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1月1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影視傳媒論文發表了電視新聞的敘事優勢研究,論文探討了電視新聞報道的發展現狀,論文從電視新聞報道的形態入手,為新聞報道發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通過對電視新聞的不斷變革,盡量滿足電視媒體觀眾的需求。
摘要:當前,雖然新媒體飛速發展,但是電視新聞依然在人們家庭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前電視新聞的首要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在第一時間引起觀眾的關注,而是通過影像,利用電視媒體的優勢,深入報道已經發生或者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以滿足廣大電視觀眾對電視新聞報道的需求。電視媒體應該不斷更新其敘事的形態,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關鍵詞:影視傳媒論文,電視新聞,新聞報道,敘事形態
當前,電視媒體依然是人們獲取新聞時事與社會生活資訊的主要媒介。當前電視新聞報道的敘事手法早已突破了傳統的文字敘事,變得生活化與故事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本文從電視新聞報道的敘事形態入手,追根溯源,分析當下新聞報道的敘述形態,為電視新聞報道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電視新聞報道的發展現狀
當前,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各類新興媒體崛起,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面臨著諸多的危機,電視新聞存在實效性差、缺乏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等問題。因而電視媒體如果想要繼續向前發展,必須正視當前電視媒體的現狀,不斷創新電視新聞報道的敘事形態,發揮自身優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電視觀眾被新媒體快速分流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當下人們進入了新媒體、互動媒體的時代,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出現,以其強大的互動性的特色吸引了更多的受眾。我們可以輕易發現,一個新聞事件的爆發往往是以新媒體為主的,因為受眾本身也是一種媒體,他們不僅能夠接受新聞,而且能夠成為新聞事件的發現者、傳播者與發酵者。以微博為例,當一個新聞被報道出來,看到新聞的網友之間就最先產生互動(評論與轉發),其傳播出來的新聞是雙向流動的。有別于電視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新媒體的新聞報道是多維的傳播,而新聞不再僅僅依賴于發布該信息的新聞媒體,每一個受眾本身就是一個“媒體”,因而,在新媒體中的新聞不再單獨區分傳者與受者,只有新聞的參與者。因此,電視觀眾已經被新媒體快速的分流了。
(二)電視新聞時效性的弱化
當前新聞事件通常都是由新媒體首先進行報道的,因為其受到時空的限制比較小,哪怕僅有一臺手機就足夠迅速地對新聞事件率先進行發布,而電視媒體通常都是在事件爆發后才組織新聞人員進行報道,因而其報道的速度要比新媒體慢很多,在實效性方面已經失去了優越性。比如,2010年上海靜安區的大火,電視新聞媒體的報道時間遠遠落后于微博等新媒體;2014年3月8日MH370事件,也是率先由新媒體報道的,并持續對該事件進行關注,并形成“#關注MH370#”的話題,方便網友進行搜索,使網友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關于事件發展的動態。在新聞時效性方面被弱化,給電視媒體帶來了新的壓力與挑戰,電視媒體應該迅速找對自己的定位,在敘述新聞事件方面找準自己的優勢,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
(三)缺乏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
與新媒體不同的是,傳統的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的時候仍然是單向的形式,電視觀眾僅僅是受者,而電視媒體是單一的傳者。在今天人們迫切需要表達自己的話語權的時代,單向性的新聞報道已經不能被大眾所接受。雖然電視媒體曾經也摸索過互動媒體的形式,比如新聞熱線等方式,但是相較于目前通過一個客戶端就能更為方便地與媒體進行互動的新媒體,新聞熱線的方式讓觀眾覺得仍舊是有距離感的。因而,電視媒體如果不進行更新變革,那么電視觀眾就很有可能因為電視媒體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而轉向新媒體。
二、電視新聞的敘事優勢
第一,真實性與紀實性。新聞是對最近發生的事或者正在發生的事進行報道,因而,新聞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電視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特征是指所報道的新聞是真實的,沒有虛構的,且新聞的表現形式也是真實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紀實性的電視新聞報道中,記者不出現在鏡頭里,僅以旁白的形式出現。因而我們在觀看紀實性的電視新聞的時候,往往更能夠投入其中,更能夠從電視新聞的聲音與畫面的結合當中對新聞進行感知,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在真實性與紀實性方面的要求比網絡媒體與傳統紙媒的要求更高。第二,可視性與直觀性。電視新聞報道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其通過更為直觀的方式來呈現新聞報道,其敘事情節、細節以及場景通過鏡頭的可視性就能夠將不被人們所注意的地方呈現出來,在紀實的過程中,其敘事更具故事性,更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因而電視新聞報道對于觀眾來說更具有示范性。如央視的《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等欄目,就是通過可視性的新聞紀實來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觀眾在觀看時能夠感同身受,拉近了電視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在獲取新聞的同時加深了對新聞內容的理解。第三,故事化與生動性。電視新聞報道在敘事方式上更能以故事化的方式發掘人物命運與故事細節,通過故事性的方式將新聞展開,將情感融入理性思考當中,使觀眾更能夠生動地體驗新聞事件的過程,對新聞報道形成認同感。在進行敘事的同時,電視新聞報道可以通過對鏡頭的調動、背景音樂的調用,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通過對電視各種表現手段的綜合運用,以生動的形式播出,體現出電視新聞報道的人文特征。第四,完整性與綜合性。新聞是一個完整的事件,是一個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等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電視新聞報道就能夠通過其電視語言特點的綜合,創造出網絡媒體與紙媒所無法體現的報道的深入性。網絡媒體的新聞形式通常是碎片化的、單條的,而紙媒僅是通過文字將新聞體現出來,電視媒體則能夠通過鏡頭語言創造出更為完整的、帶有影像的、帶有音樂的新聞報道。
三、電視新聞敘事形態轉化的可行性策略
新的媒體形式的產生,并不意味著舊的媒體形式的消亡,將新的媒體的優勢與電視新聞報道結合起來,并不斷地進行發展,豐富電視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展現出電視新聞媒體的優越性是電視新聞媒體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超文本鏈接提供情節組織結構的新的可能性
超文本鏈接指的是一種信息管理的途徑,以鏈接及節點組成網絡的方式儲存資料,使用者可以依據個人需要,將有節點間的鏈接在整個資料庫當中進行檢索。它大大改變了使用者接收文件以及信息的方式,以一種非連續性的串成的文本,既可以在同一新聞內連結,也可以拓展到其他新聞當中。網絡媒體的超文本特性打破了傳統線性文本的限制,讓節點與節點之間有循序關系的單一路徑之外,也可以有并列關系、遞進關系等等。因而,電視新聞媒體也可以利用超文本的方式進行擴展,其擴展可以是電視媒體與電視媒體之間的,也可以是電視媒體與其他媒體(如網絡媒體、紙媒)之間的,從而讓觀眾能夠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二)動態結構提供情節發生位置的可能
以往,電視新聞的受者多被稱為“觀眾”與“受眾”,由于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這一稱謂更多地被“用戶(user)”所取代。稱謂的轉變更多地意味著電視觀眾的地位與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媒體逐漸能夠接受觀眾的主體意識。新媒體的發展,使過去新聞報道的作者變成設計者,一方面要提供新聞互動性的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受眾參與的方式。以往被動的接受者(觀眾)也從被動的地位轉變成主動的使用者,除了像以前那樣接受新聞的傳播之外,自己也變成新聞的“締造者”,可以以獨立的身份對新聞進行建構、補充,推動新聞事件的發展,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使新聞走向多元化與多維化。
四、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其語境也影響著電視新聞的敘事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視新聞報道敘事形態的轉變,提高了觀眾對于電視新聞報道的期待。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報道在加強其超鏈接與動態結構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的優勢特點,應不斷更新新聞報道的敘事形態,發揮出電視新聞報道的優越性,彌補時效性弱、互動性差等不足,使電視新聞在順應受眾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艷敏.論電視新聞報道敘事形態的轉化[J].新聞戰線,2015(24):105-106.
2.曾慶香.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模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1):48-59.
3.張屹.基于增強現實媒介的新聞敘事創新策略探索[J].國際新聞界,2015(04):106-114.
4.程維.“再敘事”視閾下的英漢新聞編譯[J].中國翻譯,2013(05):100-104.
5.吳昊.新聞敘事視角與聚焦對傳播效果的影響[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5):107-108.
作者:肖琳
推薦期刊:文化學刊(雙月刊)創刊于2006年9月15日,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遼寧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學術理論期刊,每逢單月1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