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10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里的一切令人魂牽夢繞,無論是廣袤無垠的草原,還是清澈湛藍的湖水;這里地域廣袤,資源富集,國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這里是山宗水源路之沖,昆侖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繪就的每一幅畫卷都引人入勝;這里的風土人情是一首獨特的贊歌,余音繞梁……2019年的秋冬季,一場在上海、河南、山東、江蘇舉辦的“影像盛宴”,盡顯青海“大美”魅力,見證了“一江清水向東流”,讓這四省的觀眾體會到一個真實的自然秘境,領略到一片和諧的美麗家園。
這里不止有你想要的詩和遠方。數十塊大型展板宛如一串項鏈,將260余幅中外攝影大咖鏡頭下的青海圍成一圈,靜靜述說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族干部群眾貫徹習近平同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大要求,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的不平凡歷程、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呈現出高原兒女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留下的串串閃光的足跡,讓世人共享“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偉大情懷。
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2019年10月24日至28日,上海交通大學光彪樓。由青海省委宣傳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青海省政府新聞辦承辦,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協辦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回展在這里精彩亮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之一,集大江、大河、大山、大湖于一地,顯雄渾壯觀、悠遠深邃之美于一域,是一種蘊含著自然造化神奇創意的“大美”。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多年來,青海各族人民不負信任和重托,擔負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神圣使命,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不少記錄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照片悄然湮沒在時間長河里。于是,挖掘這些珍貴的照片,讓它們鮮活地跳躍在發展的長廊里,主辦方不遺余力。走進“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展,《江河的搖籃》《大山的靈境》《生靈的樂土》《和諧的家園》《后記》五大板塊,全面生動展現青海“大”的價值和“美”的顏值,為參觀者描摹了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家公園式的青海”,讓大家現場接受了一場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大家愛祖國、愛西部的家國情懷。77歲的賈先生在青海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隨子女定居在上海。
作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曾經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參觀完展覽后,他感慨萬千。2016年,他和老伴回青海看了看,青海翻天覆地的變化令老兩口吃驚不已。他用“山清水秀”“高樓林立”“交通方便”“城市繁華”這樣的詞語形容他現在眼中的青海。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在省會西寧的街頭,他發現青海各族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充滿了自信。這種自信也感染著他。他說,有生之年,他一定要多回去走走看看,然后回來告訴身邊的親朋好友,讓更多的上海人了解青海并愛上青海。
來自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9級學生國洪豪在看完攝影展后這樣說,以前對于青海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青海湖,參觀了攝影展以后覺得,青海的民俗、風景、野生動物,都是值得我們去欣賞、去發現的。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場淅淅瀝瀝的冬雨阻止不了南京人民的熱情。“我從半個月前就已經在微信朋友圈里把這個展覽的消息傳開了,今天親眼看到這么多精彩的圖片,真是飽了眼福。”南京市民朱美云早早等在展館。
作為主辦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談及初衷,就是希望以此次攝影展為契機,讓交大學子感受青海靈動之美,把視野和目光投向西部,投向祖國需要的地方,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為青海的發展和建設,貢獻交大人的力量。向世人詮釋三江之源的詩意和生命在青海的大地上,河流縱橫,湖泊棋布。長江、黃河、瀾滄江、湟水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于青海,因為江河,高原上的青海充滿著靈動,因為江河,高寒之地的青海依然像詩一樣美麗。
在這片廣袤遼闊的土地上,山連著山,山繞著山,綿延不止,無窮無盡。巍巍昆侖,茫茫唐古拉,逶迤祁連,壯麗阿尼瑪卿,傳奇日月山,神圣巴顏喀拉,群山相擁,山深似海。青海是無數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生存的樂園和天堂。種類繁多的高原野生動植物,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為野生動植物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成為人類共有的財富。青海各民族在不同領域中保持著既有鮮明個性又有現實適用性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豐富的節日、歌舞、音樂、繪畫、雕塑、建筑、表演、服飾、文學等藝術形式,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歷史新篇章。
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河南省文化館、山東省文化館和江蘇現代美術館,一幅幅來自三江之源好山好水好風光的攝影作品,為當地觀眾帶去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觀眾看到了攝影家眼中的青海,也通過一次次人與圖的對話,把一幅幅作品定格成了心中的記憶。雄奇的雪峰,奔嘯的長河,躍動的生靈,青海以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莊嚴,向世人詮釋三江之源的雄渾與豪邁,詩意和生命。每到一站,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其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稚氣未脫的少年學生。他們的眼神,有欣喜、有敬意,更有迷戀和向往……“我看了第一遍不過癮,又來來回回看了好幾遍。
”特意趕過來觀看展覽的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新聞晨報攝影部主任王杰告訴記者,青海是攝影家的天堂,是攝影資源的勝地。去青海采風拍照,不僅讓人心胸開闊,具有挑戰性的拍攝環境還能磨煉攝影家的意志。這幾年,他經常去青海采風拍照。通過觀看這次展覽,發現自己所拍的照片只是青海眾多美景中的滄海一粟。他的心中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次采風的計劃。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在每一幅攝影作品旁邊,還放置了二維碼卡片,參觀者可以通過二維碼了解圖片背后的故事,留下意猶未盡的回味,更留下對大美青海未來發展的希望與期盼。全景式、全方位的青海生態文明畫卷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
在大江大河的總徑流量中,長江的1.8%、黃河的49%、瀾滄江的17%、黑河的45.1%的水流,都從青海流出。但是,青海深居內陸,環境艱苦、底子薄弱,雖地大物博,有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90%屬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區域,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保護好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維護好生態環境,是青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科學發展的最佳路徑。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青海就先后成立了隆寶、孟達、可可西里、青海湖、三江源、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區等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5年12月,中央批準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與祁連山國家公園一起,成為青海擔負的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2個試點任務。2017年7月,青海可可西里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數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2019年,青海開始了具有開先河意義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青海的生態環境在持續好轉——現在的三江源區濕地面積由3.9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積2018年達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擴大319.38平方公里;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今年8月19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舉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來了寄托著以中國氣魄、中國文化、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自信來建設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讓人類共享生態文明發展成果,充滿無限美好愿景的賀信,全省上下深受鼓舞。
各族干部群眾再一次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堅定了為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貢獻的信念。此次攝影展可以說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輝煌發展的最好注解。談及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宋江濤說,此次展覽廣泛征集體現我省生態環境、人文風情、發展成就等方面的攝影作品,全景式、全方位展現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為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貢獻的生態畫卷。歷史上,青海和上海、河南、濟南、江蘇的深情厚誼像長江黃河一樣源遠流長。
新中國成立后,更是有千千萬萬名熱血青年先后扎根青海高原,“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來到青海高原,把青海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與青海各族人民一道建設新青海。此次展覽也讓大家現場接受了一場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愛祖國、愛西部的家國情懷,進一步加深了青海與這四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上海援青干部金季平說,通過在青海掛職的短暫三個月,他深切體會到青海人民為了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犧牲。“雖然已經親眼目睹過大美青海的美景,但通過攝影展,我認為生活在長江下游的人民,更應該懂得珍惜和感恩。
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一定會是我人生經歷中最難得的經歷。我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三年時間,毫無保留地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貢獻我這個新青海人的綿薄之力。”“我在青海工作已經快半年了,那里有很多值得推廣的東西。這次展覽是讓我們江蘇人了解青海的風土民情、建設成就、自然風光的絕佳機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的江蘇援青干部王昕告訴記者。一次攝影圖片巡回展,以“滴水光輝”折射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之路。從參觀者的回應聲中我們深切感受到,只要我們矢志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創新,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海必將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生態方向論文范文: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研究
摘要:立足新時代的要求,以生態文明為重要依托,探究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以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并推動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深度分析了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邏輯關系,全面探究了生態文明視角下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障礙,以此為據,提出了新時代下基于生態文明視角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