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2月1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這篇醫藥學論文發表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解讀及其與醫學教育的思考,隨著眾多高校的加入,老牌及新興互聯網公司對教育的關注與投入,移動終端及設備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等,MOOC的優勢愈來愈明顯,MOOCs已經過時了,課程不必是大規模的,也不必是開放的,甚至不必是現在的形式。
關鍵詞:醫藥學論文發表,醫學教育論文
慕課,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出現與興起,是對傳統高等教育的巨大挑戰,它通過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將優質教育送到世界各個角落,不僅提供免費的優質資源,還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展示了與現行高等教育體制結合的種種可能[1]。MOOC的出現,被喻為高等教育界的革命,一次教育風暴[2]。本文通過復習相關文獻資料,分析MOOC的發展歷程、主要特征、MOOC的應用,特別是探討其在醫學領域及病理學教育中的應用前景。
1 MOOC追朔及其發展
2005年,加拿大曼尼托羅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首先提出了網絡時代的連通主義(Connectivism)的學習理念[3]。他認為,學習應從傳統的靜態、分類與層級化的知識發展進展到了動態的、網絡化的知識流。同年加拿大的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也認為連通性知識是連通主義理論的認識基礎,且提出連通性知識的四大特征:多樣性、自治性、交互性及開放性。2008年,西蒙斯及道恩斯在曼尼托羅大學開設了“連通主義與連通性知識”的課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CCK08),CCK08課程綜合運用了Facebook、Wiki Pages等網絡平臺,吸引了2200多人參加在線學習。針對CCK08課程的開始,加拿大的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及布賴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了MOOC的術語[4]。MOOC是一系列網絡分享課程,最明顯的特征是其所有的內容均是在線的,開放的,無論是課程的參與者與課程資源的提供者,均可以通過視頻、投影儀、討論版及各種形式進行學習及制作。參與者是自愿的、免費申請加入某一感興趣的課程學習,正如麥考利(McAuley)所言“MOOC是將網絡、某一領域專家的學識及免費享用網絡資源的一種整合”[5]。教育模式也隨之變為“你喜歡嗎?現在就注冊吧!”
目前,有三大網絡平臺提供MOOC在線教育:①Coursera:2011年底,由斯坦福大學的達芙妮?科勒及吳承恩創辦,Coursera旨在與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在線提供免費課程,至2013年7月,已與70所高校簽約合作,包括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密西根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4所名校,香港科技大學、臺灣大學也加入其中,目前已發展至313門課程,400萬名學生注冊。②Udacity:2012年12月,斯坦福大學計算機教授特龍等創建了Udacity,截至2013年4月,Udacity提供了24門課程,僅注冊前兩節視頻課的學生就達9萬名。③edX:由哈佛大學及麻省工學院聯合創建,至2013年月edX的合作機構達28家,提供15個學科領域的32門課程,吸引了超過67.5萬名學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均宣布加入edX。
2 MOOC的主要特征
2.1 大規模
大規模體現在參加的學生、教師、課程及投入上。正如上所述,三大教育網站的注冊人數均達到幾十萬至上百萬,覆蓋全球。有一項關于參加“科技與創業”在線課程(Coursera)的學生來源調查顯示[4]:西歐占29%,東歐占22%,亞洲占19%,南美占15%,北美占11%,澳大利亞占4%。同時,參與的高校眾多,包括“常青藤”名校。教師以團隊方式參與課程教學。一門制作精美的課程視頻并上傳到網上,并適時解答學生提問,組織學生在學習社區互動,絕非一人之所為,需要團隊合作,甚至專業視頻制作機構的合作。課程選擇具有多樣性,覆蓋的領域較廣泛,如人文、教育、法律、生命科學、健康與社會、商業及管理、信息技術、經濟與金融及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醫學等。如此多精美的課程需要大投入。目前,三大平臺均有上千萬的資金投入,同時人力資源的時間、精力投入也很大。
2.2 開放
最重要的是教學理念的開放,表現在學習的個體、教學的內容、教學的形式等方面。MOOC的興起沖擊了傳統高校教育,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興趣是教學的出發點,實現了從接受式學習到主動式學習。免費課程的提供也使得教育更具有公益性及公平性,MOOC正以開放的姿態迎接著每一位渴求知識的學生。
與傳統的網絡課程相比,在教學內容及形式等方面,MOOC有其不同的特點[6]:①完整的課程結構:MOOC除提供視頻資源、文本資料等,還為學習者提供交互社區,注重對學生的支持服務,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完整學習完課程的學生可獲得學分,并獲得大學認可,其學分可在校際間進行交換,某些課程還可獲得證書。②重視學習路徑導航:學生在選修課程前即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告知課程開始時間及相應準備,課程規劃、學習資料、測試內容、討論版等均以周為單位發布到平臺上,方便學生動態獲取課程相關內容。③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MOOC網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全程記錄,如反復觀看視頻片斷、反復出錯的習題、各知識點學習時間長短對比等。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對技能的體驗情況,因而可因材施教。同時,MOOC使用客觀、自動化的線上評價系統,如隨堂測試、隨堂考試、同群審查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及回應。可見,MOOC采取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用優質的視頻課程資源替代“面對面授課”。所謂“翻轉課堂”指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在課堂外先觀看及學習教授做好的視頻,課堂則變為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研討及解決問題的場所[7]。
2.3 在線
在線體現在教育資源提供者、學生的學習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教育機構或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將課程及教學內容上傳至網絡平臺,方便、快捷,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又是極其迅猛,除了上述的三大網絡教育平臺,學生們還可以享受著免費或低廉的各種網絡平臺,如Facebook、Twitter及其他社交網絡,與同伴建立學習小組,與教師隨時溝通,實現學習的互助與互動。學生只需具備相應的電子設備,有上網條件,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主動、快樂地學習。因此,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在線教育使得教育機構須重新評估網絡教育對傳統面對面教育的影響,尋找新的教育形式。
3 MOOC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MOOC之所以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就是因為它有著上述特點,同時也是它的優勢,這種教育模式,真正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也使得大規模個性化的學習成為可能。但是MOOC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從發展初期的一片追捧、盲目推崇回歸到理性反思之中。 3.1 對大學等教育研究機構而言
并非所有學科的課程均可以在網絡上呈現。有些文章認為需手把手傳授(hand-on work)且需要某些載體的學科不適合MOOC教學,如建筑學、醫學等專業[2,5]。盡管MOOC有完整的課程設計,有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論壇等互助形式,但學生得不到教師的親臨指導,學生與教師間的直接反饋有限。正如“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信任問題一直以來也是困擾MOOC的一個方面。如何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如何進行考試?三大教育網絡均在改進,包括使用自動作業評分系統、遠程監視器的使用、使用專用軟件的遠程監考,甚至是租用實體教室進行考試。此外更重要的是修滿某些課程不能取得學分或證書,不能獲得認可的文憑,因而限制了注冊學生的人數。同時,網絡課程會有較大的投入,無論在資金、教師及時間上,所以對學校等教育研究機構而言,成本是增加的。
3.2 對學習者而言
靈活、豐富而又優質、廉價的課程固然吸引人,但網絡世界畢竟是虛擬世界,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及學習者之間雖然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交流與互動,但恐怕仍無法與美好的大學生活相比。Udacity的共同創始人大衛?斯塔文斯也承認:“大學校園里有這么種魔法,只要你能在那泡泡里住得起,就是美好的”。無法保證獲取大學等教育機構承認的學歷證書也很影響學習者在MOOC上的學習。目前MOOC在線課程中大部分均是英文授課,所以要求學者的英文程度需較高,一定范圍上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有一項調查顯示[2](圖1),大部分參加MOOC學習的人的目的是學習新的知識,或對已有知識的補充,所以興趣作為學習動機是主要的,但如果沒有學分或證書的要求,則堅持修完課程的學生比例是較小的,約10%[5]。這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約束力及堅持性。
4 MOOC與醫學教育
MOOC的快速發展,其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對當代高校教育影響很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方便、快捷地找到全球許多學科高水平的課程。正如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所言[8]:“現在北京大學已有學生因為興趣或對北大現有課程不滿意,而選擇了MOOC平臺上斯坦福、麻省理工的課程。如果我們不能建設足夠多足夠好的課程,那不要說北京大學的教育資源全社會、全世界共享,只怕以后北京大學的學生坐在燕園里,上的是劍橋、哈佛的課程,拿的是國外大學的學分和證書。”高校必須直面MOOC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形式上改革,提高教學能力[9]。
圖1 選修MOOC的原因
盡管有學者認為醫學不適合醫學教育,但我們注意到Coursera已計劃將課程范圍從計算機科學、數學、工程學擴展至醫學、詩歌及歷史等領域。在國內,2014年3月成立中國醫學教育慕課聯盟,今年教育部已啟動中國大學MOOCs課程建設,MOOCs課程建設已納入“十二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本科教學工程”的“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項目。6月13~15日“全國醫學院校MOOC與醫學教育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舉辦,參加大會有來自全國醫學院校專家學者代表共計100余人。如何將MOOC與現行的醫學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助力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質量成為當今醫學院校關注的熱點,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4.1 教學理念的轉變帶動教學模式的改變
從“以教師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我國高校教育習慣了計劃課程,按多年未變的大綱進行課程的設計與講解,因而教師們的思維模式、教學模式也成了定勢,按部就班進行機械性授課,學生被以填鴨式教育,教師上課就是完成教學任務,缺乏對教學效果的反思,缺乏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力。如:臨床病理學教學,本來病理是臨床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它的授課時間應該是學生在有了一定臨床知識與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但硬性的教學計劃卻在學生學習的早期即開課,使學生對與臨床疾病聯系甚密的病理學內容很難理解。同時教材的更新也沒有跟上學科本身的發展,并且各個學院的醫療特色不同,臨床教學資源不同,也導致學生無法每門課程均能享有最優質化的教學內容。針對以上問題,如果能吸取MOOC教學的優點[10],如將課堂變為“翻轉課堂”,用優質的視頻課程資源替代“面對面講授”,可能就真的實現了課堂模式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回家做作業。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課余時間在網上學習最優秀的相關課程的授課視頻,到課堂上后,學生就可以和授課老師及同學們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和交流。這一模式兼顧了班級制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個性化學習。留給高校及教師的問題是如何做好課程的優質化視頻,這就需要整合高校各院系的臨床醫學資源,發揮教師的團隊力量,制作最優化的教學視頻。
高校發展要求科、教、研一體化,大型綜合醫院也強調醫、教、研同步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莫甲鳳提出了科教融合的教學模式[7],他指出所謂的科教融合即是把科學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教師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在前沿的學科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科學精神及科研能力。如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所言:“科學家的任務不僅僅是發現新的真理并在同行書中交流新的發現,他們還應當教學,應以最大的誠實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新的知識教給愿意學習的所有人”。科研能力是教學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教學能力是科研能力的延續及深化。針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不斷反思,什么樣的科學研究是學生感興趣的?什么樣的科研成果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如何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在此方面,首都醫科大學在本科生教學中開展科研創新課題的研究,就是教學模式向科教融合模式轉變的實例,是很好的科研實踐活動,作為附屬醫院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提高教學能力。
4.2 建立、健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MOOC的發展,無疑對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前面已經提及,優質化教學視頻的制作不但需要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精挑細琢,還需要信息技術等專業人員為其提供技術及網絡的支持,因而是團隊合作,那么學校能否有這樣一個為教學及教師服務的機構能?復習文獻了解到[11],1962年美國歇根大學為教師發展,創建了第一個教學研究中心――“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其目的有兩個:其一,作為教學咨詢人員幫助教師解釋數據并識別提高教學水平策略方面起作用;其二,為不同文化背景學生成功營造良好的學習與教學環境,提升大學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質量,開展教學研究并推廣研究成果。我國近幾年來也開始籌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2012年10月,我國教育部批準了30個“十二五”國家級教育教學發展示范中心,中央財政資助每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500萬元建設經費。首都醫科大學也于2012年5月成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教師教學中心對教師的支持服務包括[12]:提供教學相關的圖書資源、教學指導、推薦閱讀期刊文獻、其他推薦的教學中心網站鏈接、名師教學視頻及教學中可能用到的軟件等。同時,還應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實施分期培訓,包括教學工作的規范、課堂講授技巧、課堂教學設計、網絡教學技術、學習管理及學生評價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這一教育的本身也可采用MOOC在線教育,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理論與水平的再教育還是對醫學等專業的再教育。馬修?霍韋(Matthew B,Hoy)[5]及理查德?海勒(Richard F,Heller)等[13]認為,MOOC更適宜醫學的繼續教育課程,可以使醫生在感興趣的領域,方便、及時、快捷地更新知識而免于受時間、地點及經費的限制。
5 MOOC的發展趨勢
他們正在開發“在線學習活動”(online learning activities,OLAs),這種活動可以被整合到任何課程之中。由此,有人認為現在已進入“后MOOCs時代”[15]。而申靈靈等[16]則提出了“泛在式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教育系統”:基于多種學習理論、應用多種教學模式、面向多種教育類型、匯聚豐富的開放教學資源并與其接軌、支持多系統、多終端的學習環境等特點。MOOC固然有其強大的優勢,但不能一味盲從,而應該以此為教育改革的契機,深化高校的教育體制改革,未來的高等教育應為傳統優化的課堂教育與MOOC教育的混合體,即大學中有MOOC,MOOC中有大學。
推薦期刊:《中國實用醫藥》是國家級醫學期刊,征稿發表藥學論文的專業期刊,雜志的創刊論文的發表,報道醫療衛生工作領域的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加強國內外醫藥學術交流,提高醫務人員理論和實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