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8月3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各級氣象部門都非常重視氣象科普工作在各中小學中的開展。要讓科普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出各種傳媒的優勢。如何通過傳媒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進行探討。
關鍵詞:校園氣象科普;傳媒;科普工作
在廣大中小學在校學生中開展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始終是各級氣象部門的重點工作,也受到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學校、學生與家長的喜愛。中央級氣象影視部門,作為氣象影視系統的龍頭單位,日常承擔著為各類中央級媒體提供公共天氣預報服務的工作,擁有作為權威的氣象科普軟硬件資源,能夠在校園氣象科普工作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
1目的和意義
1.1促進全國性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開展
借助氣象影視部門豐富的氣象科普視頻素材資源、優秀的氣象科普視頻節目制播能力、包括知名氣象主持人、高清視頻制播設備在內的強大的軟、硬件條件,通過創新性的模式設計,滿足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對氣象科普工作的需求,促進全國性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開展。
1.2促進全國社會化氣象觀測網絡建設
通過創新性的開展全國性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將大力促進氣象站進校園工作的開展,在較短時間內在全國中小學校園內建設一批滿足社會化氣象觀測網絡要求的氣象觀測站點,促進社會化氣象觀測網絡建設。
1.3挖掘氣象影視資源潛力,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氣象影視部門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全國性氣象科普工作,將可以充分發掘氣象影視部門在節目制播、科普內容、科普培訓等方面的資源潛力。同時,氣象影視部門還可以以此為契機,聯合、帶動全國省、地各級氣象局的氣象影視制播單位共同開展項目運營,促進全國各級氣象影視播出單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2整體思路
2.1線上與線下結合
氣象影視部門作為專業媒體制作部門,具有豐富的氣象信息、氣象科普媒體策劃制作能力。在優質的線上影視傳媒平臺,通過優質的媒體內容,將有效提升校園氣象科普的影響范圍,吸引學校、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的持續關注。線上優質氣象科普節目與線下科普教育實踐活動的結合,將有效提升校園科普效果。
2.2科學與藝術結合
氣象主持人即需要有深厚的氣象知識積累,又必須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與播音功底。氣象影視部門通過把播音主持與校園氣象科普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氣象主持人的專業訓練和展示的平臺,可以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有效提高學校、學生和家長對氣象科普的興趣,提升科普效果。
2.3活動與課程結合
以線上優質欄目為展示平臺,通過系列線上線下選拔、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校、學生與家長參與氣象科普的熱情,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校知名度與影響力;同時,借助教育改革的東風,與相關教育教研機構合作進行專業課程開發與推廣,切實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和氣象科普效果。
2.4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立足氣象影視部門自身資源優勢,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創造性的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寓教于樂,將可以極大調動廣大學校開展校園氣象科普的積極性。完善社會化氣象觀測網絡,從而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通過企業贊助、師資培訓、活動比賽等多種形式,亦可以充分發揮氣中央級氣象影視部門和全國各級氣象影視制播單位的資源價值,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3具體構想
3.1精品欄目
策劃制作《校園氣象站》欄目:策劃制作一檔專為中小學生量身定制的氣象欄目《校園氣象站》(暫定名)。節目由天氣預報板塊和氣象科普板塊兩個板塊組成,每天10分鐘,由專業主持人和學生主持人共同主持。在“天氣預報”板塊中,可以播出由校園氣象站提供的“校園天氣預報”以增強學校、學生對節目的關注度,增加對氣象科普的興趣,提升氣象科普先進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氣象科普”板塊,在虛擬演播室,氣象專家和少年主持人以對話形式就本期預報中提到的一個相關氣象知識進行講解,同時配合相關音視頻資料進行全面展示。以最先進的媒體技術吸引中小學生對氣象科普知識的關注,通過小主持人展示優秀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校園氣象站》欄目同步在中國氣象頻道播出并在中國氣象網等新媒體平臺播出,同時積極開展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全國性電視媒體的合作,擴大節目影響力。
3.2優質內容
(1)挖掘既有的6萬多部(集)氣象科普影視作品潛力,擇優選擇精品內容,與各類優秀網絡新媒體平臺(包括但限于愛奇藝、騰訊視頻、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開展深度內容合作。
(2)結合VR設備、科普機器人等全新平臺,研發制作氣象科普VR短片等優質內容,通過各類線下活動直接面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宣傳。新奇的科普設備和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將能極大吸引孩子們的興趣,提升科普宣傳效果。
3.3系列活動以欄目為依托,與中國教育電視臺等權威媒體聯合開展“中小學氣象科普大使選拔”、“風云小記者”、“中小學氣象科普明星校展播”、“知名氣象主持人進校園”等系列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切實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結合主要活動,利用“323世界氣象日”和寒暑假開展各類參觀、營訓、集訓活動。
3.4系統課程配合系列科普活動,為中小學校提供集校園氣象觀測設備與傳輸設備、配套校本課程教材、多媒體氣象科普資料等軟、硬件與一體的整體配套課程,建設校園氣象站,切實提升學校的氣象科普工作質量。同時,依托氣象影視部門知名氣象主持人團隊、影視策劃制作團隊,開展面向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與氣象科普相結合的青少年播音主持培訓課程。
3.5全國聯動上述節目、活動、培訓可充分借助既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氣象影視直播單位的人力、物力資源,迅速在全國鋪開。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校園氣象科普,以上就是我對氣象影視部門開展校園科普工作的一些初步設想。
參考文獻
[1]許艾米,陳超,孫志清.網絡直播在校園氣象科普中的應用[J].廣東氣象,2019,41(01):48-50.
[2]衛文芳,柯凡.互動式氣象科普工作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38(21):148-149.
氣象論文投稿刊物:《廣東氣象》Guangdong Meteorology(雙月刊)1973年創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