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7月2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洪澇災害在各個地方都時有發生,并且影響有的十分惡劣,給人民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失。國內外防洪減災的形式發展要從“洪水控制”到“洪水風險管理”。下面這篇文章主要從洪澇災害的評估體系、內容、以及損害進行闡述。
關鍵詞:洪澇災害,洪水控制,洪水風險管理,洪災風險評估方法
1引言
除了干旱與饑荒的原因,死亡人口是最多以外,在發生的頻率、受災的人數、直接損失等方面,洪水災害就是第一位的了,可見,洪水災害對人類的影響是多么巨大的。將從洪澇災害的評估體系、內容、以及損害程度進行闡述。
2洪災分析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1洪災分析的國外研究現狀
從生命財產損失和發生頻率來看,洪災也是美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1]。美國提出實施“堤防萬能”的“遏制洪水”的政策,但是,在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發生了特大洪水,堤壩并沒有抵擋住洪水的威力,從而粉碎了“堤防萬能”的美夢,然后在1928年,防洪法被人們提出,且通過了國會。在1993年,美國又發生了一場災難巨大的洪水,促使美國政府出臺了國家洪泛平原管理統一規劃,強調要“制定更全面、更協調的措施保護并管理人與自然系統,以確保長期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2洪災分析的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洪水災害在夏季也十分的頻繁,且非常嚴重,這就給我國的洪災研究者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從多種角度對于防洪問題作深刻的研究。因此,再21世紀,我們國家應該調整洪水的管理體系,不僅僅是確保人們的生命安全,在平時就要加強洪水的風險管理,借助于地方的歷史洪水情況,為以后的洪水做出風險評估。
3洪澇災害風險評估
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有十分顯著的效果,也投入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日趨完備。隨著人們在災害系統的研究越來越轉向更高的領域,災害系統中并不全部都是有害的,同時也有對人們預防洪水有利的一面,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后,也注意去觀察研究這些方面,正是因為這些承受災害的地方,在災害發生的時候,讓災害可以不那么急促的發生,并且災害過了以后,他有自己的恢復功能,從而使得人們在應對災害的時候,能夠減輕其壓力。
3.1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內容
由于洪水災害系統由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體相互作用而形成[2],然而在洪澇災害的環境當中,有導致災害的東西會孕育發展,且這些致災因子與災害的承受體一起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危險,從而會加重承災體的風險量,我們可以得出,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的同時,要考慮到這些因子的軟弱性。
3.2致災因子、致災環境的危險性
洪水會直接造成洪澇災害,并且洪水又分為許多類型,降雨型、融水型、工程型是從其形成的原因分類而來的。
這幾種類型可能只有一個發生造成了洪澇災害,也有可能多種一同發生而造成了洪澇災害。王家祁等[3]指出我國大部分洪水都是由暴雨所形成,尤其在東部季風區發生的特別頻繁,在夏季尤為明顯,并不是一直穩定在什么時間段或什么程度里發生的。
4結論
洪澇災害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研究者和社會的重視,大家一同致力于洪澇災害的風險評估,使得洪澇災害風險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且是各個領域都有其突出的一面,同時,凡是有利有害,雖然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洪澇災害評估體系,這就意味著學者們進行學術探討的時候會有各種爭執,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規范紅來災害評估體系。
這就要求學術者們要對這些洪澇災害內容體系作出統一規劃,達成一致概念,在進行學術交流時能夠簡單快捷。有了其他各種災害所做出的系統論,我們可以借鑒這些理論,來構建洪澇災害風險評估的理論框架,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要對承受災害的環境、導致災害的原因的危險系數、以及承受災害的物體的軟弱性一起納為考慮重點,并不只是單一或獨立地考慮其中一個方面,需要將其一起統籌考慮。從現實狀況來看,學術界對于承載環境和導致災害原因的研究比較前沿,但是對承受災害物體的軟弱性的研究卻比較少,我們以后需要對其著重考慮研究。
由于信息極其繁雜,因此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就十分嚴峻,這就要求要有領先的評估方法和研究技術來支撐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比較方便的一點,就是GIS的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各種地形和水文等情況結合在一起,以便我們分析。
在現實研究中,我們并不需要單一的考慮到目前或現有的洪澇災害情況來進行研究,我們可以通過之前的這個區域的洪澇災害情況來進行分析整理,得出風險評估的方向,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理論和現實依據,為我們的工作減少了難度,可以較為順利地進行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同時我們又為下一次的風險評估做了鋪墊。
參考文獻:
[1]姜付仁,向立云,劉樹坤.美國防洪政策演變[J].自然災害學報,2000,9(03):38-45.
[2]程曉陶.中國防洪形勢的演變與治水方略的調整[J].水利發展研究,2002,2(12):2-6.
[3]王家祁,駱承政.中國暴雨和洪水特性的研究[J].水文,2006,26(03):33-36.
推薦期刊:《自然災害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2年,由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主辦。本刊為災害學學術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