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28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創辦已歷百年,無論從期刊總數還是刊載文章的數量上來說,都居于世界前列,在各個學科領域也曾取得豐碩的成果。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文化交流日益繁多,以及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學術期刊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學術期刊必須從自身出發,改變出版流程,加強服務意識,打造自媒體品牌,加快數字化進程,實現刊網結合,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學術信息傳播之路。
關鍵詞:學術期刊困境新媒體數字化對策
學術期刊是一個國家對特定學科的科研成果進行展示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示科研成果的作用。我國2014年確定第一批學術期刊共計5756種,2017年又確定了第二批712種。社科類學術期刊與其他文化產品不同,其不僅承載著傳播文化、教育教學的功能,而且通過展示各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可以深化某一領域的主題,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
一、學術期刊發展的困境
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雖然每年都發表數以百萬計的學術論文,但真正有科研價值、有社會影響力的并不多,被引用率也低于世界平均值。應景之作多,內容同質化非常嚴重,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學術期刊面臨困境的原因有很多,除自身的諸多因素之外,新媒體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一)自身因素影響學術期刊發展
1.受眾面小,難以形成規模社科類學術期刊因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術性,因此,發行量小,大多以贈送為主,或作為與相關機構交流的樣本使用;受眾群體單一,以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為主。另外,學術期刊種類繁多,各高校、各科研單位、各學術機構都有自己的期刊,呈現各自為政的局面,分散出版使其難以形成規模。這種弱小、分散的特點,限制了學術期刊的發展。
2.稿件質量質量不高,影響力下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學術性、專業性、權威性,但近年來有些學術期刊降低了學術標準,只發內容相對穩妥的文章,力求不出差錯。這使得學術期刊同質化現象嚴重,影響了期刊的學術水準。
3.主動性不強,服務觀念落后學術期刊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主動性不強,基本是“坐等”文章上門,而很少“走出去”“請”文章進來。這一問題在高校學報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很多學校的學報都只是面向校內征稿,既不對外宣傳,也不與外界溝通,封閉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低頭辦刊”。加上一些“人情稿”“關系稿”,更拉低了稿件質量、學術質量。
(二)新媒體沖擊下的學術期刊發展緩慢傳統的學術期刊一直以紙質的形式為讀者和作者服務,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信息傳播的途徑和速度都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學術期刊因為本身理念的滯后,并沒有形成有效且快速的應對模式,傳播形態落后。
1.新媒體的出現,使學術期刊的地位受到挑戰傳統的學術期刊一直是學術權威的象征。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播的方式呈現出開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學術期刊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一方面,傳播者可以通過新媒體建立自己的平臺,自由地表達學術觀點、傳遞學術信息,這樣的形式對受眾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受眾不再被動地通過學術期刊獲得學術信息,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新媒體傳播的內容。
2.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夠學術期刊雖然與新媒體有所融合,但也僅限于傳播形態,還沒有達到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大多數學術期刊只是把網絡平臺作為紙質期刊的數字化翻版,沒有很好地利用語音、圖像、視頻等功能,更全面地展示學術成果;沒有做到推陳出新,呈現不同的傳播效果;也沒有形成差異化的信息傳播平臺,以及多元化的傳播形態,影響力并不深遠。
3.編輯理念影響學術期刊個性化形成由于學術期刊的辦刊壓力較小,編輯人員缺乏市場競爭意識,主動性不強,在新媒體出現后,很多編輯人員未能做出快速反應,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媒體技術,甚至心生抵觸情緒,使傳統學術期刊遲遲不能與新媒體融合,或者融合得不好,內容更新得不及時,沒有做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也未能引起受眾的關注。
4.數據庫弱化了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學術期刊為了擴大學術傳播力,往往會加入各種數據庫。在數據庫中,讀者只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檢索到一篇篇相關論文,極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傳播力。但是,在這些個體文章得到展示的同時,讀者很難體會到期刊的個性特色、編輯風格、策劃意識。讀者通過檢索功能搜索到的文章,具有高度同質化的特性,難以彰顯學術期刊的整體風貌和內容優勢,也很難形成品牌影響力。
二、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發展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必須在堅守學術理想的前提下,改變固有的運營模式,打造專業化的編輯隊伍,與手機等產品快速融合,發展數字化出版業務,提升期刊學術品質,擴大社會影響力,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一)打造專業化編輯隊伍
作為一名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文字功底,更要掌握較深厚的專業知識,甚至成為專業領域的“專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甄選出優秀的學術作品,才能把握前沿的學術問題。編輯要和專家學者建立聯系。從學術問題的探討到學術素養、學術職業能力的培養,編輯都要悉心向專家學者請教,努力使自己成為有專業素養、有學術能力的優秀編輯。
另外,編輯人員要加強數字媒體素養的培養。首先,要改變現有編輯人員的思想觀念,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學習新媒體知識,完成由傳統紙質模式向數字模式的轉換;其次,要培養編輯人員的創新意識,在內容和版式上脫離紙質期刊的束縛,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對期刊內容進行再創作,設計出能更深層次地展現學術信息的數字化產品;再次,要建立起一支新媒體運營團隊,專門負責數字出版物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為目標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二)把好學術稿件的質量關學術期刊是“內容為王”“質量為上”的專業性刊物,因此,必須把好學術稿件的質量關,才能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1.提高刊物質量,勇于對“關系稿”說“不”刊物質量包括編校質量和學術水平兩方面,對于編校質量,學術期刊一直非常重視,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學術水平的把握上,卻不盡如人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關系稿”的存在。為了提高刊物質量,學術期刊首先要勇于對“關系稿”說“不”。
2.設置特色欄目,吸引優秀稿源編輯是一門藝術,一個有特色的欄目,將會對優秀的作者產生特別的吸引力。同時,對優秀稿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稿酬從優、適當獎勵等等,更會極大地調動優秀作者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稿源,保證期刊的質量。
對于優秀來稿的作者,要與其保持密切聯系,使之成為稿件的穩定來源,并通過他們擴大稿源范圍,建立起龐大的作者群。在吸引優秀稿源方面,既有賴于職業編輯的努力,也需專家學者的參與。畢竟職業編輯在學術上有一定限制,而專家學者則知曉學術熱點和前沿問題,能更好地把握選題,邀請專家學者介入出版環節,既可以保證刊物的學術質量,同時也擴展了優秀稿件的來源。
(三)加強學術信息的數字化傳播新媒體時代的學術傳播,已經不能僅僅依賴傳統的紙質期刊,而是應該融合多媒體形式,加強學術信息數字化傳播,這是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
1.刊網融合,開啟線上線下共同傳播的模式
學術期刊在把紙質刊物的內容“搬”到互聯網上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用視頻、語音、圖像等多種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示學術成果,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也可以采取集團化的運營方式,在學術期刊內容的基礎上,打造大眾化的通俗易懂的配套刊物,拓展受眾群體,使不同刊物既相互補充,又獨具特色,形成規;、品牌化的運營模式。
2.加強自媒體建設,實現讀者和學者的實時交流開通微信或微博等自媒體公眾平臺,既是提高學術信息傳播速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擴大學術期刊知名度的重要保障。受眾群體對于微信公眾號的依賴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體刊物,這不僅是因為獲得信息的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實時在公眾平臺上進行互動,大大增加了讀者與學者的交流機會。通過組織線上學術交流,不僅為作者與讀者實時溝通提供平臺,還可以促使有共同志趣的人結成組群,交流更為有效和便捷;也可以通過開展線下活動,有針對性地提供精準服務,既加強了編讀往來,也提升了學術期刊的知名度。
3.打造自媒體獨特風格,彰顯學術期刊個性
首先在推送精品學術文章時,要對文章進行二次創作,如插入語音、圖像或視頻,給讀者以更好的閱讀體驗。還可配以精選短小精悍、哲理性強的小品文或者學者故事,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也能走入學術大家的世界,體會學術大家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學術文章。加強自媒體的建設,要緊緊依托于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特色內容、傳播理念和社會價值,建設并管理好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拓展期刊的知識服務功能,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加快學術成果的傳播速度。
社科論文投稿刊物:《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安徽工業大學主辦,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輯出版的社會科學類學術理論刊物。1984年創刊,現為雙月刊,大16開。
三、結語
社科類學術期刊是我國學術成果的展現平臺,不管如何發展,“內容為王”的傳統都不可丟棄。即使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仍然要在把握學術權威性的基礎上,加快信息的數字化進程。傳統的學術期刊只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性,才能提升學術思想的傳播速度,才能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耀銘.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關鍵與進路[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3).
[2]汪新紅,彭紹明.數字出版平臺及其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
作者: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