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5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近些年來,國產校園青春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數量增長,短時間內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校園青春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和校園有關的青春故事。電影中對“青春”的定義,往往與青春期年齡段吻合。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的年齡范圍是10-20歲,在我國一般認為青春期年齡為11-18歲。“青春電影,即是以青少年及青年為表現對象,以青年亞文化為鮮明特點,反映其童年到成年這個過渡時期特有的生活狀態、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的電影。”[1]號稱“開啟中國青春片序幕”的《致青春》,是近些年國產校園青春電影的代表作。這部電影在上映期間轟動一時,最終票房高達7.26億人民幣,2269萬的觀影人數,躋身內地電影市場觀影人數第五名。作為一部低成本、低制作電影,上映第三天,影片就以5200萬元的成績,創下單日華語片票房紀錄。
《致青春》的成功,引得不少人爭相效仿,繼而涌現出一批校園青春電影。如《匆匆那年》《左耳》《同桌的你》《原來你還在這里》《七月與安生》等,短時間內在電影圈掀起了“青春熱”。這種蜂擁而上同質化類型電影的產出,將人們對于校園青春回憶的熱潮導向頂峰,掀起了不小的話題討論,褒貶不一。然而,高熱點、高票房的背后,隱藏了電影本身的許多問題。首先,在敘事模式上,同質化現象嚴重,故事千篇一律,盡管力圖標新,但仍無法逃出俗套窠臼;其次,人物形象單一狹隘,充滿自怨自艾、自我作賤,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傾向明顯;再次,電影情節設置零亂,缺乏內在聯系,缺少與社會背景的融合度,情節發展推動過程邏輯性不強。這些存在的問題,使后期同類電影市場認可度逐步降低,甚至受到觀眾的詬病。
一、套路化的電影敘事
(一)敘事模式的單一性
近幾年國產校園青春電影的敘事模式,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回憶式,對已逝的青春進行感傷式的緬懷,回憶與當下的交織構成了整部電影的內容。影片由主人公當下生活為開篇,自我或者外界推動引發回憶,由此展開主人公青春歲月的點點滴滴。在這種敘事模式下,開頭是主角的當下生活,由一個人、一個物件或一件事情,觸發青春時代的回憶,從過去一段青春時代的某個起點開始敘事。這種回憶性的敘事模式,敘說的是主角過去的青春時光,因此,故事的時間設置也不過當下時間的十來年前,因此懷舊難免矯情,逃避現實才是實質。敘事一般主要以校園生活為背景,多以有點可笑的“過來人”的身份回望青春,刻意把青少年的性意識萌動人為地深沉化,把所謂的“愛情”作為主要回憶內容。
通過在中學、大學的對比,渲染做作的懷舊情愫。國產青春片中,圖書館、教室、籃球場成了最常見的故事發生地,貼著年代標簽的黑板、獎狀、錄音機、CD機、舊書、丑校服等元素屢屢出現。這一連串符號,為電影套上了一層名為“懷舊”,但卻讓青春片充斥著一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泡沫塑料氣味。由于國產青春電影《致青春》在市場上的成功,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幾乎一窩蜂都采用這種敘事模式,看似不同的故事與人物,卻采用類似的表達手法,換湯不換藥。回憶性敘事模式本身并沒有問題,然而在短時間內如此同質化、單一性的敘事模式復制,勢必會產生觀眾的視覺和審美疲勞。為什么這種敘事模式會被反復使用,一度還得到受眾歡迎?這和電影主流消費市場的變化有關。電影主流消費群體年齡在不斷下降,25歲以下人群逐漸成為觀影的主流,成為青春片的主要受眾。
當下的年輕人成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過大振幅的社會變動,人生經驗更多是稚嫩的“小悲歡”“小離合”。在他們短暫的、單一的人生經歷中,校園生活是他們最漫長、最重要的共同記憶。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80后、90后觀眾會有如此濃重的“校園情結”,對校園青春片會如此青睞。正是因為校園青春片受到電影市場的極大歡迎,出品方看到了這一類型電影的巨大“商機”。因此,電影制作就出現了短平快的現象。不懼詬病地照搬已獲得成功的電影套路,硬行塞進一些敷衍牽強的荒謬劇情,選取“流量”明星作為主角,贏得眼球,產生粉絲效應,最終目標是真金白銀。反觀大陸之外的青春電影,如美國校園青春電影,在美國的電影市場有著自己一套成熟的電影體系與發展之路,有著穩定的且不僅限于青年人的受眾群體。其多元的電影主題表達,正是其長盛不衰的不二法寶,可以給口碑不佳的國產校園青春電影提供借鑒意義。
如美國經典校園青春電影《賤女孩》,以自我成長與自我認同作為主題,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在高中校園生活發生的事情,從懵懂無知到叛逆再到成長,通過對自我的不斷反思,逐漸認識到待人真誠的重要性,收獲了真正的友誼、贏得了自尊。系列電影《歌舞青春》則是將青春片與歌舞片相融合,以歌舞這個世界性的語言,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表達自己,不斷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實現自我價值。這些作品的共同點,在于凸顯了年輕人的“積極成長”,具有社會意義上的引導作用。由此可見,國產校園青春片主題應更加多元化,更多地關注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現狀,從而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在大時代背景之下,展現青少年對待親情、友情、愛情的觀念態度,真實反映他們面臨矛盾與挫折時的內心狀態和成長過程,再現他們對美好人生的憧憬而引發的努力奮斗。在青春母題之下,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現年輕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在這個基礎上,將類型元素、視聽語言、敘事方法和人物關系進行組合,達到服務主題的作用。
(二)篇章結構的投機性
國產校園青春片在敘事結構上采用篇章式結構,將整個故事分成若干個篇章內容,每一篇章都有一個能夠凝練本部分劇情的標題,最后共同構成整部影片的內容。在國產青春片回憶性敘事模式中,故事發展都有著一定的時間跨度,90多分鐘的電影涵蓋了一段時間的青春時光,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多年。這種時間跨度對于故事敘事來說,在情節的延續上有比較大的挑戰性,需要設計巧妙的情節來推動劇情發展。然而國產青春片在情節推動上的“功力”遠遠不夠,除了用字幕“幾年之后”來勉強推動之外,只能用篇章式的敘事結構,將故事內容進行生硬組合。
國產青春片之所以偏向于使用這種敘事結構,是由于其能夠比較省時省力地將一些很難連貫的事件進行連接。即便是兩個完全沒有邏輯聯系的情節放在一起,也能通過篇章標題給予觀眾一個很好的暗示。如2014年的國產青春片《匆匆那年》講述了一幫朋友從高中到大學的青春歲月故事。這部電影用了五個篇章串聯起了主角從高中到大學這七年中發生的五個主題故事。第一個篇章“你還記得她嗎?”講述了主角從當下的時間回憶起高一時的相遇、相識。
第二篇章“你曾經發過誓嗎?”講述了主角臨近高中畢業發生情感糾葛,即將進入大學生活。第三篇章“曾經的誓言,你實現了嗎?”講述了主角大學時期發生了友情與愛情產生裂痕的故事。第四篇章“你努力過嗎?”講述了主角之間徹底破裂,互相報復。第五篇章“你后悔嗎?”表現了主角當下對于之前歲月的回望與感受。五個篇章用五個疑問句式串聯起了五個時間段所發生的事情,每個時間段都有一個沖突事件,引起情節的高潮。第一篇章是溜冰場打架,第二篇章是為了大學能在一起,故意少做一道13分的題。第三篇章是大學期間男主角劈腿,形成三角戀。第四篇章是女主為了報復男主和其他男生上床。第五篇章是女主角墮胎出走,五個朋友之間斷了聯系。這種敘事結構雖然能較容易地連接劇情,但弊端很明顯。
一是它機械地將故事分裂成幾個部分,相互之間缺少必然的劇情聯系,使敘事產生割裂感,主題表達不明晰。二是劇情的割裂會造成電影基調上的斷裂,使得人物情緒和環境氛圍缺乏延續性,不利于故事的完整性,同時也不利于觀眾與人物角色之間的情感產生持續的共鳴。國產校園青春片之所以跟風采用這種敘事結構,存在著一定的投機性。國產青春電影《致青春》低成本、高票房的成功,讓電影投資人看到巨大的電影利益場。他們不斷復制、再生產這一模式的校園青春電影的同時,也不斷透支了觀眾的觀影需求,不僅引起審美疲勞,還引發了許多詬病。對于電影投資人,現成電影模板的機械復制,大大節省了各環節的開支,規避了市場檢驗與認可的風險,縮短了電影制作時間,從而獲得最大的利益收獲。這種“快餐式”的電影創作與制作方式,造成了如今國產校園青春題材電影同質化現象嚴重,電影口碑與票房也持續走低。
二、孤立的情節設置
國產青春片在情節設置上呈現出“非整一性”的特點,即主線情節并不唯一。許多此類電影都是情節一擁而上,成為與主線情節并駕齊驅的敘事線索,通過多個情節線索表達出多元化的青春理念與情感關系。2015年的國產青春電影《左耳》用了四條情節線并行展現出不同的情感感受。一是李珥暗戀張漾,是暗戀時的懵懵懂懂與青澀的青春記憶;二是黎吧拉欺騙許戈,是青春無知的利用和不懂后果的不成熟;三是黎吧啦愛張漾,是不計回報的付出與愛;四是許戈利用蔣皎,是自私自利與強烈占有欲的展示。國產校園青春電影的多情節線設置,由于情節線之間缺乏融合度和邏輯性,所以整個電影內容顯得分散、凌亂。國產青春片的多情節設置不是將故事中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線拆分出幾段情節,而是較為平均地分配給各個主角。
比如國產青春電影《匆匆那年》中的陳尋與方茴的一條感情線、林嘉茉與蘇凱的一條感情線,這兩條感情線分別獨立發展,編劇設置四人互相相識,而試圖讓情節產生聯系。這部電影在情節設置上存在的問題是,情節線被外在聯系生硬地牽扯在一起,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和必然性,缺少對人物之間內在聯系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反觀英國電影《兩桿大煙槍》,雖不是校園青春片,但從中可以獲得一定的啟示。本部電影也是多條情節設置,但通過內在的必然聯系,使之成為有機整體。片中七批人物組成七組行動線,為了爭奪金錢和兩桿大煙槍,他們之間行動線有交點,情節線有因果。影片通過賭、毒、槍三個情節點,將七組人物緊密聯系在一起,不管在情節銜接還是時間安排上,都產生了明顯的因果聯系,成為了電影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相比國產校園青春電影,情節設置差別的原因就在于兩者從創作、拍攝到制作所投入的勞動量不相等。
三、狹隘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偽悲劇性的人物形象
近幾年,國產校園青春電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帶有消極元素,各種現實中悲情情節都集中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將社會中各種悲情形象歸集于人物的表現范疇,如未婚先孕、失戀少女、身染重病、父母離異、單親家庭等等。這樣的人物形象設置,讓整部影片充滿了消極、悲哀的情緒,形成了一種傷痛式的青春表達。觀眾在看前幾部時,或許還能接受這樣的傷痛描述,可當校園青春片如此雷同時,觀眾只能感受到矯揉造作與無病呻吟。仿佛在80后、90后的青春歲月中,除了似是而非的愛情外,實在沒什么值得書寫的事情。那些和愛情無關的迷茫和掙扎、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探索,那些充滿中二氣質的熱血感等等無處可覓,校園談情說愛成了唯一的主題。這無可避免地形成了此類影片的致命傷。
國產校園青春電影中,存在著許多看似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如國產青春電影《致青春》中的阮莞,以一個女神的形象出鏡,以“青春永駐”草草結束一生。她對愛情的執著,使得在她面對男友的懦弱和背叛時,選擇為“愛”犧牲。又如國產青春電影《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對愛情執著、單純,當她遭受背叛的時候,以犧牲了自己的身體的代價進行報復,然而最終傷害的只有自己。這些人物身上看似悲劇的人生,其實完全是偽悲劇。編劇塑造的悲劇形象,本身就是對于悲劇一詞的曲解。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魯迅說的“悲劇”和“毀滅”,絕不是意志薄弱者的自我作踐、自輕自虐。在這些青春片中,只不過是把一些小布爾喬亞式的小悲情,任性放大,冒充悲劇,所渲染的情緒往往是負面的,讓人覺得青春如此的疼痛和不堪回首。
但是照應現實,青春并非如此,青春的愛情也并非如此。影片中片面化、面具化的青春人物形象,扭曲了青春原本的面貌,也詆毀了青春歲月給人一生留下的燦爛美好。反觀國外的校園青春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形象更加多元化的表達。美國校園青春系列電影《歌舞青春》中的男女主角特洛伊和加布里埃爾兩個人物,為了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一起努力克服重重阻撓,最終獲得了音樂劇演出的機會。
兩個人物形象都是積極向上、熱情澎湃,充滿了青春的陽光和朝氣。影片通過兩人對于夢想的自我認同以及面對外界的阻撓所表現出來的堅持不懈,在不斷的矛盾與化解中,塑造了比較豐滿的形象。我們不能說自我毀滅的悲劇性人物形象就不能出現在青春電影中,青春當然會有傷感和疼痛,但國產青春電影應該在多元化的青少年形象之間,窺探青少年的審美觀念、生活狀態與心理特征,塑造多元立體的鮮明性格,展現中國青少年思維和觀念的鮮活形象,賦予青春電影更多的內涵和意義。
(二)個人主義傾向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價值觀能反映出整部電影的價值取向,折射出社會的整體價值觀。這就意味著電影在娛樂大眾之外,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它不僅要反映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更要能夠影響未來的價值觀。國產校園青春電影作為青春時代的影像縮影,反映了一代人青春年華的印記,價值觀的體現尤為重要。電影人物在青春時代做出的人生抉擇、情感選擇等,都折射出同一代人的共同境界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再現,也是一種回望,更是一種影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會無意識地將影片人物與自身進行分析和觀照,其引導作用有正面也有負面。國產校園青春電影在人物形象的價值傳達上,不少是負面的,所傳達的價值觀、人生觀存在一定的誤導作用。“當下青春電影里談論的不是現實性而是主觀臆斷的個人成長世界。”[2]這類影片的人物往往在青春無知的感情游戲中,深陷于小我而不能自拔,將自我放在首位,無限放大,表現出極端個人主義。
一部好的校園青春題材電影應該扎根于真實的青春時代,以小見大地描繪出時代群生像,刻畫出性格飽滿、具有張力的青春人物形象。而不是用敷衍的態度,以臆想替代現實,將人物折騰于一個狹小的圈子,使其成為虛有時代的影子,絕無時代的烙印。國產青春電影《左耳》是一部關于青春和成長的電影,但在影片中并沒有看到人物的自我成長。幾位主人公從始至終深陷于幼稚的感情游戲中,再添上不合理的暴力渲染、突兀的生離死別,人物形象變得支離破碎。主人公張漾利用黎吧啦的感情去報復許戈,得逞之后自鳴得意。另一位男主角許戈,因黎吧啦的感情欺騙,從單純的乖學生走向墮落和黑暗,后又因為偷情與女友李珥分手。導演為了讓觀眾認可這一轉變,大力渲染愛情的悲痛,將這種矯情的愛情硬推向瀕臨死亡的境地。兩位男主公從頭至尾都是從自我出發,無限強調自我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也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種自私的、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給本來青春洋溢的年華強行蒙上一層晦暗,給青少年觀眾留下負面影響。同樣,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離不開所處的時代,國產校園青春電影也是如此。應該將人物投入時代背景,在人物身上注入時代性和代表性。如《致青春》中出現的非典、2008年奧運會等等。但可惜的是它僅僅機械地將人物外部的時代性元素注入電影中時,卻忽略了人物自身所蘊含的時代性。每個年代的青春都有不一樣的精神品質,70年代的不屈不撓、艱苦奮斗,80年代的勇于創新、熱血澎湃,90年代的特立獨行、開放包容。塑造人物形象,應當抓住其鮮明、積極的精神品質和性格特點,使之充分展現人物靈魂,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
結語
近幾年的國產校園青春電影,雖然收獲了高票房、高關注度,不能抹滅此類型片給國產電影帶來的一絲青春氣息,但必須正視其發展中的問題與隱患。國產校園青春電影在未來的發展中,敘事應更加多元化,與其他類型片進行適當的融合,拓展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青春母題,彰顯出青春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情節設置上,注重圍繞影片主題,挖掘情節的內在聯系,使影片更加緊湊、富有內涵;人物形象塑造上,力圖個性鮮明、生動飽滿、具有時代特征,真實展現一代人的青春風貌,真正彰顯一代人的青春精神。青春,帶著時代印記,伴著美好的年華,讓每一個人永生難忘。期待國產校園青春電影能給電影市場注入鮮活有力的生命力,不辜負人們對青春的記憶和禮贊。
參考文獻:[1]吳倩.影像青年物語——新千年以來兩岸青春電影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3.[2]羅俊,王相輝.成長的隱喻:當下青春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與審美表達[J].當代電影,2010(04):181.
相關刊物推薦:當代電影關注和評介國內外電影藝術最新發展趨勢,追蹤和研討國內外電影(文化藝術)理論研究最新動向和學術成果,為促進國產電影創作繁榮,為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電影理論體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