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5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文學碩士論文發表了數字時代電影發展的技術與藝術,電影文學藝術發展的結晶,通過一連串的視頻畫面帶跟人們現代藝術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容納了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關鍵詞:文學碩士論文,數字時代,電影藝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以視聽享受為主的消費時代,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僅是了解劇情,用眼睛來看,更多的觀眾是在感受電影,享受電影。數字時代電影技術的發展給電影帶來了一系列的改變,滿足了大眾對電影藝術的需求,各種數字特效的運用也成為好萊塢獨霸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換言之,進入數字時代,新的電影技術的注入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視聽體驗和觀影感受。因此,數字時代,電影技術與藝術的鏈接更加緊密。
1 電影領域的數字化變革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電影既承載并發揚了戲劇藝術的敘事特征,同時又發展了電影藝術本身的特點――利用電影獨特的視聽表達創造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尤其在視覺表現方面,電影用于呈現視覺奇觀的這一特點,隨著影視制作技術和電影放映技術的數字化發展,被不斷地突出、放大。
(1)對電影制作方式的革新。
在數字技術介入電影制作之前,電影從拍攝到剪輯到配光調色乃至聲音制作,都是另一番工作模式,可以用線性的、難以修改的和代價高昂的來形容概括。在過去這一二十年的數字化變革之中,幾乎所有電影制作環節都被數字化更新了,最為突出的就是用電腦實現特效鏡頭的制作。曾經,攝影機是電影獲取畫面的唯一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即便電影中出現奇幻的視覺效果,也是通過實體模型、洗印合成、電子特技等手段來完成,能夠實現的視覺效果非常有限。數字技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傳統電影特效能做到的,它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傳統電影特效不能做到的,它更可以出色完成。計算機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計算機參與電影特效的制作表現為:
一是起控制作用,控制著用來輔助產生畫面的裝置,用以拍攝特殊的畫面或進行合成。
二是直接參與電影特效畫面的創建,主要包括數字影像處理技術、數字影像合成技術。電影特效是用來創造視覺奇觀的,而數字特效則是把創作者的想象呈現至眼前的利器,現在數字特效技術已經在電影創作中被廣泛使用,甚至還成為票房收入的基本保證。
(2)對現代放映技術和影院環境的革新。
數字技術在改變電影制作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電影的放映方式。1995年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的電影院播放了運用數字技術制作的電子拷貝,數字影院應運而生,標志著電影已經可以不再依賴于膠片就能夠和觀眾見面。數字影院與傳統影院不同的是數字影院放映的是數字“拷貝”。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客戶。電影放映環節在完成數字化改造之后,也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同步更新著自身系統,從2K到4K,不斷地挑戰更高的技術標準。此外,數字化改造為影院創造了一個開放化平臺,使更多新的技術可以與影院嫁接,如4DX影院,利用電腦控制和電影情節同步觸發影院環境特效。這些都在為觀眾創造著更真實的觀影體驗,也使電影藝術更具魅力。
(3)對電影創作思維的革新。
不論是電影的制作方式還是放映環境,數字技術都在為電影藝術發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展了電影藝術的創作空間。電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是最能給人創造壯觀的時空感受的藝術門類,這也是電影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作為與技術手段關系最為密切的藝術形式,數字技術給電影帶來了生機,為多維時空的建立提供了強大的手段。創作空間無限廣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場數字化變革最終就是一場創作思維的革命。
2 數字時代新電影技術的應用
(1)營造沉浸式觀影環境。
沉浸式的觀影環境主要通過包裹視野的銀幕、逼真立體的還音系統以及模擬真實的影院環境特效綜合營造的效果。包裹視野的銀幕主要包括巨幕、球幕、環幕等銀幕形式,通過足夠大的能夠包圍人眼視域的影像內容,讓觀眾在觀影時感覺像置身于影像所展示的情境之中,營造沉浸感。在傳統的膠片時代,為了拍攝和放映巨大的包裹視域的影像,大多選擇大畫格膠片,如IMAX的70毫米15片孔膠片,用以提升超大銀幕下影像的清晰度。
但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單臺放映機可以實現的矩形巨幕或球幕影院,若是異形巨幕、環幕等需要多臺放映機組合放映來實現包裹效果時,膠片放映機就會在各自放映的畫面之間留下一道尷尬的邊界,因為在膠片時代,很難把多臺放映機的單個畫面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電影制作和放映環節的數字化改造使數字融合技術得以發揮優勢,在影片放映時,那些清晰度大大超于普通商業影院標準的超大畫面被同時分配給多臺數字投影機同步投射在巨大的異形銀幕之上,數字融合技術是保證多個畫面無縫拼接到一起的關鍵,也成為讓觀眾感覺置身于“真實”環境的基礎。
除了包裹視域的畫面,影院聲音系統也為了還原真實情境的聲音效果在不斷地完善聲音重放技術。影院重放技術經歷了單聲道、立體聲、環繞聲幾個階段,為了進一步還原出和自然界完全一致的聲場環境,全景聲技術開始突破原有的圍繞著一個平面來進行音箱擺位,在影院觀眾區上方、屏幕后、觀眾后區分別增加了音箱,為影片的聲音設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為觀眾增加了聲音的包圍感。在聲音制作時通過元數據技術記錄了聲音制作過程中的各種操作,聲道輸出方式不再局限于放置在固定的物理通道當中,利用元數據技術,全景聲系統會根據重放環境音箱數量的不同自動對輸出通道進行調整,從而在很好的兼容了環繞聲重放系統的同時,為觀眾營造更逼真的聲音環境。
在畫面與聲音之外,有些影院還專門增加了和電影故事情節同步的環境特效,來刺激觀眾視聽覺以外的感官體驗,從而增加觀眾的現場沉浸感。環境特效一般包括刮風、閃電、雨雪、水霧、煙霧、氣味、掃腿碰觸等多項特效動作。這種在傳統影院基礎上添加了環境特效模擬仿真技術的特效影院,通常會結合座椅的運動,所以也稱為動感影院,如果再結合放映3D立體電影,就形成了4D影院、4D動感影院或5D影院。這類影院無論如何取名,都是以全面激發觀眾五感的方式在營造沉浸式的觀影環境。
(2)創建交互式娛樂平臺。
隨著21世紀信息時代的來臨和數字技術的成熟,文化娛樂業在近20年的不斷探索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形態的影院里觀眾不再是單向地觀看電影,而是可以和電影內容產生雙向互動。最早的交互式影院主要以短片游戲化方式呈現,觀眾可以騎在化身機械戰馬的動感座椅上,瞄準影片中出現的怪獸射擊,最后和同場參與的小伙伴比試誰的槍法準。隨著交互式影院模式的成熟,未來觀眾可以在互動環節通過座椅按鍵或其他觸發裝置參與到電影劇情的發展中去,電影的情節也隨著觀眾互動的結果而改變走向,故而產生了多線程的電影情節結構,大大增強了電影的娛樂性。這種交互影院模式通過計算機程序控制實施多線程放映,顛覆了以往的電影創作和放映模式,雖然目前還沒有商業故事片真正走進交互影院,但相信未來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電影技術發展方向。
(3)構筑虛擬漫游體驗。虛擬現實是計算機圖形技術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門高新技術。通過該技術的應用,用戶可以通過感官、觸覺與電腦建立一個虛擬的場景進行互動,通過交互裝置,可以反饋給計算機進行處理,實時變化虛擬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該項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在電影制作過程中主要應用于電影特效的動作捕捉等領域。
人物頭部追蹤在虛擬現實中非常重要,該項技術可以根據觀測者頭部的位置變化角度,更多地用于渲染3D場景,是某個場景看起來就像通過觀測者頭部位置來控制當前的電影場景。頭部追蹤可以在一個屏幕或一組環繞的屏幕環境中進行,比如在一個六面體房間內進行。六面體房間的六個墻面都是限時屏幕,觀測者頭部戴上追蹤儀器站在房間內,六面墻就會依據觀測者頭部位置,在六面墻上以一個正確的角度渲染虛擬世界的場景,觀者可以在這里實現一次虛擬漫游,身臨其境體驗電影中的各個場景,打破原有的觀看體驗。
3 電影技術發展對藝術的影響
電影從其誕生開始,攝影機就是電影制作過程中用來捕捉影像的工具。最初,一部電影制作完成需要攝影機和錄音機同步工作,真實地記錄人和事物的動態發展過程。這種原始的拍攝方式,可以給觀眾一種真實的感受,同時也賦予了電影一個重要的屬性――紀實性。在電影漫長的發展時期,電影藝術開始不滿足于簡單地記錄真實,而是開始追求創造一些內容并且讓觀眾相信它是真實存在的,于是一些怪誕的、奇妙的、科幻的內容開始進入電影創作者的視野,一開始,創作者們通過簡單的模型、手繪的背景和膠片洗印時的合成技術來實現,慢慢地,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這種傳統的拍攝模式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從《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到《少年派奇幻漂流》中惟妙惟肖的老虎和《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等等,這些并非真實的角色和眾多非現實的場景開始大量在電影中出現,他們不再是用傳統的方式拍攝得來,而是利用計算機創作出的數字內容。電影,開始使用一種全新的創作模式。
一直以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讓無數人對他心馳神往,但是電影創作有著很高的技術門檻,高昂的制作成本和專業、貴重的設備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數字技術的到來打破了這一格局,電影不再屬于高門檻的壟斷行業,隨之而來的大眾隨手拍的時代。這意味著技術不再是一道墻,而成了一階通往電影藝術的臺階,更多的新鮮血液會進入這個領域。這也意味著傳統的影視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只要你有想法,你有電影藝術的創作能力,你就可以創作一部電影作品。隨著數字電影作品的增加,電影作品交流的欲望不斷增強,更多全新的影視傳播方式也將破土而出。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電影技術的門檻被降低了,人人都可以舉起數字攝影機拍攝電影作品,只要你有想法;同樣,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電影技術不斷升級,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表現邊界,電影開始變得無所不能了,只要你有想法。所以,在這個數字時代,說起電影,技術不是問題,藝術探索永無止境。
推薦期刊:中國文化研究(季刊)創刊于1993年,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主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