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中國戲劇舞臺藝術作為依賴線下空間的文化展演形式,在當下也站在危機與機遇的“交叉路口”。一方面,戲劇藝術立根群眾,為防控疫情,必須減少活動聚集,此舉措阻隔了劇場這一傳播“媒介”;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的國家形勢推動線上產業飛速發展,人們對戲劇藝術“老古董”的刻板印象加深。面對這樣的情形,戲劇藝術傳播如何才能趕上時代浪潮,乘風破浪呢?
【關鍵詞】戲劇藝術;移動媒體;新媒體;數字化;戲劇傳播
中國戲劇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之一,從古至今都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本文的戲劇藝術指的是中國傳統戲劇藝術,與現代的影視戲劇藝術不同,并不具備很強的商業屬性,它所固有的是極強的文化屬性,它不僅僅限于地域文化特點,還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每一個時代都少不了戲劇藝術的傳播,戲劇承載著時代文明的進步,而文明也刻印在戲劇傳播的過程中。
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播,戲劇文化將是一種“死文化”;如果沒有戲劇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傳播將喪失一條重要的路徑。[1]正是因為有著極強的文化屬性,戲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才會亟需得到關注及討論。本文將著眼于互聯網時代下戲劇藝術傳播面臨的痛點問題,結合移動媒體的傳播應用方式,給出提升戲劇藝術傳播影響力的合理建議。
戲劇論文投稿刊物:《當代戲劇》(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是由陜西省委宣傳部主管,陜西省戲劇家協會主辦的西北地區唯一公開發行的戲劇·電視雙月刊,迄今已48年歷史。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熔研究性、知識性、可讀性為一爐。
一、戲劇藝術傳播方式的演變
古代戲劇的傳播方式主要有文字與表演兩種,文字傳播即劇本傳播,表演傳播即舞臺傳播。舞臺傳播這一傳播方式從古至今都是戲劇藝術傳播必不可少的傳播方式之一,即便當代的戲劇藝術傳播增添了線上觀戲、電子藝術期刊等藝術傳播手段,但能夠引發受眾關注,滿足其期待心理的,依舊是劇場中的舞臺表演形式,也就是要達到“戲劇場”的效果。“戲劇場”是以共同交流和感受為基礎的統一的環境和心理時空。[2]
群體會在“戲劇場”中不斷進行心理及情緒反饋,由此達到集體無意識的狀態,產生心理趨同,這便達到了戲劇藝術傳播之目的。由此,從戲劇藝術的歷時性傳播中可以發現,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手段均發生了變化,只有傳播內容即故事原型本身未變。[3]此外,舞臺傳播仍是戲劇藝術傳播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本文在探討移動媒體應用方式時,也會遵循這一既有慣例。
二、戲劇藝術傳播在當下面臨的問題
(一)演員自身價值定位呈現“低追求”
一個優秀的戲劇演員,需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臺好戲,需要行當齊全,才能贏得滿堂喝彩。但是,隨著群體意見領袖的興起,人人都想當“名人”,人人都想受追捧,加之充斥著商業價值,部分戲劇演員開始變得浮躁。需要吃苦練功的武旦逐漸沒人去研習了,適齡的梨園子弟往往更青睞于大女主——花旦。某戲劇青年演員說:“武旦又累又苦,哪有花旦輕松,練練唱便能獲得一群粉絲。”這與上個世紀老藝術家對戲劇修習的態度截然不同。
淮劇泰斗何叫天,從《三女搶板》中的黃伯賢,到《秦香蓮》中的王廷玉和包拯,再到《楊家將》中的楊六郎和楊令公等,何先生十歲登臺,由丑角,改老生,再兼小生、凈,可謂生、凈、丑,三行當俱全。老藝術家勇于創新、自成一派,由此才推動了淮劇藝術的發展。這一種嚴于律己、業精于勤的精神,在如今的梨園界實屬少見。
(二)劇團文化品牌推廣顯露“弱能量”
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發展,加上疫情加速各行業“云化“,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數在2020年3月成功突破11.56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41歲以上用戶較去年增長了965萬。泛娛樂行業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下飛速生長,同時迸發出強大的能量,而文化行業中的戲劇藝術卻呈現出相對孱弱的態勢。同類比較曲藝藝術,地方戲劇團體沒有能力形成一個“劇團文化品牌”,由此可見,地方劇團缺少專業化市場品牌運營能力。另外,劇團改制雖然改變了劇團的運營模式,但是工作的思維模式卻沒有改變。尤其是地方劇團,因為缺少一線城市劇團的國內外戲劇藝術交流機會,所以容易導致舞臺藝術固守成規,疲于轉型,懶于創新。這兩點原因對劇團文化品牌的形成及推廣產生了影響。
(三)戲劇藝術受眾呈現“老群體” 隨著各省市文化惠民工程的開展,不少劇團開始在各地進行藝術展演,有的在當地劇場進行惠民演出,有的送戲下鄉,舞臺車開進田間地頭,開到廣場周邊,不一會就能匯集一群人。
但是在人群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習慣于線下看戲閑談的休閑方式,而這恰恰也是年輕人不習慣的休閑方式。這些年的“送戲進校園”活動,目的就是打開年輕人的視野,讓年輕人去了解、去接觸戲劇,但是年輕人對戲劇的了解也就僅僅局限于劇場傳播,往往也只有在“戲劇場”中達到集體無意識狀態,對戲劇文化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而當走出劇院,這種認同感便會消失,等待下一次被喚醒。對戲劇抱有熱情的老年人會因為一個唱段而去找收音機來進行重溫,老年人也會因為戲劇愛好的相投而形成“票友”團體,也就是互聯網思維中的社群。移動媒體如何帶動戲劇欣賞受眾年齡范圍的擴大,也是本文需要去探析的問題之一。
(四)劇種振興愿景表現“小格局”本文隨機選擇了20個戲劇相關網站,包含戲劇資訊、戲劇資料、戲劇宣傳等多個方面,借此來統計其是否具有英文語言切換功能。數據顯示,在20個戲劇藝術相關的線上網站中,僅有2個網站具有中英文切換功能,由此可以推斷,中國各地特色劇種的發展眼光僅局限在國內,對于走出國門,獲得更多的海外關注度并未加以重視。
三、戲劇藝術傳播中移動媒體應用的幾種方式
(一)移動媒體的概念移動媒體,可以理解為可移動狀態下進行傳播的傳播工具。作為信息流動的過程,傳播的實現有賴于媒介的存在,因為傳播的發生需要中介。[4]移動媒體也就成為媒體中介,帶動信息的傳播。對于“移動”一詞的理解,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分別是使用場景、觸達范圍及媒體景觀。從使用場景來說,傳播開始在移動中進行。人們隨身攜帶手機、平板、手提電腦等電子設備,因此信息傳播的使用場景不再受限。從觸達范圍來說,移動通信網絡的無所不在促成了移動傳播的無所不在,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時間間隔被縮短,因此,信息在人與人之間隨時發生著移動交換。從媒體景觀來說,移動媒體已經融入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實現了能夠跨越距離的全球性聯絡。由此可得出,移動媒體的廣泛應用是網絡傳播發展成為移動傳播的必需工具。
(二)移動媒體應用的幾種方式
1.戲劇+大IPIP概念日趨流行,但能把IP用好的很少。羅振宇在2020年的跨年演講中提到IP,他說,IP是能夠憑借自身吸引力,掙脫單一平臺束縛的虛構的內容。IP概念隨著運用的廣泛,也逐步泛化。以盛趣游戲為例,盛趣游戲作為中國領先的互動娛樂內容運營平臺,不斷推進“精品化”、“全球化”、“新文化”三大戰略,在與敦煌研究院近三年的合作對話中,也在主推文物IP,在調研中可以發現,敦煌壁畫本身已經成為一種中國文化符號,以敦煌壁畫為主題的月餅臺燈禮盒、鼠標墊等文創產品也都是對敦煌壁畫這一IP進行的再創造,這個IP本身就能夠吸引有審美及消費能力的目標受眾。
四、戲劇藝術傳播的未來可能性
中國戲劇雖然在當下的移動媒體環境中略顯劣勢,但是它依舊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戲劇藝術源遠流長,且極具地域特色和獨特文化品格,正因如此,它的未來才具有更多可能性。我國當代公眾文化消費的樣態跟隨“全球化”浪潮已經步入了“全民娛樂”大格局。[6]戲劇藝術雖然已被國內一些學者區分為“趨向主流藝術的非營利戲劇”和“趨向大眾娛樂的商業戲劇”兩種方向,但本文卻認為戲劇藝術可以在這兩種方向上博采眾長。
戲劇藝術可以利用商業戲劇的媒體融合策略,聯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建立有效傳播渠道。同時,戲劇藝術也可以加強受眾的參與,積極向年輕人平臺靠攏,利用各個平臺的傳播優勢,并結合不同的內容策劃,來讓觀眾成為戲劇傳承和傳播的參與者。戲劇藝術再創造可以融合新興內容元素來打開年輕人市場,因為有些事物必須先進入受眾視野,才會有后續的發展可能性。戲劇藝術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能忽視其社會性文化產品的定位。我們也必須堅持戲劇作為主流藝術應當承擔的文化責任,為人們帶去有價值的,對于生活、生命的感悟與思考,這才是戲劇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
參考文獻:
[1]吳宇,王坤.新媒體視閾下戲劇藝術的傳播與傳承[J].大舞臺,2012,9:5-6.
[2]徐海龍.“戲劇場”的形態及原型生成——戲劇傳播媒介研究[J].戲劇文學,2005,5:17-22.
[3]李玉蓮.元明清小說戲劇傳播方式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1998,5:3-5.
[4]鄒軍.移動傳播研究:概念澄清與核心議題[J].新聞大學,2014,6:71-76
[5]鄭積勤.新媒體技術在傳統戲劇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研究——以浙江婺劇為例[D].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浙江師范大學,2016.
[6]王曉鷹.戲劇在商業中的傳播與沉淪——從我國小劇場戲劇現狀談起[J].藝術評論,2011,10:1-3
作者:薛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