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15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群眾路線像一根主動脈貫穿于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中國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的結果。黨的群眾路線最早由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隨著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斷發展。群眾路線逐漸深植于中國,成為我黨的生命線。“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今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結合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社會主義理論發展至今的規律又新一屆中央領導集團提出的。“中國夢”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關鍵詞:群眾路線;中國夢;工作方法;政治優勢;精神紐帶;方法指引;生命線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這個夢想是由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所凝聚組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近年來,習近平在國內外多個場合,結合不同工作內容對“中國夢”的具體內涵、目標、總體布局、實現路徑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闡述。“中國夢”三個字早已深入人心,承載了億萬中國人的夢想與信任。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145處提到“人民”,每一個詞,都丈量著中國人民在共產黨人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習近平在會見中外媒體記者中說過“人民對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再次指明黨和人民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系,也點明了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工作路線。
一、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歷屆政府的傳家寶,也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
(一)貫徹群眾路線的歷史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古語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味著我們只能尊重人民,決不能忽視人民,人民是國家一切的基礎。又云“兵之勝敗,習在於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強,民勝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意思是人心相背成就戰爭的勝利。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人民群眾利益就被鐫刻在黨旗上,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汗水和智慧贏得了人民的信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個道理早就在共產黨帶領的無數戰役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印證。
(二)歷代黨中央領導人對群眾路線的認識和深化
從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到黨的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每一代領導人都對群眾路線堅定不移的貫徹執行并深化發揚。群眾路線像一根主動脈貫穿于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中國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的結果。黨的群眾路線最早由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隨著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斷發展。群眾路線逐漸深植于中國,成為我黨的生命線。
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站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明確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所謂“從群眾中來”就是要深入調研,到群眾工作中去發現這些問題,同群眾商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脫離群眾,一切問題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第二階段實際上就是“到群眾中去”這是從理論指導實踐,并進行檢驗和得到發展的過程中的實踐。可以說,這是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人第一次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深刻的總結。毛澤東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深刻闡述了社會歷史總是在人民群眾的推動下發展的,惟有緊緊依靠人民,我們黨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形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同時強調繼承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在《貫徹調整方針,確保安定團結》一文中,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意見是我們的傳家寶。因此,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堅持以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注意傾聽民眾的聲音,真切了解群眾的愿望,深入研究后開發出了一系列符合人民的政策,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被最大程度的調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第一次騰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再一次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無論是要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或是發現先進文化,最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對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再一次進行了重新的梳理概括,把群眾路線內容進一步豐富。2002年10月,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時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群眾觀點,表明了我們黨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條件下,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呼聲當做第一時間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做第一標桿,把群眾的利益當做第一考慮,把群眾的滿意當做第一選擇。
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任務的不斷緊迫等各種復雜形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已成為我們黨目前必須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應時而為,習近平啟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再一次指明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所有的工作是否有成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
由此可見從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到現在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集體在90多年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都對群眾路線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并無一例外的把它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因素,群眾路線已經成為了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標志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
二、中國夢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也是國家復興的強大力量
(一)中國夢提出的重大意義
“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今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結合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社會主義理論發展至今的規律又新一屆中央領導集團提出的。“中國夢”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中國夢”被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這個夢是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國民族及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共同盼望。實現中國夢是黨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是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進行的系統工程和偉大事業,同樣也離不開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只有做好群眾工作,得到了群眾支持,激發了群眾力量,最終中國夢將變為現實。
(二)中國夢的深層內涵
“中國夢”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簡單夢想,而是具體的,整體的思想目標,是意識形態和目標指向的統一融合,是中華民族追求共同的理想。中國夢中包括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個不同層面,落腳點在“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依托和保障。中國夢是社會主義的強國富民之夢,正如習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這也是對全黨更好地踐行黨的宗旨,實現人民幸福的具體要求。
三、群眾路線為實現中國夢凝心聚力
(一)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基礎
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的統一。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礎。一切為了群眾,是群眾路線的出發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屬性。共產黨之所以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就是因為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政工師論文范例:群眾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二)群眾路線為實現中國夢指引方向
實現中國夢,必須深入群眾,黨同人民群眾永遠是血肉相連的關系。中國共產黨要持之以恒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群眾之所想,幫群眾之所需,解群眾之所難。群眾路線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的一種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力量源泉和方法指引。
總之,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不可缺少的基本工作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思想上、組織上的保障,中國夢的實現將進一步彰顯群眾路線的當代價值和魅力。
參考文獻
[1]周忠高.實現中國夢與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J].理論參考,2013(09).
[2]衛文博.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J].中國科技財富,2011(02).
[3]秦光龍.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J].領導文萃,2011(23).
[4]李帥衛.新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現實意義[J].前沿,2014(26).
作者: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