW(320°~340°)走向,傾向NE,傾角20~45°。區內已控制礦體長大于400m,傾向寬大于200m,礦體真厚度0.4~6.02m,一般1~3.66m,平均厚1.71m,厚度變化系數88.59%。礦體中單樣金最高金品位32.60×10-6,一般1.1~7.34×10-6,金平均品位3.41×10-6,品位變化系數62.83%。

  (2)13Au-1礦體:為13Au礦體平行礦體,位于13Au礦體上部約10m,工程控制真厚度0.83m,金品位平均品位2.02×10-6,容礦巖石為含黑云斜長變粒巖。

  (3)14Au-1礦體:位于13Au礦體下部100~150m,礦體賦存于糜棱巖、碎裂巖帶內,容礦巖石為斜長淺粒巖、糜棱巖、石英巖中。礦體呈似層狀,走向呈NW(320°~340°)向,傾向NE,傾角30~50°。已控制礦體長大于150m,寬大于150m。礦體真厚度0.14~1.52m,一般0.91~1.52m,平均厚1.01m。礦體中單工程最高金品位14.09×10-6,一般1.89~7.26×10-6,金平均品位6.4×10-6。

  (4)17Au礦體:礦體位于礦區中北側一帶,出露于地表,礦體受斷裂構造控制。呈透鏡狀,近NNE(355°~20°)走向,傾向SEE,傾角62~75°。控制真厚度1.09m,單工程金品位2.93×10-6,平均品位2.93×10-6。容礦巖石為碎裂硅英巖。

  (5)18Au礦體:賦存于F18斷裂帶中,礦體呈NNE(355°~20°)走向,傾向SE,傾角60~70°,沿走向控制長約200m,沿傾向控制約200m,控制礦體真厚度0.76~2.38m,平均真厚度1.57m,金品位一般2.45~2.72×10-6,金平均品位1.67×10-6,容礦巖石為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碎裂巖化黑云斜長變粒巖。

  3.2礦石特征

  礦石結構以它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為主,次為碎裂結構、填隙結構等,偶見包含結構;礦石構造浸染狀、細脈浸染狀構造為主,次為條帶狀、團塊狀構造。礦石的礦物成分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兩大類,礦石中金屬礦物量少,一般只占礦石體積1~3%,局部可達20%。礦石中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其次是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微量;非金屬礦物礦石體積95%以上,主要礦物有石英、斜長石,有時為綠泥石、絹云母、方解石、黃鐵礦,次為黑云母、鉀長石等。其中黑云母、斜長石、鉀長石多為變質成因礦物,與成礦關系較密切的非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綠泥石等。

  3.3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

  3.3.1控礦因素

  (1)地層控礦。仙洋礦區出露大面積的麻源群變質巖,該地層金豐度值較高,金礦(化)體多呈似層狀、脈狀產于新元古代大嶺組變質巖中,成礦物質源于麻源群含炭碎屑巖層中,具有層控性。

  (2)斷裂構造控礦。從全國范圍看,成礦時代新,容礦圍巖老的金礦床,多數受斷裂構造控制。該區內礦脈帶(如18Au)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在斷裂構造發育或是幾組斷裂交匯處易形成高品位礦體。

  (3)脆韌性剪切帶控礦。沿變質基性火山巖順層發育的面型韌性剪切帶是雙旗山一帶金礦的主要控礦構造,礦帶嚴格受其控制,并具有一致的形態、產狀特征[2]。金礦體呈似層狀產于沿基性—酸性火山巖發育的韌脆性剪切帶中,構成原巖為基性火山巖的變質巖—剪切帶—金礦體“三位一體”的空間分布格局,后期脆性變形疊加越強烈,碎裂程度越高,金礦體厚度越大、品位也越高。

  (4)侵入巖控礦。區內侵入巖較發育,呈多期次侵入特征,多以脈巖呈現。實踐工作表明侵入活動可以劃分為:加里東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其中燕山晚期侵入巖與金礦化作用關系十分密切,脈巖集中發育的地段往往也是尋金找礦體的有利靶區。

  3.3.2找礦標志

  (1)脆韌性剪切帶標志。特別注意在深層次變形之后疊加有一定規模的面型順層韌脆性剪切帶。

  (2)金豐度值較高的地質體。金礦體產于具Au高背景場的中—上元古界大嶺組變質巖區,故大嶺組是該區主要的找礦地層。

  (3)礦化蝕變帶。一般說礦化蝕變的寬窄、延伸的長短及礦化蝕變的強弱可以反映出礦體規模的大小[3],且二者呈正相關關系。

  (4)水系、重砂、土壤及物化探Au異常。呈帶狀分布,濃度分帶、濃集中心明顯。

  (5)民采礦硐以及地表出現“棕色土”,含有斑點狀、團塊狀褐鐵礦及石英團塊的蝕變礦化帶是尋找金礦體的直接標志。

  4找礦方向

  (1)沿斷裂構造找礦。

  礦區的金礦體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斷裂早晚時序可分為NE向→NW向→SN(NNE)向→NE向→EW向,其中NW向斷裂是主要的導礦構造,SN(NNE)向為NW向的次級構造,NNE、SN向斷裂是主要的儲礦構造,礦(化)體主要產于斷裂構造的上下盤及其附近,不同方向的斷裂帶及裂隙交匯部位是金礦體的富集部位。

  (2)仙洋礦區13Au礦體為雙旗山金礦13Au主礦體的向南延伸,礦體賦存于脆韌性剪切帶F1內,故尋找與F1平行的脆韌性剪切帶是重要的找礦方向。

  (3)從礦區已有礦體分布來看,礦體產出位置常是巖脈發育地段。礦體富集常與酸性巖脈、中基性巖脈相伴相生,成生關系密切。基底變質巖與酸性、中基性巖脈侵入接觸帶是成礦的有利地段。

  (4)礦區南部大面積出露花崗閃長斑巖體,該巖體是一個發育在受深大斷裂控制的超基性~中酸性雜巖帶中的復式雜巖體,巖體與大林組變質巖的接觸帶附近見Au、Cu、Mo礦化,故尋找斑巖型礦床可作為該區下步重要找礦方向。

  參考文獻

  [1]黃仁生,邱盛安,李昭升,等;福建肖坂韌性剪切帶型金礦特征及成因探討[J];福建地質;1999年04期.

  [2]李南生;福建雙旗山金礦深邊部成礦預測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0年05期.

  [3]張克堯;福建省主要金礦類型的找礦標志[J];福建地質;2005年01期.

  地質工程師評職期刊:《吉林地質》Jilin Geology(季刊)1982年創刊,是地質科技刊物。反映吉林省各地學科的生產及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地質技術交流,提供省內廣大地質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推動地質事業的發展。主要刊登該省各地質學科生產及科研成果、工作經驗、新技術、新方法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