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1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稻魚工程是現代水產養殖中重點提倡的,文章就是對此展開研究,稻田養魚也是為了不影響稻谷產量前提下,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而對比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文章中將紅塔區稻田養魚與旅游業相互融合,并且做好日常管理及病蟲害防治,這樣也可以提升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稻田養魚,旅游業,融合發展
2016年,紅塔區農業局與區旅游發展計劃局合作,將稻田養魚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共同推出了靈秀哨河村稻田養魚與生態農耕文化觀光體驗項目,成為紅塔區鄉村旅游項目的一大亮點,吸引了省內外大批游客前來品谷花魚、食生態米,極大地促進當地及周邊經濟的發展,為稻田養魚找到了一條更加高效的道路。
1稻魚工程實施
1.1土地流轉與整理
為方便項目統一經營管理,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及其它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經項目具體運作方玉溪中天會展有限公司和靈秀哨河村居民小組共同協商,雙方達成了33畝的3年項目用地協議。土地流轉后,承包方根據田塊落差進行了平整,對溝渠、道路、電力配套設施進行了修復處理,為稻田養魚打下良好基礎。
1.2魚凼布局與建設
1.2.1項目地點自然條件:
項目實施地點離玉溪市中心城區3.5公里,周邊環境優美,無任何污染,養殖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田塊保水性能好,養魚區集中連片,光照條件好,對水稻及田魚的生長有利。
1.2.2魚凼布局與建設
(1)魚凼布局項目田塊被一條機耕路從中間分開,為了視覺上的美觀及管理的方便,魚凼沿道路兩邊布局,為方便投飼和觀察,魚凼布置在離道路5米的田塊中間位置,道路北面為圓形,南面為方形,左右對稱,整齊排列。
(2)魚凼、魚溝建設魚凼每兩畝田布置一個,開挖總數為17個,道路北面挖圓形魚凼8個,南面挖方形魚凼9個,每個魚凼面積30m2,深1.5m,魚凼口面比田塊高出20cm,防止淤泥流入魚凼。魚凼四面正中間留一個與田塊相平的40cm寬的口,方便魚進出,主溝沿田塊縱軸線中央與魚凼相連,寬80cm,深50cm,在主溝的中間兩邊開挖一條寬50cm,深40cm的輔溝與主溝垂直相連,以便更好地利用水體空間,擴大魚的活動范圍。魚凼墻體用免燒磚支砌,內表面用砂漿粉平。魚凼、魚溝的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0%。
(3)田埂加固
田埂加高至0.4m,加寬至0.3m,夯實土壤,防止漏水。進水口和出水口用1.5cm網眼的鐵篩網設置弧形攔魚柵防逃,進水口直通魚溝,以便需水時盡快補充。
2秧苗栽插與魚種投放
2.1秧苗移栽與施肥
2016年5月10日,33畝秧苗移栽工作全部結束,為了不影響魚苗的正常生長,我們使用了水稻控釋肥,用量為35kg/畝,泡水打田時均勻撒在田中,以后就不需要再施肥。為了讓魚苗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又不影響稻谷產量,水稻栽插密度為2萬株/畝。
2.2魚種投放
秧苗移栽15天后全部返青,稻田中的水也逐步澄清,經水質檢測,PH、氨氮、亞硝酸鹽、溶氧等指標均已合格,便開始投放魚苗。投放魚苗的品種為華南鯉,來自于紅塔區飛井海水庫苗種場,規格為50尾/kg,投放數量為20kg公斤/畝,總投放量為660kg。魚苗投放前紅塔區水產站進行了認真的檢驗檢疫,并用3%食鹽水進行10分鐘浸泡消毒,因項目實施田塊從來沒有養過魚,魚類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沒有進行整個田塊的消毒處理。
3日常管理
3.1水稻管理
3.1.1施肥
因秧苗栽插時已施足了控底肥,養魚過程中魚類的糞便又產生了一定的肥效作用,因此在整個水稻生長過程中只針對少部分秧苗長勢不好的田塊施用了少量的尿素,施用量為5—8kg/畝。施肥時將田塊中的水排減一部分,把魚集中在魚凼、魚溝中,待化肥毒性消失,水質檢測合格后再加水至正常水位。
3.1.2病蟲害防治
稻田養魚能夠減少水稻病蟲害的發生,但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部分田塊發生稻瘟病及稻飛虱,噴施枯草芽孢桿菌(10g/畝)及吡蚜酮(15g/畝)后病情得到控制,為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我們還在田中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四臺。枯草芽孢桿菌屬生物制劑對魚沒有危害,施用吡蚜酮時田中水位控制與施肥時一樣。
3.2魚種管理
3.2.1飼料投喂
稻田中的天然餌料數量有限,在不投喂人工餌料的情況下,每畝稻田僅有5—10kg的魚產量,因此投喂餌料是提高產量的唯一途徑。在養殖過程中,我們采用的是前半程投喂配合飼料(5-6月),后半程(7-8月)投喂米糠、麩皮等雜糧,這樣既保證了產量又保證了魚的品質。飼料的日投喂量為魚重量的3-4%,投喂時根據天氣變化和魚的吃食情況等酌情增減,投飼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16點各一次,集中在魚凼投喂。
3.2.2日常管理
主要注意平時的保水和雨天排澇工作,巡田認真仔細,注意魚類的活動及吃食情況,及時掌握魚類的生長及病害發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下雨天增加巡田次數,檢查進排水口攔魚設施及田埂倒塌情況,防止溢水逃魚。
3.2.3病害防治
項目實施田塊以前栽種的都是旱地作物,沒有開展過稻田養魚,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任何疾病,但因項目實施地點生態環境好,白鷺較多,雖然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給稻田養魚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主要采取響聲驅趕的辦法,在白鷺活動比較旺盛的時間段用爆竹及人驅趕,雖然效果不錯但還是損失了一部分魚。
4旅游活動的開展
在稻田養魚開展的同時,旅游宣傳策劃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微信等平臺的宣傳,稻魚農耕文化體驗活動聚集較高的人氣。從七月下旬開始,中天會展公司便開始運作稻田養魚旅游觀光體驗活動,利用網絡、微信報名,組織開展了稻田養魚現場觀光、稻田養魚科普知識現場講解體驗、自由摸魚、摸魚比賽、自助烤魚、稻田尋寶、田間拔河比賽、田間捉鴨子比賽、吃新米飯品稻花魚、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體驗等一系列活動,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共接待省內外旅游團隊115個,游客5800人。
5項目效益分析
項目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至10月底活動結束,項目共產魚3.13噸,產稻米16.17噸,實現魚、旅收入51.04萬元(每個游客收費88元),稻米銷售收入16.17萬元(每千克10元),項目總產值達67.21萬元,平均畝產值2.03萬元。
扣出成本:32.12萬元(其中:土地承包費9.24萬元,魚凼建設費4.59萬元,犁田打田平整費0.99萬元,秧苗及栽插費0.82萬元,農藥化肥0.5萬元,管理費0.75萬元,魚苗費1.32萬元,飼料費2.31萬元,旅游成本費用11.6萬元)項目純收入達35.09萬元,平均畝純收入1.06萬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2.1。傳統稻田養魚支出:總支出32.12萬元-旅游成本11.6萬元=20.52萬元。傳統稻田養魚收入:魚總產量3.13噸,按4萬元/噸計算收入12.52萬元,稻米收入16.17萬元,總產值28.69萬元,平均畝產值0.87萬元,凈收入為0.25萬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1.4。
6小結
長期以來,農業人只知道埋頭發展生產,不知道抬頭開拓市場,農業生產效益提高進展緩慢,種養結合模式雖然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但提高幅度不大。紅塔區靈秀稻田養魚農耕文化體驗旅游項目,找準了市場切入點,迎合了人們的消費需求,成為紅塔區鄉村旅游項目的一大亮點,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傳統稻田養魚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拓展了傳統漁業的發展空間,推動漁業發展轉型升級,靈秀的成功經驗證明,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破解農業發展困局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漁業養殖論文投稿期刊:《水產養殖》雜志是由江蘇省水產學會主辦的中國水產類核心期刊。獲獎情況:1993年華東地區首屆優秀期刊評比二等獎;1998年全國優秀期刊一等獎;2003年全國優秀水產科技期刊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