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12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本篇文章是由《西南給排水》發表的一篇水利論文,本刊西南地區唯一的給排水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市政、工業與建筑給排水及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的科研設計、生產管理、施工安裝的經驗和成果,介紹國內外在本技術領域的新技術、新設備與技術信息等。
摘要闡述了互助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以期為實現互助縣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問題;對策;青海互助
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作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互助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實現山川秀美、生態良性發展、經濟與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絕對離不開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間要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配置和保護[1,2]。
1互助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互助縣境內有6條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年水資源總量為5.103 3億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億m3,出境水量16.9億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億m3,出境水量26.72億m3。經對現狀年水資源利用分析,該縣多年平均降水深為482.4 mm,折合降水總量16.5億m3,占青海省2 064億m3的0.8%,天然降水明顯不足。全縣年產水模數為15.2萬m3/km2,按37萬總人口和6萬hm2耕地面積計算,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 379m3,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資源量7 365m3/hm2,為全國平均占有量的27.9%,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屬貧水縣。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互助縣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截至2004年7月,全縣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622項,其中水庫37座(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7座、小(二)型水庫29座),澇池50座,治溝骨干工程15座,淤地壩29座,電灌站87座,機井48眼,水電站8座,水輪泵站3座,萬畝灌區10個,民營渠道71條,人畜飲水自流工程223項,人畜飲水機井工程3座,人畜飲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飲水人工井工程22座,噴灌工程6項,集雨利用工程1項,完成坡改梯3.2萬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積1.42萬hm2,可解決17.6萬人、18.05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資源型缺水問題突出,缺水程度加劇
一是天然降水資源地區間差異較大。互助縣水氣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上空的暖濕氣流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與東南沿海臺風輸送的暖濕氣流,因水汽歷經山脈,受高山阻擋,進入境內已成強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縣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區差異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區的沙塘川、哈拉直溝、紅崖子溝等地區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淺山地區,包括蔡家堡、西山、東山鄉以及五峰、威遠鎮、丹麻、五十、松多等鄉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達板山南側的南門峽、邊灘、林川、東和以及東溝等鄉北半部地區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屬大通河流域區的扎隆溝、浪士當溝和甘沖溝等地區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反映年際變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著Cv值隨海拔的增高而減小的趨勢,經分析計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頻率的年降水量分別為:P=20%時,降水量596mm;P=50%時,降水量513mm;P=75%時,降水量454.1mm;P=95%時,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價值不大。根據互助縣河流水系分布狀況,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特點,將全縣分為馬圈溝流域區,沙塘川流域區,哈拉直溝流域區、紅崖子溝流域區、水磨溝流域區、湟水干流區、大通河流域區等7個水資源利用分區,根據2003年《互助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報告》,只有馬圈溝流域與沙塘川流域水資源利用屬于綠區(有開采潛力區),而其他5個區為紅區(即無開發利用區)。全縣地下水實際年開采量為1 119.49萬m3(2003年基數),除了沙塘川流域區地下水開采量大外,哈拉直溝流域區、紅崖子溝流域區地下水目前開采量很小,而水磨溝流域區、湟水干流區、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個別地段有開采價值外,總的開采價值不大,屬無開采價值區。
2.2工程型缺水嚴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綜合開發利用程度低。雖然互助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但由于受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水利工程的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水資源的開發程度仍處于一個較低水平。互助縣各類水利工程年供水總量7 879.57萬m3,其中按水資源類型分,地表水6 671.45萬m3,利用率為13%,地下水1 028.12萬m3,利用率為16%;按供水用途分,農業用水6 654.42萬m3,工業用水291.06m3,城鎮生活用水706.04萬m3,農村生活用水229.45萬m3,年需水總量8 369.05萬m3,其中農業灌溉需水量7 141.9萬m3,平均灌水量5 400m3/hm2,工業企業城鎮生活、農村人飲需水量1 227.15萬m3,供需相差489.48萬m3。二是攔蓄骨干工程少。互助縣水資源之所以匱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攔蓄骨干工程少。雖然境內有湟水河、大通河經過,但2條河流6~9月占全年徑流量52%的洪峰徑流,白白流走,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三是水資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資源的利用率低,浪費現象嚴重。農業灌溉渠系配套率低,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平均為0.4,大多數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現象,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加上長期以來工程維修費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為20%以上,嚴重影響了供水工程效益的發揮。
2.3水資源管理水平較低
一是近年來國家雖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縣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配套法規,但仍然存在著執法難的實際和執法不嚴、執法水平不高的問題。二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缺乏統一規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缺乏科學依據,影響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資源的管理體系還未完全理順,雖然成立了水務局,但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門和單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場上,不重視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會的水憂患意識還未形成,對浪費和污染水資源的現象缺乏自覺的抵制和監督。
3對策
3.1圍繞資源型缺水實際,大力開展節水改造,推廣節水措施,推動建設節水型社會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通過社會制度的建設來解決缺水問題,要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從而使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發展能力得到增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1.1要在水資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突出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和公眾參與。政府調控,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水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通過制定規劃、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為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提供體制保障,為建立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2套指標體系,奠定技術基礎,將全縣的用水權總量分配到鄉、村、社,明晰到戶,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權明晰”。市場引導,就是積極引入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對水資源配置引導作用,利用經濟杠桿促進節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合理核定基本水價,定額內用水執行基本水價,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制。二是允許水量自由交易,鼓勵用水戶將節約的水量有償轉讓出售,出售價在政府宏觀指導的前提下,隨行就市。三是農業灌溉用水實行 “水票制”,由用水戶持水權證向水管單位購買畝灌溉輪次水量,水管單位給票供水,確保總量控制,促進水價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眾參與就是建立公開透明,公眾參與的民主管理水資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