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2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互聯網+”成為新的智能化架構,對于當前的高校教育框架而言,新技術和建設模式的出現,能夠讓信息管理人員擁有新的選擇,從而對基礎網絡展開規劃設計,確保各項教育工作的實施質量,建設數字化智慧校園。 這樣一來也能減少學校的管理壓力,使學校的生產學習與科研過程更加便捷化。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智慧校園; 應用與研究
引言
高校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前沿和主要載體,高等教育信息化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當中,也特地提出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以構建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教育體系培養優秀的創新人才。 隨著各類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今后的高校智慧校園模式將以智慧教學、智慧管理和智慧科研為基礎建立更加完善的業務系統。
智慧校園論文: 基于企業微信端的智慧校園服務平臺的研究與實現
1. 高校智慧校園的應用與建設方案
在智慧校園的應用與建設過程當中,除了傳統的業務系統和校園系統之外,新型智慧應用建設工作至關重要,其對于創新教育方式以及教學方法的價值非常突出。 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行為數據分析系統,都應該在校園信息集成層得到體現,完成數據平臺支持和基礎設施保障。
1.1 基礎網絡應用
智慧校園的應用可以從網絡層面展開架構設計。 從總體方向上看,應進一步提升無線網絡的接入數據與云計算背景下的應用需求,從而對出口流量展開預測分析,實現精細化的流量管理,與此同時,還應該實現網絡資源的深度共享,建立以教學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為基礎的信息化框架為智慧校園提供支撐平臺,與校園網相關的核心設備需進行升級擴容,滿足不斷增加的業務需求。 例如大量智能終端的出現,需要校園無線網絡的支持,以高速的無線網絡實現室內室外環境的覆蓋,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來確保服務質量。 IPv6作為今后網絡的主要發展方向,建立與之相關的防護技術、規模化建設能夠確保師生在不同場景的網絡使用需求,進一步擴大網絡覆蓋范圍,保障運行穩定性突出智慧校園的應用價值,為校園用戶帶來良好的科技應用體驗[1]。
今后的智慧校園建設我們會更加關注創新需要,借助技術支持完成多個方面的創新發展,推動智慧校園建設工作的落實。 例如在智能終端識別層面,會在終端設備與外界通訊的行為當中體現出每個人的獨特信息,按照主動式與被動式的信息識別方式來確保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前提下捕捉關鍵信息點,完成角色識別與身份信息識別。
1.2 數據應用
當前校園內的數據已經從傳統數據中心進入了云計算數據中心時代,為了減少重復投資,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確定不同類型的業務需求。 例如云計算的特點決定了用戶在使用資源時的體驗和效果,因此按照服務層次進行分類,要對云計算的模型展開劃分以確定不同模式下的應用要求。
1.3 安全建設
校園移動終端用戶的迅速發展和校園業務的集中部署,使得網絡不僅要具備高速的處理能力,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能力。 在高擴展性要求之下,需要根據使用者的業務現狀來確定性能支持方案,根據業務發展做好系統的平滑和升級確保移動互聯的安全接入,從而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 對于某些可能產生的攻擊行為,要展開策略規則支持下的良好部署,對上網行為和運維審計工作做好控制。 這不僅能夠加強信息管理力度,同時能幫助管理人員確定進出校園的流量類型,判斷其合法和合規程度,提前識別潛在風險。
1.4 大數據方案應用
利用大數據支撐智慧校園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國際范圍內的共識,早在2015年,國務院和教育部就發布了相關文件,明確提出了用數據管理進行創新的發展機制,積極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新技術創新資源平臺,豐富應用模式。 大數據平臺在應用過程當中使用混搭架構完成海量數據的統一管控。 其中前置系統將采集到的所有數據臨時存儲之后,給數據檢查和ETL數據處理提供支持; ETL平臺則進行數據清洗和數據轉換,完成對數據的目標轉化過程; 數據倉庫支撐應用層的業務需求展開內容的查詢和統計,將結果進行呈現; 統一的數據服務接口作為高性能服務接口,能夠為上層應用提供數據服務,完成數據分析和數據交換等[2]。
在這一方面我國很多學校很早就開始了相關內容的研究,例如浙江大學早在信息化“十二五”計劃當中就建立了智慧校園系統,以此為基礎應用大數據方案,并且積極共享網絡資源實現了業務智能的融合,讓教學工作與生活之間保持高度聯系; 而南京郵電大學也根據物聯網來建設智慧校園,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系統完成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制度創新,然后融入云計算等技術搭建全網絡智慧平臺,實現教學研一體化,促進當前的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1.5 運維管理
當所有的智慧校園架構完成規劃建設工作之后,某些新技術使用雖然可以豐富內部的功能和應用范圍,但同樣也讓IT架構更加復雜,所以需要一套全面而開放的自動化運維系統來部署統一的管理平臺,完成端對端的業務處理與性能優化。 以安全模塊為例,安全模塊可以實現業務風險監控和實時安全評估工作,針對智慧校園框架當中的各類數據資源進行統計和判斷,在有數據需求時進行資源調度和分配,確保各項業務的設計信息。
2.智慧校園的具體應用
2.1 云教室
云教室是當前智慧校園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云教室技術通過高清的視頻采集器和快速的網絡服務,將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進行了有機融合,并且建立了密切聯系,給遠程教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支持。 與此同時,云教室可以實現遠程的知識傳授和網絡直播,甚至可以將課程全部錄制下來,便于學生今后開展復習,支持并滿足不同類型層次的教學和會議等業務要求,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學場地和方法的限制。
云教室從構建角度上可以劃分為云平臺和課堂端兩種,其中課堂端是網絡通信技術基礎層面的內容捕捉,而云平臺則利用內容分發技術滿足師生的服務需求。 總而言之,云教室是國家教育和信息高度協作的實踐案例,也是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和互聯網技術優勢結合的重要體現,融合信息技術的云教室將在遠程線上教學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例如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國采取停課不停學的策略,以云教室為代表的各類線上教學平臺就得到了充分應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于保障疫情期間線上課程的開展與落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智慧寢室
智慧寢室在當前的大學校園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該技術將物聯網技術和寢室門禁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改善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學生的手機中安裝了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校園一卡通,不再通過傳統的鑰匙設備來實現門禁功能。 此外,智慧寢室還能提醒學生上課時間,幫助學生規劃時間安排,還可以實時地監控學校附近的狀況,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財務安全保障起到關鍵的輔助功能。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停電時,智慧寢室系統內的綠色節能LED燈能夠維持在一段時間內的照明,不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3]。
2.3 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利用互聯網綜合無線傳感器技術,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綜合保障。 例如,在圖書館設計層面,物聯網技術能夠對射頻識別技術進行充分應用,區別圖書館的不同標簽,從而滿足圖書的借閱功能; 從安全程度來看,構建智能化的安全防護系統至關重要,門禁系統采用的是人臉識別技術來精確記錄每個學生的信息,全方位對校園展開無死角監控避免人為監控盲區。 與此同時,不同場景下會有不同類型的觸發條件。 例如有學生翻越學校的水池時,系統就會進行報警,提示該行為為危險行為。
3. 智慧校園的綜合架構
3.1 應用架構
參考獨立多所學校智慧校園的建立模式,可以設計出智慧校園的整體架構模型,其中應用層、數據層、網絡層和感知層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
感知層可以通過攝像頭或其他類型的感應系統來感知學校內的學生和教師等,無論是人還是物體都可以在系統內部的信息傳遞過程當中被識別。
數據層則負責數據的整體挖掘,并可以將所采集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化智能分析,依靠智慧校園系統當中的巨量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將其保存在數據庫當中提供給用戶進行參考和使用,并且圍繞社交平臺來統計用戶的數據需求和數據喜好,為保障用戶體驗提升服務質量創造有利條件。
網絡層則實現物聯網和校園網等網絡之間的聯通,為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網絡條件,加速信息獲取進程。
應用層負責智能決策和服務,定制學工信息管理系統或其他類型的業務系統,都能幫助師生獲取智能化服務,最大程度完成資源共享,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維護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4]。
3.2 信息標準
信息標準的建設有助于推進高校內部的信息化發展,完成編碼編制和信息標準制定工作。 具體來看,標準制定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的秩序和特性規格,而信息標準本質上是圍繞信息的產生和傳輸過程來開展定量描述。 高校教育信息標準化是信息技術和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在互聯網層面的綜合應用。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高效的信息標準化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代碼標準,另一種則是數據標準。 從具體原則來看,現有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會圍繞學校的管理信息要求做好頂層設計,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數據層次模型。 在數據類型上采用二層分類標準,將涉及學生的各項信息進行大方向分類后,再進入低層次數據對設計的所有內容展開細致規劃。
4.結語
將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和“互聯網+”技術優勢應用于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環節當中,能夠滿足高校智慧校園的整體要求和發展趨勢,在基礎網絡方面做好載體規劃和服務模式調節,在運維管理和各類應用方面提供數據支持和信息支持,控制高校在網絡建設環境中的不同決策,提升系統部署效率并降低服務成本。
參考文獻
[1]范繞.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基于智慧校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J]. 江蘇科技信息, 2017(29).
[2]鄧明亮.“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基于智慧校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J]. 科技經濟市場, 2017(11):135-137.
[3]李有增, 曾浩. 基于學生行為分析模型的高校智慧校園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8(7):33-38.
[4]于巧娥, 王林毅. “互聯網+”視野下高校智慧校園創新應用模式研究[J]. 學理論, 2018(04):208-209.
作者:張志云(廈門安防科技職業學院 福建 廈門 3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