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侗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貴州的黔東南,并且它有著豐富文化,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的美譽,但由于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和時代的變遷,侗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許多傳統文化迅速消失。
關鍵詞:侗民族、傳統文化、變遷
(一)侗民族
侗民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于漢語的“干”、“佄”或“更”字),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準譯名為“Kam”、“KamPeople”。侗民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于宋代文獻。明、清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后統稱侗民族。民間多稱“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貴州省和湖南省交界處的地方,而在貴州則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錦屏、天柱等地。
民族方向論文范例:民俗歌曲中蘊含著哪些民族文化
(二)侗民族文化變遷的原因
90年代以來,侗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大沖擊,許多傳統文化迅速消失,狀況令人擔憂。如何從傳承弘揚的高度來充分認識侗民族的民族文化,對于貴州各級政府至關重要。因為,隨著大規模的城鎮化,民族文化將隨著村落的消失而滅亡。因此,保護侗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傳承世界文明有著積極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影響侗民族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物質文化的傳播,它是文化傳播的先導,不受國家民族的限制,直接進入人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例如有了汽車就不再騎馬坐轎,有了電燈就不再用菜油燈,煤油燈。其次是現代傳媒,移動通訊,電話普及城市鄉村,電視廣播進入千家萬戶,網絡覆蓋全國,而且“三網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數字化,不但傳統文化收到沖擊,就連近代傳入的電報、話劇、電影都逐漸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變了整個知識體系,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傳統文化日益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提上了日程。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眾多,同時又是漢族移民較多的省份,漢族占65%,少數民族占35%,文化系統及其復雜,漢族化來自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分屬濮人、百越、氐羌、苗瑤幾大系統,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由季羨林為總顧問的《中華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類型分為燕趙、三晉、三秦、齊魯、中州、荊楚、吳越、巴蜀、安徽、江西、松邁、閩臺、嶺南、滇云、貴州、塞北、甘寧、西域、青藏等19種地域文化,其中就有貴州,與其他地域文化有別。
據貴州著名歷史、民族學家史繼忠介紹,貴州從歷史上來看是一個移民省,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區遷來。貴州的漢族來自全國各地,漢代開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謂“五六雜處”。貴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會的地方,少數民族分屬濮人、百越、氐羌、苗瑤幾大族系,與他們的語言系屬有明顯對應關系,百越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氐羌屬藏緬語族,苗族屬苗瑤語族,濮人初步定為仡基語族。從總體上看,漢族主要從黔北,黔東北,黔東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東,苗瑤自東而西,百越由南向北。在長期遷徙之中,相對對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雜居,又聚居”的分布狀況。黔北和黔東北漢族移民較多,黔東南是苗族侗民族交錯,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較多的地區,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與仡佬、苗族等民族錯雜,黔中則是漢族與其他民族共處。正是因為貴州各民族由于雜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使得侗民族文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但又保留得有原本的文化特征。
(三)侗民族文化
貴州地形復雜,山重水復,客觀上使某種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區域,形成“十里不同風”的格局。在貴州少數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農業祭祀,都發端于原始的信仰,現在統稱為“民間宗教”。侗民族大歌是“山與水”的和聲,儺戲、地戲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與追求。許多節日都與祭祀活動有關,保護自然創造了優美的生態環境,載歌載舞使生活快樂,社會和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侗民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民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民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侗民族大歌、侗民族刺繡、鼓樓、風雨橋等成為展示侗民族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為全省侗民族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展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載體,成為創新民族文藝品牌的重要途徑。
(四)侗民族文化的現狀及未來
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目前,侗民族傳統文化已面臨危機:一些民族歌謠、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藝和建筑開始衰微;一些靈驗有效的民族醫藥失去了市場;一些有利于培養人類美德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被逐漸廢棄,一些民族歌師一個個離世。非物質文化“人死藝絕”、“人死歌亡”的狀況有增無減。在現代化的強烈沖擊和國家及社會各種力量自覺保護的雙重作用下,當前侗民族傳統文化呈現復興、衰退和變異并存現象。如果說,由于發展的局限,貴州省相當一部分侗民族地區至今還相當封閉,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水平還很低,保持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還有著適宜條件的話,那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重心的西移,這種狀況將迅速改變,但這也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將面臨更嚴重的威脅。
21世紀是信息社會,面對隨現代傳媒大量涌入的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如何應對立足,是一個嚴峻考驗。如何利用外來力量又能將當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保存民族傳統文化及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至關重要。我們更希望培育新的“文化積淀場”;如定期舉辦民間文藝調演,聘請民間老藝人培養民族文藝新人等等都是對保護的一種具體的“接地氣”,堅持貴州的侗民族文化保護中發展創新,才能真正促進侗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
作者:盧景洋李曉慧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