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現代文學論文發表假設句的語義特征

時間:2016年02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假設句表達的是假設性虛擬范疇,是在某一主觀假定條件下所能產生的結果,因此假設句都具有主觀假定性。主觀假定性不等同于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它比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的語義內涵更為豐富。如果VP的語義內涵不是[非真實]VP,也不是[非現實]VP。 摘要:假設句

  假設句表達的是假設性虛擬范疇,是在某一主觀假定條件下所能產生的結果,因此假設句都具有主觀假定性。主觀假定性不等同于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它比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的語義內涵更為豐富。“如果VP”的語義內涵不是“[非真實]VP”,也不是“[非現實]VP”。“

  摘要:假設句的語義特征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主觀假定性、對比性、指稱性和論斷性。主觀假定性不等同于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它比非真實性或非現實性的語義內涵更為豐富。對比性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對比和可能世界與可能世界之間的對比。對比性來源于主觀假定性。條件分句的指稱性來源于假設句的論斷性。

  關鍵詞:假設句;主觀假定性;對比性;指稱性;論斷性

  假設句的語義特征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主觀假定性、對比性、指稱性和論斷性。

  如果我去”并不是“我沒去”,也不是“我不去”,而是主觀認定某一非現實或非真實情境為真實,即“以[非現實]VP為真實”或“以[非真實]VP為真實”。可以表示為“[主觀性真實][非現實]VP”或“[主觀性真實][非真實]VP”。“[主觀性真實][非現實]VP”即可能假設,它的主觀假定性低,“[非現實]VP”一般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主觀性真實][非真實]VP”為違實假設,“[非真實]VP”與事實或事理違背,說話人主觀認定其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由于[非真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非現實],我們可以用“[主觀性真實][非現實]VP”來概括假設條件分句的語義特征。

  有時候,假設句的條件分句可以是已知的事實,這時候,似乎不存在主觀假定性。例如:

  (1)甲:我決定明天不去公司了。

  乙:如果你不去公司,那我們就去春游吧.

  (2)甲:外面下雨了.

  乙:如果下雨了,那我們就別出去了。

  (3)甲:我昨天沒去圖書館啊?

  乙:如果你沒去,那我看到的會是誰?

  例(1)中,乙在甲已經告知其不去公司的情況下,仍然說“如果你不去”,似乎并沒有主觀假定性。但其實甲乙雙方所談論的是未來的事情,甲是否去公司并未成為既定事實,因此乙所說的話仍然是一種主觀的推測,說的也是一種可能性。只不過這種可能性極有可能成為現實。這個句子具有較弱的主觀假定性。例(2)談論的雖然是當時的事情,但是很明顯,乙并沒有看到下雨的事實。如果乙已經看到了下雨的事實,那他絕不可能說出“如果下雨了”的話來。因此這個句子也具有主觀假定性。例(3)談論的是過去的事情,而且甲已經將其沒有去過圖書館的事實告訴了乙,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不應該再有任何的主觀假定性。但是,在這個對話中,其實乙對于甲所陳述的事實并不確定,“如果你沒去”是一種姑且認定的假設。因此,此類句子仍然具有主觀假定性,也是可能假設的一類。

  假設句的另一個語義特征是對比性,這種對比性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對比和可能世界與可能世界之間的對比。假設句的對比性在排比形式的對比句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例如:

  (1)主尊貴之,則恭敬而僔;主信愛之,則謹慎而嗛;主專任之,則拘守而詳;主安近之,則慎比而不邪;主疏遠之,則全一而不倍:主損絀之,則恐懼而不怨。(荀·仲尼)

  (2)財利至,則善而不及也,必將盡辭讓之義,然后受;福事至,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富則廣施,貧則用節。(荀·仲尼)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離婁上)

  (4)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離婁下)

  例(1)中,“主尊貴之、主信愛之、主專任之、主疏遠之”等都是假設的情形。各個分句都在前句提出某種可能的假設,后句說明在此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措施。這種句子由于采取了排比句的形式,其對比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比屬于可能世界之間的對比。例(2)的“財利至、福事至、禍事至”及“富則…,貧則…”與此相仿。不論在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中,這種排比形式的假設句都不乏其例。也許有人會說,這種對比性是由排比句式帶來的,與假設句無關。但是,當假設句不采用排比形式的時候,很多假設句仍然存在著或隱或顯的對比性。例如:

  (1)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國·周語)

  (2)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僖23)

  (3)如果你下崗了,你將如何對待?

  (4)我們認識到,對于這樣的學生,拓展他們的知識領域非常重要,如果你再給他們教授更多的數學之類的課程,那么你就不是在培養管理人。

  (5)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做什么?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是一種可能性,說話人將這種可能性與現實世界對比。“公子若反晉國”也是一種可能性,說話人將這種可能性與另一種可能性即不能返回晉國相對比,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一句之前加上“公子若不得反晉國,則不論也”之類的話。其余幾例類似:“如果你下崗了”是與現在的未下崗相對比的;“再給他們教授更多的數學之類的課程”是與“拓展他們的知識領域”相對比;“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是與事實上的明天不可能是世界末日相對比。任意一個假設句都是對可能世界的一種虛擬。說話人之所以進行這樣的虛擬,是為了說明在某種特定的虛擬的條件中會有怎樣的結果,以此與現實世界或別的可能條件下的情況相對比。因此,假設句對比性的根源在于其虛擬性,而虛擬性是假設句的本質特征。如果一個句子沒有虛擬性,那么它就不能納入假設句的范疇。對比性也應看成是假設句的本質特征之一。

  假設句前件的VP具有指稱性。這一點.姚振武(1998)已經指出。他認為,“分句一般總是謂詞性的,并且相當一部分同時也是陳述性的。但是,有些分句,例如,以“因為”、“假如”、“即使”、“為了”等連詞引導的從句以及表時間的從句,往往是指稱性的。如:

  (1)因為天氣不好.所以我們沒去頤和園。

  (2)假如明天下雨,那我就不走了。

  (3)即使他有錯,你的態度也不好呀!

  (4)為了做好工作,他經常忙到深夜。

  (5)我剛走進教室,鈴響了。

  例(1)表原因,可看作是對“因為什么”的回答。例(2)表假設,例(3)表讓步,讓步其實也是一種假設,因此二者實可歸為一大類,即都是“假設出現某種情況”的意思。例(4)表目的,可以看作是對“為了什么”的回答。例(5)可看作是對“什么時候”的回答。這些分句,語法上雖然是謂詞性的,但語義上都事物化了,是指稱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例(1)和(2),即便把“因為”“假如”去掉,該從句的性質也沒有根本的變化,仍然是指稱性的。區別只是,有了連詞,指稱的意味更顯豁些。這一事實說明,對于某些指稱性分句來說,連詞不是非有不可,其指稱性從根本上說是在另一分句的語義制約下獲得的”。我們認為,假設句前件的指稱性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某些語言可以用名詞作條件分句,這證明了條件分句的VP與名詞具有相通之處。我們認為,這種相通之處在于條件分句中的VP具有指稱化的特點。因此在某些語言中,通常表示指稱的名詞可作為假設句的條件分句。

  第二,條件分句可以在VP之后加上表示自指的標記“者”,例如:

  (1)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論·公治長)

  (2)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荀·大略)

  (3)筑室反耕者,宋必聽命。(左·宣15)

  近現代漢語中的“的話”也有自指的作用,經常用于假設句的條件分句末,例如:

  (1)你不去的話,我也不去。

  (2)人死了的話,我唯你是問。

  這里的“者”和“的話”都可以去掉,意思不變,只是去掉之后,條件分句的VP就由有標記的自指變成了無標記的自指,試看下面的變換:

  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魯無君子,斯焉取斯=若魯無君子,則斯焉取斯

  義勝利者,為治世=義勝利,為治世=若義勝利,則為治世

  你不去的話,我也不去=你不去,我也不去=如果你不去,那我也不去

  人死了的話,我唯你是問=人死了,我唯你是問=如果人死了,我就唯你是問

  既然左列的帶有自指標記“者、的話”的VP具有指稱性的特點,那么中間一列和右列處于相同句法結構中而不帶自指標記的VP和“介詞+VP”也應該具有指稱性的特點。

  第三,具有指稱性的“N之VP”和“其VP”結構也能充當假設句的條件分句。“N之VP”之例如:

  (1)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書·金媵)

  (2)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書·盤庚)

  (3)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書-洪范)

  (4)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陽貨)

  (5)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左·宣12)

  (6)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左·僖33)

  (7)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左·成3)

  “N之VP”之前可以有“若”作為條件引導詞,例如:

  (1)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左·成3)

  (2)君無穢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穢,禳之何益(左·昭26)

  “其VP”之例如:

  (1)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左·僖9)

  (2)則輸之,則君之府實也,非薦陳之,不敢輸也。其暴露之,則恐燥濕之不時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左·襄31)

  (3)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檀弓下)

  (4)其如是,孰能御之?(孟·梁惠王上)

  (5)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孟·滕文公下)

  (6)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飾之;其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韓·外儲說右上)

  “其VP”之前葉可以有“若、如”等條件引導詞,例如:

  (1)大夫之許,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左·成2)

  (2)若其弗賞,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左·昭15)

  (3)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也。(左·僖28)

  (4)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左·僖28)

  (5)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子路)

  (6)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孟·盡心上)

  這里的“N之VP”和“其VP”都是自指化的主謂結構,都可以用作假設句的條件分句,說明了條件分句的指稱性。

  第四,條件分句可以用代詞復指。上古用“是”或“斯”,“斯”之例如:

  (1)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述而)

  (2)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論·泰伯)

  (3)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梁惠王上)

  (4)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梁惠王下)

  (5)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滕文公下)

  (6)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離婁上)

  閱讀期刊:《文學評論

  (雙月刊)創刊于1957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刊物重視對新時期文學成果的研究和評論,注意扶植中青年文學研究工作者,為繁榮文藝,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主要發表關于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