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2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1 前言
不同群勢蜂群產子育蟲數量是蜂群生物學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根據不同群勢蜂群的繁殖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生產策略,對蜂群增殖,奪取蜂蜜高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于不同群勢蜂群的產子育蟲數量,前蘇聯學者在西方蜜蜂上做了一系列研究,指出:“雖然蜂群內育蟲數量隨蜂群群勢的增長,其總量是增加的,但其生長速度卻逐漸放緩”“按蜜蜂單位計算,較小的蜂群比較大的蜂群培育蜂子數量較多,生長得較快。 ”“弱群的生長率較高,弱群的緊張生長是弱群的生物學特性,它使這種蜂群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變強”(塔蘭諾夫《蜂群生物學》)。
關于不同群勢中蜂群產子育蟲數量的調查,以前所做的工作主要采取的是縱向觀察的方法,即對同一蜂群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群勢)產育力進行連續觀察,但從橫向調查方面看,即在同一環境條件下,對同一時期不同群勢蜂群的產育情況調查,這方面的工作還不多見。 因此,2020年春、夏季,我們組織多家單位,在貴州、云南兩省6縣(市)9個蜂場進行了相關調查。
2 調查方法
調查前,參與此項工作的各單位事先統一調查方案、方法,分頭實施,然后統一匯總資料。
調查時,在同一蜂場,對同一箱型(郎式箱)2、3、4、5、6、7框蜂量的蜂群,隨機各抽查3群,測定其蜂群內的封蓋子數量。
測量時,用鋼卷尺逐脾量取有子巢脾上子圈的長度和寬度,由于子圈的形狀不太規則,量度時要進行適當取舍,“割補”成長方形量取數據,同時目測封蓋子占子圈面積的百分比,即封蓋子的密實度。
通過公式:封蓋子(個)=長×寬(cm2)× ×封蓋子密實度(%),計算脾上的封蓋子數。 如同一巢脾兩面子圈面積和封蓋子密實度相近,則只量一面,將計算結果乘以2,即為該脾上的封蓋子數。 如兩面不規則,則分別測量后將計算結果相加。 最后將蜂群內各脾封蓋子相加,即為該群封蓋子的數量。
3 結果與討論
(1)從表中各點不同群勢蜂群中封蓋子的平均數據來看,以群為單位計算,隨著蜂群群勢(框數)的增加,從2框到6框,其群內封蓋子數的總量是逐漸增加的,但蜂群發展到7框群勢后,封蓋子較6框群勢有所下降。 但若按蜂群的脾數平均結果看,則正好相反,群勢越弱的蜂群,其脾均封蓋子越多。 說明群勢較小的蜂群,其育蟲的強度優于群勢較大的蜂群,弱群的生長速度較快。 這與前蘇聯學者在西蜂上的研究結論趨勢是一致的。
(2)根據“蜂群具有緊張生長的生物學特性”,前蘇聯學者塔蘭諾夫提出可利用蜂群的這一特性,在大流蜜期到來之前,利用早期蜜源分蜂、繁殖,以增加蜂群數的方式,提高全場的產蜜量。 這種在大流蜜之前分蜂擴場、增群增產的辦法,同樣也適用于中蜂。
例如,通過此次調研結果看,一個6框蜂(7框后封蓋子下降,6框時為拐點),蜂群每11天(中蜂工蜂封蓋期為11天)平均可培育9620個蜂子,但將其拆分為兩個3框群后,其培育的蜂子數為6543個×2=13086個蜂子,可比一個6框群多培育3466個蜂子,能提高36%的育蟲數。 因此,在養蜂生產上,可利用蜂群生長的這個特點,在蜂群的休閑期(即兩個大流蜜期之間的間隙期),將群勢較強、生長趨緩的蜂群,拆分為較小的蜂群來繁殖。
當然,這種增群增產的措施,必須保證蜂群在分蜂、換王后有足夠長的時間(如貴州省貴陽市,從洋槐結束到鹽膚木開始大流蜜,約有65~70天的繁殖期),讓分出群和原群在下一個大流蜜開始時都能繁殖到標準的采蜜群群勢(南方沿海地區為4~5框,其他地區為6~7框),這樣才能達到增群增產的目的。 即使沒有太長的時間來繁殖,也可在分蜂時,通過聯合分蜂的方式組成較大、群勢恢復較快的分出群,或在大流蜜期到來前,采取主、副群搭配的方式,甚至合群等方式組織采蜜群,提高蜂場的生產能力。
養殖論文范例:蜜蜂腸道微生物與其社會性的關系
(3)中蜂與西蜂的群勢和蜂王產卵量不同,西蜂最佳繁殖群勢為8~10框蜂(楊多福《數控養蜂法》),從以脾和以群為單位兩方面綜合產子情況看,我們認為,中蜂的最佳繁殖群勢應為3~5框,熱區蜂種為2~3框。
(4)從此次調查結果看,不同蜂種間,產子育蟲情況有所差異。 貴州中蜂(屬華中型中蜂)、云南武定中蜂(屬云貴高原中蜂)群內子脾最多時可達6張,而云南蒙自、普洱的蜂種屬于滇南型中蜂,其群內子脾數最多為4~5張,蜂群的產育力低于前兩個蜂種。
作者:徐祖蔭1 張學文2 段彥民3 周春濤2 羅衛庭2 楊應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