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現在雖然我國總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因此生活條件極差。為了能夠改善農村弱勢全體的現狀,我們應該加強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和培訓。
關鍵詞:教師論文投稿,農村,弱勢群體,教育現狀
[摘 要] 農村弱勢群體的貧困一方面體現在收入貧困,另一方面則是教育及培訓的貧困。調查結果再次證實了貧困地區農村弱勢群體的“貧困陷阱”:即低社會資源——低教育水平——較差職位——低收入——低社會資源”惡性循環。幫扶農村弱勢群體的根本途徑是,加強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勞動力的非農職業培訓,提升其人力資本,進而加強其就業能力,以促使其實現“自救”乃至致富。
[關鍵詞] 農村弱勢群體 教育 培訓
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村弱勢群體的大量存在是構建和諧社會中最不和諧的一個音符。在公平成為社會發展大趨勢的今天,農村弱勢群體卻依然面臨嚴峻的不公平。農村弱勢群體一出生便被賦予不平等的社會出身和自然天賦,這些差別他們不僅不能加以選擇,而且還將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生活于貧困中的他們,從小就受到貧困文化的熏陶,缺少向上的動力;經濟的貧困,導致他們缺少受教育的機會;文化技術層次低下,使得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只能進入低收入職業,處于社會的低位上;這種職業和地位使得他們更為貧困。低社會資源——低教育水平——較差職位——低收入——低社會資源的惡性循環是農村弱勢群體貧窮的主要表現。
一、農村弱勢群體的解讀
農村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各種資源和機會的不利,而在經濟收入、發展機會、社會地位、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劣勢的勞動者所構成的相對落后于社會發展先進水平的農民群體。資源的不利不但體現在經濟利益上處于劣勢,還體現在權利、信息、能力等諸方面存在不足。有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我國農村弱勢群體有8752萬人,他們不具備學歷教育、職業技能、社會關系、家庭出身、年齡等方面的任何優勢,與權利、熱門行業幾乎無緣,他們的基本生活處于溫飽線上下,有的甚至生活都難以維持。
“弱勢群體”不是一個簡單的要求救濟、扶助的工具,而是弱者追求社會公平,爭取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平等權利的一個堅強武器。弱勢群體的產生,是對社會不斷加劇的“兩極分化”、“貧困差距”現象不滿的表現。關注弱勢群體,實質上是對社會分化狀況的一定程度的接受和正視。
二、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及培訓現狀
由于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行、不平等,農村教育,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及培訓現狀,2006年暑假,筆者對湖南省15個貧困縣的90戶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及220名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的教育及培訓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表明:
(一)低社會資源——低教育水平
1.農村弱勢群體家庭教育水平分布
農村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水平很低。調查發現,有24.61%的農戶家庭成員最高文化程度是小學,有37.8%的農戶家庭成員最高文化程度是初中,只有26%的農戶
家庭成員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有11.6%。教育年限只是一個方面,高輟學率更是貧困對個人教育造成的重大影響。調查中發現,有70戶家庭的小孩發生過輟學,其中,輟學發生在小學階段的占16.36%,初中階段的占54.55%,高中階段的占23.64%,大專及本科階段的占5.45%。
教育的貧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收入貧困帶來的。問到小孩學費的負擔情況時,有22.98%的家庭無能力支付小孩學費,31.17%的家庭只能支付部分學費。在問及小孩輟學的原因時,選擇經濟困難的有56.86%、學習成績差的有39.22%、小孩厭學的有23.64%。
2.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教育及培訓
隨著農村改革的日益深化,農村經濟日益趨向生產過程機械化、農村社會城鎮化、生產組織社會化,對農村勞動力提出了人力資源知識化的要求。勞動力的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其就業層次和收入水平。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的教育及培訓情況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偏低。調查統計表明,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的勞動力有11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0%,這其中有2名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13名是20—30歲之間的青年,30-40歲之間的有26名,40-50歲之間有39人;教育年限在6-9年的占34.10%;教育年限在9—12年的占11.80%;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的僅占4.1%。
(2)勞動力培訓情況不容樂觀。相關研究已經表明,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有利于農戶收入的增加和資源配置的改善。培訓是提升農民素質,提高其就業能力,擴大收入途徑的主要渠道之一。對農村弱勢群體而言,培訓是幫扶其擺脫貧困、實現自救的有效途徑。在筆者調查的220名勞動力中,僅有29人參加過培訓,占13.2%;未經培訓的勞動力占到了86.8%。
3.農村弱勢群體對教育及培訓的態度
收入的貧困和機會的缺失,使得農村弱勢群體沒有受到平等的教育,但他們對于教育及培訓的態度卻非常積極。在問到教育投資的作用時,52.94%的家庭認為教育投資會增加家庭收入,僅有9.41%的家庭認為教育投資不能增加家庭收入,還有37.65%的家庭態度不明朗,選擇“不知道”。可見大部分家庭都對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對教育的作用是了解的。在培訓方面,有89.16%的家庭表示,只要經濟條件許可,愿意讓家庭成員接受培訓。農村弱勢群體有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需要,但是缺乏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和經費。
(二)低教育水平——較差職位——低收入
許多研究證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改變農民的就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是農民脫貧致富、貧困地區發展的根本出路。但是農村弱勢群體勞動力大部分集中在效益偏低的農業領域,既使有部分人進入了非農領域,非農收入也并不高。這一方面是由于貧困地區非農產業發展落后、勞動就業制度、勞動信息、勞動力流動成本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更重要的是農村弱勢群體本身在非農就業方面的主觀障礙——教育及培訓。
1.動力非農化水平不高
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大部分集中在比較效益較低的農業領域。在參與調查的勞動力中,有123名勞動力專門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占56%;有97名勞動力從事非農工作,占44%。
2.勞動力非農收入偏低
調查發現,與農業勞動力相比,非農勞動力的收入水平略高一點,但優勢不顯著。非農勞動力的收入優勢主要體現在3000元以上階段和1000元以下階段。非農勞動力有39.78%的人數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農業勞動力僅有10.24%;非農勞動力只有21.51%的人數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農業勞動力有40.97%。但是,年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有21.51%,而3000元以上只有39.78%的非農收入是非常低的。
3.非農勞動力的教育及培訓水平低
教育和培訓水平的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村弱勢群體的非農就業水平。在參與調查的從事非農職業的97名勞動力中,有31.96%的人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僅有7.22%的人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對于培訓,情況則更差,只有18名非農勞動力參加過培訓,僅占18.56%,未接受培訓的占了81.44%。
貧困地區農村的非農經濟發展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弱勢群體的非農就業和非農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從勞動力自身素質來看,能力低下是最根本的原因。農村弱勢群體家庭貧困根源在于“低教育水平——較差職位——低收入”的不斷循環。
三、相關思考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弱勢群體的幫扶問題。在過去幾十年的扶貧歷程中,中央和各級政府采取了各種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幫助農村弱勢群體擺脫貧困,幫扶方式也由救濟式扶貧一開發式扶貧一轉移式扶貧一輸血式扶貧發展到了現在的造血式扶貧。然而,筆者認為,要幫扶農村弱勢群體擺脫貧困現狀,根本是自救,關鍵是教育,而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的非農職業培訓是重中之重。
(一)自救是根本
農村弱勢群體并不是天生的素質差、技能低,他們只是因為無法改變的社會出身剝奪了其受教育的權利。為其創造一定的條件,他們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幫扶農村弱勢群體的根本是如何促進他們發揮自身的最大價值,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來改變自身的命運。貧窮不是弱者獲得憐憫的武器,而應是他們奮斗的動力,只有把他們那雙伸向救濟的手變成創造價值的勞動之手的時候,才是他們真正擺脫貧窮的時候。
(二)教育是關鍵
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導致了農民的就業弱勢地位,從而影響了農村弱勢群體的家庭收入。舒爾茨在《人的投資:人口質量經濟學》中斷言:“改善人類福利的決定性的生產要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決定性要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因此,讓農村弱勢群體擺脫貧困,關鍵是要為其創造接受各類型各層次教育的機會,以更新其觀念,提高其生存和發展的技能,最終通過自身的努力,重新獲得創造和增加收入的機會。
(三)非農職業培訓是重中之重
對于農村弱勢群體家庭來說,脫貧的關鍵在于提高家庭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打斷其低社會資源——低教育水平——較差職位——低收入——低社會資源的惡性循環。因此,加強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勞動力的非農職業培訓是幫扶農村弱勢群體擺脫貧困的重中之重。政府的扶貧資金要更多地用于就業技能培訓,以提高貧困農民的非農就業能力,從而通過增加農村弱勢群體非農就業來帶動其非農收入的增加,使之實現“自救”乃至致富。
小編推薦本站最受大家關注的刊物:中國農村教育是由教育部城市與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辦公室、全國農村教育改革專業委員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部合辦,是全國唯一面向農村各類教育,為推動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