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5月06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這篇科技論文投稿發表了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道德的不對稱性,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同時 也帶來了很多消極影響,在這個科技時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科學包圍,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道德之間的矛盾也給人類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挑戰。
【關鍵詞】科技論文投稿,科學技術,倫理道德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明確指出了科學技術是人類的第一生產力?茖W技術推動著人類歷史始終向前在發展,科學技術使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績。但是伴隨著科學技術對人類的應用普及,科學技術的雙刃劍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工作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近年來,媒體經常會報道出一些我們以前從未經歷或者聽說過的事件,這些事件一次次的沖擊著我們的心靈世界。近年來常常報出國家嚴厲打擊地溝油,可是我們的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無法讓人放心,就在地溝油的陰影仍然圍繞著我們身邊的時候,一個又一個新鮮的詞組沖擊著我們的味蕾,福爾馬林魷魚、避孕藥龍蝦、人造雞蛋、屎尿臭豆腐、勾兌果汁、僵尸肉等等,當我羅列出如此多的名詞后,我想知道還有多少人還能堅持在餐桌前大快朵頤!這些事件已經不再是個案,而是實實在在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比較常見的事件了。利益驅使著相當一部分人類無視社會道德的譴責,無視人類自身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無視人類社會可持續的未來發展。長此以往的繼續發展下去,我們人類的命運將會是:不是選擇死亡,就是選擇被我們自己毒死。
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既對于人類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一方面,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人類從繁重的勞動、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我們可以更多的享受科技給人類帶來的舒適、輕松、愉悅的現代生活;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受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越來越多負面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霧靄天氣出現、能源危機、網絡犯罪、人類核戰爭的威脅,每一項科學技術都不可避免的給人類帶來了倫理道德的方面的思考。愛因斯坦曾說過,“單靠知識和技巧并不能使人類走向幸福高尚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誠如愛因斯坦分析的,科學技術全面的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生活,科學技術也必須賦予越來越多地社會道德倫理方面的意義?茖W、技術和倫理對于人類來說是同等重要的,我們應給科學技術以道德倫理價值的靈魂。同樣地,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也具有重大的影響。
是什么促進了人類一方面在不斷創新科學技術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在毫無顧忌的使用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哪?我們經常會提到社會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理想的狀態是兩種財富都要抓,而且兩種都要硬。但是事實是如何的?在當下,社會的物質財富的確在飛速的增長,但是同時人類的精神財富的增長就相對緩慢,甚至可以說是負增長。當今社會人類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的空前巨大的考驗。人類在盡情享受著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實用的同時,一部分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的人類利用著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給自己謀私利,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這部分人貶低精神財富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否定道德與信仰對于人類的意義,曲解道德與信仰的本質意義,他們披著良善的外衣,做著營私的事情。
我們需要正確的解讀信仰和道德的含義,避免狹隘的、片面的看待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的關系問題。合理利用公眾傳播途徑,豐富普通大眾的精神財富。使普通大眾具備基本的倫理道德底線,使得人類社會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前行。
“信仰”,這一詞的最初來源是宗教(包括了基督教、道教、佛教等,也可以包括一些邪教組織),用來表示宗教信徒們對所信奉事務的崇敬與愛戴。隨著學者對宗教的深入研究,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繼續探詢,人類賦予了“信仰”以重新的定義,《哲學大辭典(修訂本)》的定義是:“信仰是對某種理論、思想、學說的心悅誠服,并從內心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從解釋上我們可以看出信仰不再單單是宗教的專署名詞,而是指人類對于世界的心悅誠服,是一種主觀的態度,是對于人類世界的信服、尊重和責任,并且以此為自己的行動方向、目標和準則。這里筆者并不是在勸導人們弘揚宗教,宣揚人類的封建迷信。而是我們應該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宗教教導人類“向善”的主張。
道德,在康德看來在世界上最震撼他的兩樣事務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們內心的自律。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道德的本質是要求人們限制或克制自我,尊重和維護他人利益。道德不是以符合個人或他人的幸福為準則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在人類勞動過程中處理相互關系而產生的,并且是不能與勞動相脫離,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在我國的古代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孔子的以“仁”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為仁之本。董仲舒的“道之大源出于天”的說法等等;觀古今中外,對于道德一說都存在著本源的分歧,但是都不可否認道德對于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是哪一個時期,哪一個地域都不可否認“道德”是人類社會能夠產生和持續發展的根源。
人類社會既需要科學技術又不能摒棄倫理道德。但是目前社會的現狀普遍呈現出信仰缺失、道德衰敗的痕跡。損人利己、巧取豪奪、誠信缺失、笑貧不笑娼、貪污腐敗、造假侵權等等,這些僅在二十年前還會令人感覺羞恥的道德倫理行為,如今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常態。也許有很多人會否認這一觀點,但這確實是在筆者周圍曾經發生,并且有還在繼續發展的態事。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一文中。談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敗壞。在我國清政府時期也以機器和技術會導致人的道德敗壞為由拒絕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這兩個觀點有失偏頗,帶有悲觀主義的色彩,但是確表現出來了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不對稱性的社會現實問題。只有認清了問題所在,才有利于推動人類的未來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這一辯證關系,既是一個需要人類研究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是需要人類實踐操作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樣也會促進道德的發展?茖W技術一方面拓展了倫理道德的生存空間,擴大了道德的范圍。另一方面科學技術也促使倫理道德之間關系的日益復雜,人類面臨著多種道德的選擇。科學技術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工具和手段,它的發展必須受到倫理道德審視和啟迪。人類要針對科學技術制定嚴格的倫理道德規范。
人類既需要掌握高級的科學技術,又需要擁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說過:“歡迎保留人性的科技,拒絕侵犯人性的科技,承認科技是人類文化進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認創造新科技的欲望是人類的基本天性;但是也認為藝術、故事、戲劇、宗教、自然與時間等都是科技進步中的對等伙伴,因為這些東西滋養靈魂,滿足渴望。”高科學技術與高倫理道德必須具備統一的特性。
觀古今中外,人類共同追求的終極目標無非就是“真”、“善”、“美”三者和諧統一的世界。那么何謂“真”、“善”、“美”?我認為科學技術既是“真”, 科學技術是一個證偽求真的發展過程,是人類追求“真”的過程,是人類追求真理這一終極目標的過程。倫理道德既是“善”,倫理道德是人類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友善、和平共處的道德律,“善”是人類對自身內在世界的反省。“美”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也是人類追求的普遍目標。我們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事務、一切“美”的東西,只有“真”與“善”的統一,才能達到“美”的終極目標:是以科學的”真”,促進道德的”善”,以實現“真”、“善”的統一,最終達到“美”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金炳華等編 哲學大辭典(修訂本)[Z]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P1691
[2]約翰·奈斯比特 高科技·高思維[M] 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0 P3
作者簡介:史慶微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 2014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推薦閱讀:《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1978年創刊,是學術和技術類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黔h境保護領域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