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0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當前,在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在煤礦開采現場,往往存在大量的土地坍塌現象,對于土地的破壞非常嚴重,而煤矸石的堆積也造成了煤礦區生態環境的許多問題,如何進行煤礦區復墾與生態重建在當下的煤炭礦區綠色開采中占據重要地位。而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是當前復墾地土壤優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將綠肥改良集成技術作為礦區復墾地土壤優化的重要手段進行探究分析,深入分析了當前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復墾現狀和條件,對綠肥改良集成技術的應用和價值進行了綜合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復墾地土壤改良帶來幫助,進一步推動我國礦區復墾工作。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礦區復墾地;綠肥改良集成技術
1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現狀分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煤炭開采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土地破壞問題。遼寧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其在1953年建成投產后,在國家建設中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礦長4公里,礦寬2公里,是我國,甚至是全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由于長時間的開采,形成了長4公里,寬3公里,深度300多米的巨坑,而且在露天的環境中有很多的煤矸石堆堆積,甚至超過了9234萬噸,面積約1.95萬畝。
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往往具有非常嚴重的破壞效果,對于居民的生活和生產往往有非常大的損害。相關的問題在下面給出介紹。
對耕地的影響較大,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當前由于采煤塌陷而遭到破壞的有很多,而后續的季節性存水和常年積水,也導致很多農田被淹沒,甚至由于鹽漬化成為荒灘洼地,莊家也就難以獲得收成。積水的外部邊緣可能會出現平整耕地形成坡地的情況,裂縫問題造成養分和水分難以被留住,土壤肥力也就很難保證,產量也就大幅度降低。煤礦開采中土地的占用十分嚴重,排土場沒有進行科學的管理,隨意堆砌導致地表植物被大量的破壞,盡管在相應的排土過程中也有復墾的要求,但是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除了這些,泥石流以及其他的潛在影響也是當前排土場重要的危害。
地面建筑設施遭到破壞。采空區上方地表出現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可能會導致水塔、高壓線塔、房屋以及煙囪等隱患,開裂、傾斜的情況對于居民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除了這些,其對于地下管線以及水利設施等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農業灌溉受到河水倒流以及溝渠回流的不利影響。此外,地面沉陷還造成了礦區附近潛水位的降低,農業用水也就不能夠被保證。
礦區采礦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在地表塌陷的情況下,農作物的生長就十分困難,生態平衡也就難以實現,最終導致礦區生態面臨困境。
2.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復墾綠肥集成技術應用環境分析
由于在眾多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分析中能夠看到,在大面積的開采中,沒有落實“邊開采,邊復墾”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導致土地資源大量的破壞,在當前形勢下,復墾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唯一出路。
2.1氣候條件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有著非常分明的四季,春天往往是干旱的季節,而在夏天則有比較多的降水,冬天則以寒冷的天氣為主,也很少下雪。盡管這樣,干旱半干旱地區還是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相對來說具備比較好的復墾天氣環境。
2.2地形條件
在大部分礦區的地形分析中,能夠看到大部分礦區都分布在地勢平坦的區域,像山西大同煤礦、遼寧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等,都有著比較平坦的地形,并且交通便利,具有非常好的復墾地形條件保證。由于平坦地區土地往往較為肥沃,因此綠肥集成技術應用也具備較好條件。
2.3技術保障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在當前的礦區復墾生地綠肥加工中,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礦區復墾生地綠肥加工用自動粉碎裝置能夠更快速的進行綠肥生產,對于復墾綠肥材料有非常好的保障作用。
2.4社會條件
在當前形勢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已經成為地區發展要素,而我國也在1988年頒布了《土地復墾法》,鼓勵和支持礦區復墾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趨勢,而綠肥集成技術的應用將大大的推動復墾步伐,相對來說具有生態環保性,是當前發展的重要趨勢。
3.干旱半干旱地區復墾地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應用的價值
3.1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概述
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綠肥種植對于土地改良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是土壤改良的重要途徑。不過針對綠肥的增產,要實施科學的方案。綠肥是土壤養分獲取的重要方式,綠肥的幼嫩莖葉中養分豐富,能夠在土壤中腐解,可以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是將綠肥改良過程中的各項流程進行整合,從而形成的從實施方案到基礎材料全面統一的復墾地土壤改良技術,該技術在實踐中具有積極環保意義,并且改良效果好,成本低,是當前礦區復墾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在未來發展中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2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應用及價值分析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綠肥改良集成技術應用將能夠帶來巨大經濟和環保效益。綠肥在改良復墾土壤、增加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多種營養成本中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綠肥就是以植物綠色部分為肥料的總稱,而豆科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綠肥。
綠肥改良技術是在選擇培育的基礎上,對土壤進行有機質和氮磷鉀成分添加,從而讓土壤恢復原來的狀態。綠肥的有機質含量往往在15%-25%之間,而氮素的含量是0.3%-0.6%,作為綠肥的植物往往具備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具有非常發達的根系,能夠從土壤深處獲得養分,能夠很好的在復墾地生長,而在其腐爛以后,產生的影響則是巨大的,能夠對土粒起到膠結和團聚的效果,從而讓土地的理化特征得到充分的改良。當前的礦區植物原則中一般是蘿卜青、綠豆、油菜、怪麻、紫云英、沙打旺等植物。
施用方法:首先對礦區復墾地進行土壤分析,完成綠肥選擇;其次,在礦區復墾地進行綠肥種植,在綠肥成熟以后,采用機械手段完成壓青處理,這樣就能夠將綠肥翻入土壤,從而成為土壤成分,在綠肥腐爛以后就能夠起到改善復墾地改良的作用。種植方式:在當前的礦區綠肥種植中,采用的方式比較多,也要根據復墾地的具體特征進行,應用比較多的是單種、套種、間種等方式,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礦區復墾地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綠肥改良集成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推廣應用,將能夠推動復墾地的土壤改良工作,對于復墾土地復耕復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業論文投稿刊物:《干旱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土壤學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雙月刊,大16開本,144頁,ISSN1001-4675,CN65-1095/X)。創刊于198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結論
綜上所述,在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面臨嚴重的礦區土地流失問題,礦區復墾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的礦區復墾工作也持續推動,收獲的良好的效果。針對礦區復墾地的土壤改良,本文以綠肥改良集成技術為例,在分析改良技術應用條件以及復墾環境的過程中,探討了礦區復墾地綠肥改良應用的價值,并在調查研究中證明了該技術在礦區復墾地應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模式探究——以大冶礦區土地復墾模式為例[J],徐鵬洲;趙慧;
[2]礦區土地復墾與復墾土地的再利用——以平朔礦區為例[C],白中科;袁春;周偉;
[3]高潛水位礦區塌陷土地復墾效益估算研究[J],翟林;喬磊;李建民
[4]遼東地區土地復墾方案的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研究——以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大西岔鎮北江村硼礦土地復墾方案為例[J],何芳軍
[5]礦區土地適宜性評價及復墾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重點煤炭基地土地復墾工程為例[J],馮源
作者:程旭王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