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0月26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是現如今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加強實訓基地建設,能夠快速培養出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讓學生學以致用,提供學習和工作能力。本文以湖南機電工作技術學院為研究對象,結合學院機電一體化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實踐經驗,重點從體制機制、硬件環境、師資隊伍、實踐教育體制、實踐教育資源、社會服務能力等六個方面論述了基地建設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教育質量
1.建設背景
1.1 湖南機械配備制工作展開迅猛,工程機械穩居全國第一
機械裝備制工作是湖南的三大支柱工業之一,現已初步形成了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工電器和轎車四大優勢工業集群。在“十一五”期間,每年生產總值堅持30%以上的展開速度。數據顯現,2007年,機械配備制工作產量在全省工業領域中首先“過千億”,2011年機械配備工業總產量6107.45億元,2012年有望打破8000億元,正一步步迫臨“萬億工業”目標。工程機械2011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53.56億元,占全國工程機械營收的三分之一,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1.2 機械裝備制工作開展和技能晉級對機電一體化技能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現代工業生產技術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開展,機械裝備產品呈現出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人性化的特征,裝備制作業的深化改造急需機電一體化技能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據《2011—2012年湖南省戰略性新興工業企業人才需要目錄》計算,近2年,我省7大戰略性新興工業企業的人才需要總量超越17000名,其間高技術人才5000余名,需要量中排在前3位的就是配備制工作中的機械制作加工工、機電產品裝置工、市場營銷及售后服務人員。
1.3 建造機電一體化技能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提高專業建造水緩慢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
現在省內共有29所高職院校開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專業建設水平良莠不齊,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先進配備制工作展開新要求。基地服務于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機械制作及自動化、數控技術等專業群,深度融入先進配備制作工業鏈,重點服務于工程機械制作、轎車及零部件制作的產品裝置、修理及售后服務崗位,為湖南配備制工作培養大批的高端技術型人才。
2.建設思路與目標
對接湖南先進配備制工作,以創新基地建設體制機制為打破口,以加強硬件環境建設和變革實踐教育體制為重點,以提高基地教育與社會服務能力為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創新“專基融合、產教和諧、共建互贏”的基地市場化運作機制,完善“工位滿足、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基地硬件環境,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理念先進、技術精深”的專業教育團隊,構建“能力主線、產品引領、精密培養”的模塊化實踐教育體制,開發數字化教育資源庫。把基地建成為機制靈活、設備先進、資源豐富、名師聚集、管理高效的集教育、生產、培訓、認證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
3.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成效
通過多年建設,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師資提高、校企合作和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該專業2010年立項為“全國機械行業特征專業”,2011年立項為“中央財政支撐提高專業社會服務能力重點建設專業”。2012年立項為“全國機械行業創新專業”、“湖南省工作院校特征專業”、“湖南省工作院校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
3.1 初步形成了“企業化管理,雙主體育人”的基地運作模式
學院依托湖南機械配備制工作工作教育集團,在實訓工業園區“筑巢引鳳”,引入湖南凱城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湖南中青自動洗車設備有限公司、大友機械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校企合作共建機電一體化技術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
基地內企業對外展開生產運營和服務,對內展開實訓教育,施行校企“雙主體”育人。企業拿出30%的生產能力用于實踐教育,專業60%的教育事例來源于生產運營項目。企業推廣現場“6S”管理,營建企業化的工作氣氛,按市場化要求進行目標管理、生產成本和實訓成本計算,加強設備管理、工具管理、資料管理以及教育管理。保證了實訓教育優質高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偏重。
3.2 建設了“工位足夠、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實訓硬件環境
學院先后投入近2000萬元經費用于基地硬件建設,建有電工電子、機械制作、自動化技術等3大實訓中心,建有電工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PLC操控技術、液壓與氣動操控技術、自動線裝置與調試、數控體制保護修理等38個實習實訓場所。引入湖南凱城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湖南中青自動洗車設備有限公司、大友機械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建設了機電產品加工、機電設備修理等3個“校中廠”。基地總建筑面積達10000平方米,總工位1600個,根本滿足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
3.3 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異、經驗豐富”的實訓教師隊伍
基地從企業延聘技術骨干、能工巧匠為基地兼職實訓輔導教師。現有專職與兼職教師共24人,3名省級專業帶頭人,“雙師型”份額100%。
基地教師實踐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教科研效果豐盛。團隊教師近5年共掌管省級以上課題24項,獲省級教育效果獎2項,技術服務和效果轉化15項,要求實用新型專利6項。基地教師近三年輔導學生參與全國、湖南省工作院校技術大賽均取了優異效果。其間在2012年全國工作院校技術大賽,我院選手陳豪、曾相權、嚴凱獲“樓宇自動化體制裝置與調試”賽項一等獎,李尚源、高賢昭獲“自動化生產線裝置與調試”賽項二等獎,陳紅兵、賀向陽獲“智能電梯裝調與保護”賽項三等 獎。
3.4 構建了“項目載體、能力遞進”的模塊化實訓教育體制
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工作崗位能力要求為根據,以培養工作能力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構建了專業根本技術、專業中心技術和專業綜合技術三模塊有機結合、能力逐級遞進的實訓教育體制。專業根本技術部分包括一般機床操控線路裝調與檢修、機械零件加工與測繪兩個模塊四個項目;專業中心技術部分包括機電設備可編程操控體制規模與裝調、液(氣)壓體制裝調兩個模塊,含四個項目;專業綜合技術包括自動化生產線裝置與調試、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修理及工程機械保護修理等三個方向模塊。
以機電技術使用為導向,施行項目載體的教育組織模式,廣泛展開項目教育、事例教育、現場教育,教育效果好。畢業生取得中級工作資格證書份額達100%,獲高檔工作資格證書份額近50%。
3.5 依托“雙渠道”,開發了豐富的立體化、數字化實踐教育資源
依托職教新干線和校園網,完成了《PLC及其使用》、《一般機床線路檢修》、《自動化生產線裝置與調試》、《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修理》等專業中心課程教育標準、教材、課件、查核題庫等教育資源開發,建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立體化教育資源。
基地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了工學結合的實習實訓教材《電工技術》、《PLC工作技術教程》、《自動化生產線拆裝與調試》等6本,校本教材《機床電氣操控技術》、《液壓與氣動實訓輔導書》等5本。
3.6 立足區域,社會服務初見成效
(1)人才培養:本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高,深受企業歡迎,工作率為100%。每年有近40%畢業生進入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廣汽菲亞特、山河智能等配備制作重點企業工作。
(2)社會培訓:基地積極展開工作技術培訓、企業職工轉崗培訓等培訓項目。每年舉辦了3-4期工作技術培訓,年培訓人數在1000人次以上;先后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我國鐵建、廣汽菲亞特、中大創遠、力元新材等企業舉辦了中高檔修理電工、鉗工培訓,超越1000人次。
(3)承當省級師資培訓與技術大賽:2010-2012接連三年承當了湖南省中職機電技術使用類專業教師培訓,培訓學員100余人。2010-2012接連三年承當湖南省工作院校技術比賽樓宇自動化體制裝置與調試、電氣裝置與修理、自動化生產線裝置與調試等賽項的比賽工作。
(4)生產運營與技術服務:基地依托引入企業對外展開運營和服務,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地教師近三年掌管省級以上課題24項,獲省級教育效果獎2項,技術服務和效果轉化15項,要求實用新型專利6項。
相關論文范例:高職院校教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