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22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這篇政法論文投稿發表了黨內政治考察對策研究,政治認同是黨內生活的重要前提,認同的心理能夠讓政治生活實踐中產生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離不開強有力的政治認同,那么增強黨內政治認同面臨著哪些著哪些挑戰呢?
[關鍵詞]:政法論文投稿,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后簡稱《新準則》)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進入建章立制新階段。本文試圖從黨內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黨內政治認同,故黨內政治認同是黨員干部基于自覺和理性判斷基礎上對黨的價值追求、政治立場及政治路線的認同,并且將這種價值、立場及路線外化為政治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一、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離不開強有力的政治認同
(一)黨內政治認同的涵義。所謂的政治認同,威爾特•A.羅森堡姆認為是“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地理區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包括那些他感覺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政治認同的基礎是人的主觀情感,對象是政治體系中的價值、思想、機構、制度、政策等,目的是將情感上的認同外化為自覺的政治行為規范。
黨內政治認同主體是黨員干部,其關系起點是“同志”,即“志同道合”,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與政治立場;還體現為黨的組織紀律性;另外,“同志”稱謂體現了黨員干部與人民之間的平等關系,從而間接體現了黨的人民政治立場。所以黨內政治認同是建立在高度理性自覺基礎之上的認同。“價值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2],所以黨的價值追求是黨內政治認同的核心,人民立場是重點;另一方面黨的基本路線是現實基礎。黨內政治認同是思想認同與行動認同的統一,因為“在政治認同中,離開相應的政治行為,政治心理和態度則無從把握和體現,對認同主體和政治系統也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3]。
(二)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作用。當前,我國社會階層分化、利益和價值多元,使得黨員干部對黨的價值追求、政治立場和政治路線認識模糊,故增強黨內政治認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首先,黨內政治認同是鞏固“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的基礎。黨內政治認同是黨員干部在對黨政治價值理性判斷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歸屬感,反映黨員干部對當前黨內政治生活的態度和看法,并在政治實踐中將這種態度和看法外化為相應的政治行為,所以高度內聚的黨內政治認同是“鞏固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的心理基礎。
其次,黨內政治認同是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保證。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神論是杜絕黨員干部暗地里燒香拜佛、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保證。在組織上,由于社會利益多元沖突部分黨員干部在“黨內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這反映了當前部分黨員干部組織紀律意識淡薄。在作風上,毛澤東提出“必須堅持集中統一、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保持黨的純潔性。這樣的黨,是自有政黨以來從未有過的模范黨派”[]。
再次,黨內政治認同是增強黨的戰斗力的動力。強化黨內政治認同有利于黨員干部自覺形成政治意識、組織意識、紀律意識,并且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一現實基礎上將這些意識外化為黨員干部的執行力,從而提高黨的執政水平。
二、增強黨內政治認同面臨的挑戰
(一)價值追求上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動搖。新形勢下,中國面臨著階層分化、利益和價值多元,直接影響是在黨內政治生活中造成價值沖突。
一是個人價值取向的沖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消滅了三大差別;消滅階級和國家;個人的全面發展”[6]的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理想的價值追求與西方國家“實用主義”政治價值相互沖突,致使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
二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不斷輸出等價交換原則和經濟人的思維模式,試圖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隨著中國市場經濟不斷深化及全球化不斷拓展,等價交換原則和經濟人的思維模式也隨之在黨內出現,部分黨員干部無視黨的組織紀律、揮霍無度、腐化墮落等。為此《新準則》強調“作風建設一定要咬住‘常’、‘長’二字,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7]這既是方向也是目標。
(二)政治立場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意識淡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指經中國革命及建設實踐檢驗過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其中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但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中卻出現有悖于人民立場要求的現象。首先,部分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淡薄。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但部分黨員干部習慣于依賴于權力而不是群眾去解決問題,官僚主義、特權意識盛行而群眾意識淡薄。
所以增強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是強化黨內政治認同的關鍵。其次,黨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被玷污。在新形勢下,部分黨員干部放棄人民的政治立場代之以經濟人思維,致使黨內出現嚴重的區域性、系統性腐敗和家族式、塌方式腐敗,這不僅失去了黨員干部應有的政治本色,更污化了我國的政治生態。再次,選人用人上黨組織監督不到位。
作為執政黨,一方面得強化先進分子對黨的認同進而將這些先進分子吸納到黨的組織中來,另一方面還要將這些先進分子輸送到國家機關中去。“共產黨組織體系本身就是一個結構精細的科層組織[8]”,它不僅承擔了組織功能還承擔了選人用人的功能。然“任人唯親”、跑官要官、拉票賄選等現象普遍,嚴重破壞黨內健康的政治生活。
(三)政治路線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識偏離。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價值追求、政治立場的重要實踐形式。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集中體現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然黨內也面臨著認識偏離的問題。
首先,部分黨員干部經濟效益絕對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體現了黨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但部分黨員干部急功近利,造成公共權力的異化-權力尋租,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使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向效益極端化,最終影響黨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
其次,部分黨員干部對黨的領導認識不足。價值追求和政治立場的動搖,必然結果是對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理解不甚完善。此外,黨科層制管理下的“行動系列化”造成信息傳輸的部分失真,下級干部無法準確把握黨中央的正確指示。
故在《新準則》中明確提出全黨各組織和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9],從而明確了“堅持黨的領導”中組織的內涵和外延。最后,堅持改革開放不僅是個實踐問題,還是個理論問題。“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0],所以堅持改革開放一方面得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的政治立場;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以解決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避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及改旗易幟的邪路。
三、創新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措施
(一)明確黨的價值追求和政治立場。增強黨內政治認同首先得明確認同的對象,即黨的價值追求和政治立場,這是黨員干部形成認同、指導行為的基礎。價值追求作為政治認同的核心,是人們正確分析政治現象、進行政治判斷、指導政治實踐的前提條件。“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根本立場”,實質上是要求黨員干部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只有黨員干部擁有正確的價值追求才能形成堅定的政治立場。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人民的立場,才能有效應對市場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帶來的等價交換原則和經濟人思維模式對黨員干部意識形態的滲透。
(二)堅持和創新黨內學習制度。格林斯泰因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正式負責教育的機構有目的的對政治意識、政治價值、政治習慣的灌輸”[]。故教育機構是系統化傳輸黨政治思想的主陣地,同時還要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新黨內學習機制。
首先,堅持集中學習與個別引導相結合。“學校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正規的政治社會化的培養過程”[2]。所以黨校定期地組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是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針對個別黨員干部政治價值的偏離、政治立場的動搖,堅持正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制度是幫助個別黨員干部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重要方式;同時要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堅決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娛樂化、庸俗化”[3]。
其次,將黨性教育作為黨員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導致利益多元沖突,所以黨性教育首先要正視個人利益和人性弱點,避免造成主觀定位和客觀事實的沖突。故“黨性教育不能囿于理想化的道德期待,而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黨內存在的各種利益傾向問題”[]。在保證黨性教育認同感的基礎上將黨性教育作為黨員干部考核的內容是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制度性保障。
再次,創新黨的中央領導同志專題報告制度。一方面,“科層制中的下達命令會沿著科層制的等級依次下傳,即使命令執行有誤甚至命令不合理,也會“將錯就錯”,也就會“不再糾錯”,執行過程不會發生中斷造成“行動序列化”[]。在科層化的黨的組織體制中,黨中央領導同志作專題報告可以有效的彌補“行動系列化”造成跨層級信息流通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黨中央領導同志作專題報告制度可以有效的強化黨員干部對黨領導的政治認同,又維護了黨中央的權威。
(三)明確各級黨組織角色定位。一方面,明確各級黨組織的橫向角色定位。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關于橫向黨組織關系中強調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黨內學習制度落實的督促檢查,并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出現嚴重腐敗問題上強調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這是規范同級各黨組織政治行為的標準,同時也是增強黨內政治認同的底線保障。另一方面,明確各級黨組織的縱向關系。
《新準則》明確強調黨員干部要有“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一方面可以強化思想上的認同轉化為行動上的認同,減少因“行動系列化”造成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這將實現科層制下跨層級進行政治溝通,既保證了黨中央的權威,又保證了對黨價值追求和政治立場的正確把握,進而增強黨員干部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知。
(四)明確黨員干部的角色定位。庫利認為“你在生活中發現社會性的時候,也就是你發現個性的時候,反之亦然”[6],人是在交流互動中發展了個人的人格,增強黨內政治認同本質上也是對黨員干部政治人格的塑造。明確黨員干部在家風建設中的關鍵角色。家庭不僅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同時還是政治認同向社會輻射的重要媒介。一方面黨員干部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要發揮正確的政治、道德引領作用,在互動中幫助家庭成員塑造正確的政治人格;另一方面通過家庭成員的社會關系、社會活動實現對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
所以良好家風是強化社會對黨政治認同的重要著力點。規范黨員干部在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角色定位是重點。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在與社會互動過程中的言行關系到社會成員對黨的直接感官。所以,黨員干部要在自己的“三圈”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政治立場及政治路線,通過示范作用幫助“三圈”成員樹立正確的政治人格,決不能把商品交換那一套搬到黨內政治生活和工作中來。
作者:龍雪崗
推薦閱讀:中國法律1994年在香港創刊。為高層次的中英雙語雙月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唯一指定本刊贈送各國司法部、駐華使領館和相關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