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11日 分類:期刊知識 次數:
國內和國外學術期刊數量眾多,期刊引證報告中也包含眾多評價指標,下面學術顧問分享了幾大常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作者可據此選擇出較為優秀的期刊。
1.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由Clarivate(前Thomson Reuters)推出,每年6月發布
該指標的計算方式是:某期刊過去2年發表的所有文獻在某一年份的總引用次數除以該期刊過去2年發表的論文和綜述的總數。
優點:公式簡單,有歷史數據。
缺點:對于大部分期刊而言,2年的出版時間太短;分子中包含對未計入分母的論文的引用。
2. CiteScore:
由Elsevier推出,基于Scopus數據,每月更新
該指標的計算方式是:某期刊過去3年發表的所有文獻在特定年份的總引用次數除以過去3年發表的文獻總數。
優點:具有透明性,沒有試圖按文章類型分類或設限;基于更廣泛的Scopus數據集;免費資源。
缺點:對發表社論、新聞、信函等前輔文(front matter)的期刊不利。
3. h指數(h-index):
由理學家Jorge Hirsch提出,眾多來源計算個人的h指數值
該指標衡量個人的學術成果數量及表現。h代表“高引用次數”(high citations)。一個人的h指數是指在一定期間內該作者發表的論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頻次不低于h次。
優點:能夠衡量學術表現;不受外部影響(如其他高引用的論文)。
缺點:基于學科領域;忽視作者順序;隨著作者的年齡增長、產出率提高而提高;對自引和操縱敏感,這一點在谷歌學術上尤為明顯。
4 特征因子(Eigenfactor):
由Clarivate推出,每年6月發布
該指標衡量期刊在整個引用網絡中的影響力。它基于特征向量中心度計算分數,迭代計算引文加權重要性,這樣來自一本期刊的引用就比來自另一本期刊的引用更具有影響力。
優點:該指標能夠更加真實地對科研影響進行結構性反映。
缺點:計算復雜,難以檢驗,且其應用于大多數期刊的結果常常與計算更簡便的指標(如影響因子)所得出的結果無異。
5.相對引用率(Relative Citation Ratio, RCR):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推出
這一領域標準化論文引用指標基于NIH 的PubMed數據庫,依據有共同引用的相關論文的引用文獻劃分領域。例如,如果論文B、論文C和論文D共同引用了論文A,論文A的領域則根據論文B、論文C、論文D所引用的文獻來劃分。
優點:在這一指標下,每篇論文都由其自身的引用網絡定義,不依賴于外部的領域劃分。
缺點:對于跨學科的引用和多學科期刊敏感。RCR在權衡文獻引用中列出的期刊時依賴于影響因子。
以上就是幾大常見的期刊評價指標,當然不同的單位對期刊認可度也是不同的,有的單位有自己的期刊評判標準,以及指定的期刊目錄,作者要結合單位要求來準備期刊,如果對期刊選擇還有疑問,也可以隨時咨詢在線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