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15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摘要】高職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勞動教育在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論文通過對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等方面探討了勞動教育的現狀,并通過勞動課程創設、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活動、勞動基地建設、規范評價體系等四個維度探討了勞動價值觀養成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價值;人才
1引言
2019年9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些最新論斷,是基于新時代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趨勢,是基于新時代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新要求,進一步豐富了高校的育人體系,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推進高校“育德樹人”總體目標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同時,高職院校是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基于高職教育行業性、實用性、技術技能性的相關特點,以及高職教育為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勞動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可知勞動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往往比普通教育更加直接、更加透明、更加可見。
2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狀
2.1社會轉型期下的勞動氛圍缺乏
2.1.1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確的勞動教育
00后大學生基本屬于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會給予其更多的關注,易志軍等人認為基于父母專制或溺愛的家庭原因00后大學生具有過度自我重視和抗壓能力差的個體本位性。[1]并且部分家長勞動教育的意識十分缺乏,在對孩子的關注中父母往往重成績、輕勞動,部分家長會將孩子在家庭生活應有的勞動包攬,使得孩子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
2.1.2對勞動缺乏合理的引導氛圍
自1979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但單純追求物資、講求功利,一味突出個人、忽視集體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思想也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使得部分青年人追求不勞而獲,“事少錢多離家近”就成了他們選擇工作時的理想崗位,如在楚天都市報的調查中有近七成的學生有成為看起來“輕松、來錢快”的“網紅”的意向。
同時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勞動”的認識過于局限,重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傾向十分突出,因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深受部分學生推崇,他們認為體力勞動是“工人”的代名詞,體力勞動成了他們心中低端工作的代名詞,相較于生產一線的普通體力勞動者大部分學生更加愿意成為偏向腦力勞動的白領。而當今社會并未形成引導青年人“勞動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工不同”的引導機制,這對合理的勞動觀念的引導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2.2學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邊緣化”
2.2.1學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邊緣化”
基礎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因此中小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更關心的是如何提高本校的升學率而非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如在簡超宗等人調查中65.7%的受訪在“您是否遇到中小學文化課經常擠占勞動與技術課,勞動課幾乎不上或缺失”問題中回答“是”[2]。另一方面,高校更加重視專業課程的建設忽視勞動教育的開展。大多數高校并未設立專門的勞動教育體系,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對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可見,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校教育,勞動教育都在逐漸邊緣化,使得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出現了偏差。
2.2.2高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形式“片面化”
部分高校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過于片面,僅僅停留于“設立勞動課程”的層面,而單純的勞動課程往往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學生無法真正通過勞動課程體會勞動的意義。同時,許多高校沒有完整的勞動教育的建設體系,將勞動教育與專業建設相分離,未將勞動真正融入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中來,使得勞動教育往往浮于表面、過于片面。
2.3高職院校部分學生的勞動意識與勞動技能缺乏
高職院校相較于本科院校錄取分數更低,學生相較于本科院校學生本身基礎差、底子薄。并且在2019年起,高職院校開始實施數量為100萬人的擴招,高職擴招將含高職在內的職業教育充分激活,由其輸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既能在未來解決“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增加就業供給,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
同時也使得同一學校內部學生的年齡差距與素質差異進一步擴大,以臺職院為例,2019年通過入學的學生中,考試成績最高分為550分最低分為34分,年齡跨度也從未成年到50、60歲。因此,在橫向上高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實際勞動技能的學習能力相較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從縱向上看同一所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實際勞動技能的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相較于往屆有更大的差距。
3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路徑的探索
3.1以勞動課程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價值觀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對學生良好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技能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設立可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理論課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形成以勞為美、以懶惰為恥的良好品質,在實踐課建設中可通過基礎勞動、當地特色、專業特色相結合的方式落實好課程體系的開發。其中,結合學生基本情況設立基礎勞動課,如可涉及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等;結合當地特色設立地方特色勞動課,如臺州當地高校可涉及“臺州亂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志愿推廣等;結合學生專業特色設立專業勞動課,如臺職院醫藥學院可涉及心肺復蘇的義務教學、社區義診等。同時,“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這個主渠道、主陣地,使育德勞育形成協同效應”[3],在勞動課建設的同時,在傳統思政課中引入對勞動價值觀的引導。
3.2以學生活動創新勞動載體
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的同時也為維持良好校園文化提供了有效方式,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社會,并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為基礎的個性化人格。因此,高校應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活動,形成有機整體,幫助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有效傳播。學生活動與勞動教育可用兩種方式融合。
第一,將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相融合,打造以勞動為主題的志愿服務品牌。如在校園內外開展的校園清潔宣傳以及打掃,省市校等各級比賽的志愿服務,地方特色文化的志愿保護活動活動等,構建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引領志愿服務,形成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的雙品牌。第二,將勞動教育與文體活動相融合,讓學生課余活動中增長才智、提升技能,讓文體活動成為勞動教育落實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結合五一勞動節等特殊節日舉辦“勞動故事我來說”、“最美一瞬間”等融入勞動價值觀的特色活動。同時建設好學院的勞動活動品牌,將勞動價值觀融入迎新晚會、社團文化節、十佳歌手等定期舉辦的校園文體活動,成為學生群體中的有力傳播途徑。
3.3以對外拓展勞動基地建設為支撐
勞動基地的建設是勞動教育的有壓艙石推進器,對勞動教育成效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身高職院校內部資金與場地有限,難以依靠自身資源建設體系化的勞動教育基地,而建立校外基地既可以緩解高職院校本身的資源緊張問題,又可以增加學生與校外的接觸途徑。因此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與優勢,聯合相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如臺職院醫藥學院專業以護理及藥物專業為主,臺職院醫藥學院與臺州當地福利院、醫院及知名藥企建立起專業的勞動實踐基地,定期安排學生實地學習,通過參與專業相關的勞動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好勞動價值觀。
3.4以規范評價體系為保障
先進、優秀相關獎項的評價標準的制定是學生積極性調動的關鍵一環。在落實好課程的開發、活動的建設、基地的配置形成規范化的勞動教育機制后,必須要跟進評價體系的規范化。如設立勞動學分,將勞動課程成績、活動參與活躍度、基地負責人評價等納入到勞動學分的計分標準之中,在每學期末將勞動學分得分較高的同學列為勞動積極分子,給予相應的表彰。并在評先評優、學生干部選拔等過程中將勞動學分列為參考標準之一。同時做好定期意見反饋的收集工作,根據學生的反饋最好評價體系的調整,突出公平公正、激勵優秀的評價特點。
參考文獻
[1]易志軍,裴霞.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再認識與“1+3”實踐體系構建[J].智庫時代,2019(23):50-51.
[2]簡超宗,張永紅.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現狀及提升路徑[J].高校輔導員,2019(2):75.
[3]劉向軍,李珂,彭雄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5.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高校輔導員學刊是以黨和國家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為指導,以服務于高校輔導員工作和發展的需要,提高輔導員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為宗旨,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為目標,努力使刊物成為高校輔導員交流的平臺,學習的課堂,工作的指導,研究的助手,發展的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