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5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醫學核心論文發表了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效果,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由于比較多見,所以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也很多,那么哪種方法效率最高,用藥量更小呢?論文以調查研究的方式進行了對比和探討。
[摘要] 目的 探討深靜脈置管聯合足背淺靜脈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 便利抽樣法選取2010年1—12月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治療的4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為對照組,同法選擇2011年1—12月該院收治的39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溶栓治療,而觀察組患者采用深淺靜脈聯合置管溶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藥物使用量。結果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治療的總有效率高、并發癥少、用藥量小,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關鍵詞]醫學核心論文,深淺靜脈聯合,溶栓,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
作者:錢多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內靜脈血栓的形成,臨床上可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或曲張等表現,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方法也比較多。據統計,在美國DVT 的年發病量為200萬~500萬例,其中有10%并發了肺栓塞,并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最早的外科手術取栓法,創傷大、適應證窄,而且對發病超過5 d的血栓難以完全清除。另外DVT可采用留置患肢足背淺靜脈針的方法在短時間內推注或滴注溶栓藥物,如尿激酶或肝素,并輔以全身的活血化瘀藥物治療,但其缺點是溶栓藥物用量較大,治療時間長。我院介入科自2011年起采用特定部位的深靜脈置管聯合患肢足背靜脈協同溶栓的方法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這樣使得尿激酶的用量較前減少,出血發生比率相對低,對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自2011年1—12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科共收治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39例,采用了經深靜脈置管聯合足背靜脈協同溶栓的方法治療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便利抽樣法選取2O1O年1—12月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科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44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22~79歲,平均(50.2±15.6)歲,病程1~23 d。
致病原因:外科手術后臥床9例,下肢骨折后11例,分娩后5例,服用激素類藥物2例,無明顯原因17例,左下肢42例,右下肢2例。同法選取2011年1—12月該科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39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18~81歲,平均(52.3±14.8)歲,病程2~30 d。致病原因:外科手術后臥床10例、下肢骨折后8例、分娩后7例、不明原因14例,左下肢36例,右下肢3例。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伴不同程度的疼痛、以活動后顯著,患肢活動受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用患者均經靜脈造影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所有患者入院當天在DSA下先經患肢足背靜脈逆行造影,顯示患肢深靜脈病變和充盈情況。在確定靜脈血栓形成部位后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和意愿在患側下腔靜脈植入臨時性或永久性濾器。對照組有30例患者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觀察組組有29例患者植入了濾器。下腔靜脈濾器植入后患者行常規治療,以葛根素250 ml、七葉皂苷鈉40 mg每日靜脈滴注,低分子肝素鈣0.4 ml皮下注射,1次/12 h。用藥期間每日檢測血凝常規結果。
對照組患者用生理鹽水2O ml加入尿激酶2O萬U快速沖擊推注5 min,再用微量注射泵將生理鹽水50 ml加尿激酶40萬U緩慢加壓推注2 h,1次/d,連續5~7 d。連續用藥4 d后行靜脈造影復查,觀察患肢深靜脈血流通暢情況。觀察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通過深靜脈穿刺,置入導絲至特定血栓部位,沿導絲置人深靜脈導管于閉塞段,妥善固定導管和導管鞘,保留患肢足背淺靜脈留置針。觀察組中經胭靜脈穿刺置管有18例、經股靜脈穿刺置管有9例、經脛后靜脈穿刺置管有8例、經大隱靜脈穿刺置管有4例。術后協助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30。并保暖,深靜脈置管側下肢伸直制動。手術后每日經深靜脈導管、導管鞘及足背淺靜脈持續24 h滴注溶栓藥物尿激酶,用量根據靜脈造影結果所示的閉塞程度而定。我們制定的基本方案為尿激酶20萬~3O萬U稀釋在250 ml生理鹽水中經深靜脈導管持續滴注;尿激酶30萬~6O萬U 稀釋在250 ml生理鹽水中經深靜脈導管鞘持續滴注;尿激酶10萬~2O萬U稀釋在250 ml生理鹽水中經足背淺靜脈持續滴注。連續用藥2 d后行靜脈造影復查,觀察患肢深靜脈血流通暢情況,首次造影復查后予拔除深靜脈導管,繼續通過溶栓鞘管及足背淺靜脈治療2~3 d后再次造影復查,血栓溶解血流再通患者可依次拔除深靜脈鞘管和足背淺靜脈。如患者復查造影后,顯示血流部分再通或仍然閉塞者,也應在持續溶栓后第5天拔除溶栓導管,這樣避免導管和鞘管留置時間過長而損壞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機械性刺激導致繼發血栓的形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藥物使用量。根據患者血管造影的結果將治療結果分為3類。有效:造影結果為血管完全再通伴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下肢腫脹消退。顯效:造影結果為血管部分再通伴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或患肢仍有輕度腫脹。無效:造影結果為血管未通伴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有效人數+顯效人數)/總人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血尿、肢體酸脹不適、肺栓塞、肢體功能障礙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z±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c。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時問分別為(12.1± 2.2)d和(8.1±1.7)d,觀察組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83,P=0.002)。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的分別為86.4%和9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3.98,P
3 體會
在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方面,以往的方法有外科取栓和全身滴注溶栓藥物,外科方法對患者創傷大且恢復慢,而內科全身用藥使得溶栓藥物的總劑量大且用藥時間長。以往我科也曾采用過動靜脈聯合溶栓的方法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此方法需要進行股動脈的插管并同時留置動脈和深靜脈導管,在安全性和療效方面不如深淺靜脈聯合溶栓的方法。
而采用特定部位的深靜脈置管聯合患肢足背靜脈協同溶栓的方法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可以使溶栓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的深靜脈,避免了經過動脈循環再到達深靜脈的步驟,使病變的深靜脈始終處于高度灌注狀態,與血栓持續接觸,保持了有效的溶栓濃度,也保護了深靜脈瓣膜,防止繼發血栓的形成,其效果優于傳統單純足背靜脈溶栓法,整個療程尿激酶的用量亦低于傳統治療方法和國外報道的用藥量,這樣使得藥物所導致的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是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深淺靜脈聯合溶栓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細致的心理護理,嚴密的病情觀察和做好深淺靜脈導管的護理,準確按時輸注溶栓藥物,抗凝溶栓期間嚴密監測凝血功能,高度重視可能產生的出血、感染等不良作用,及時發現早期處理,才能確保最佳治療效果。
采用深淺靜脈聯合溶栓法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導管護理。在患者治療期間,一側下肢留置3根管道特別是保留深靜脈導管和鞘管有著一定的風險,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更高。護士首先要告知患者留置導管的目的,妥善固定深靜脈導管和鞘管及足背淺靜脈留置針。導管和鞘管穿入皮膚端要用無菌敷料覆蓋,繃帶包裹。足背靜脈留置針要用透明敷料覆蓋,必要時為患者穿上透明絲襪,方便觀察穿刺處又防止留置針的脫落。每班護士交接時都要仔細觀察三處管道是否完好,有無滲血及藥物滴入是否順暢。指導患者在手術置管的當日以平臥為主,防止置管穿刺處滲血,如患者感腰背部酸痛,可將手伸入患者的腰背部按摩片刻。術后第2天患者在護士的幫助下左右側臥,但需保持深靜脈置管部位關節屈曲不超過20%以避免導管壓折,一方面使得藥物順利滴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預防關節僵直、緩解肌肉疲勞及預防壓瘡發生。經導管和鞘管內滴注溶栓藥物前仔細檢查輸液裝置,連接緊密,防止空氣栓塞發生。(2)無菌操作和用藥護理。患者在留置深靜脈置管的期間,穿刺部位皮膚安爾碘消毒2次/d,無菌敷料覆蓋。一旦發生滲血,需要及時消毒并更換清潔敷料。此外,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療時藥液應現配現用,準確抽取劑量。24 h持續用藥時,我們使用輸液微泵或精密輸液器,以控制輸注的速度。護理工作中加強巡視,確保24 h內藥物勻速進入。(3)健康指導和出院宣教。在患者停止血管內溶栓治療后就應該協助患者穿著醫用彈力襪,特別是下床活動時,醫用彈力襪具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心臟功能。出院后告知患者避免長時間的行走及重體力勞動,活動時穿著彈力襪,要連續使用3個月以上,并經常鍛煉用腳尖走路,促進腓腸肌的收縮,使深靜脈血液回流,可改善血流動力學,使紅細胞聚集機制破壞,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另外,飲食要少食油膩,多含維生素類的食物。出院后需要繼續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在服藥期間需要定期來院檢查凝血酶原時間,及時發現有無異常。
[參考文獻]
[1]張青云,高建國,耿艷俠,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療進展[J].重慶醫學,2010,39(13):1750—1752.
[2]顧建平.加強下肢靜脈病變的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i):1-3.
[3]Obalum D C,Giwa S 0,Adekoya—Cole T 0,et a1.Deepvein thrombosis: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in surgicalpatients[J].West Afr J Med,2009,28(2):77—82.
[4]Prandoni P.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venousthromboembolism[J].Expert Opin Emerg Drugs,2005,10(1):87-94.
[5]高麗,馬燕蘭,苗軍,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腫脹與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47—249.
推薦期刊:《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主辦的全國性中西醫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宣傳黨的中醫政策和中西醫結合方針,報道我國中西醫結合在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探討中西醫結合的思路與方法,循證醫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