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12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這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探討了以東北地區為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機構影響著其經濟發展,上海是一個產業結構均衡的城市,這離不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那么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與經驗,對優化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具有哪些借鑒意義呢?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東北地區,經驗借鑒
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產業結構調整常態化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之一。上海作為國家經濟和金融中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前列,同時上海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較為均衡的地區之一,早在2012年時,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就已超過6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步履蹣跚。2015年,吉林、黑龍江和遼寧GDP增速持續走低,分別為6.5%、5.7%及3%,其中遼寧省位居全國最后一位。同時,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佳,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較低。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與經驗將對優化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歷程回顧
上海歷次產業結構調整都是在國家發展戰略框架下,緊跟國內外經濟發展潮流,結合上海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要求,在努力抓住外部發展機遇的同時,打造自身競爭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建國后,為滿足國內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需要,加上上海產業配套體系的競爭優勢,決定了上海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上海明確了“二三并舉”的經濟發展戰略,確立了第二產業中重點扶植的六大新興支柱行業,并在投資、技術改造、人力資源等方面加大對第三產業投入。同時引進國外產業資本和創新技術,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1999年,上海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進入新世紀后,上海經濟增長面臨著依靠資本驅動還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為此上海先后提出“創新驅動”、“四新經濟”建設的發展思路,一方面抓住了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的主流,加快了制造業的升級步伐,并伴隨長三角制造業的崛起,成為了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世界工廠”,另一方面緊跟國際產業轉型升級趨勢,大力加強現代服務業的培育。這一時期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60%,這意味著上海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已基本形成。
二、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借鑒
(一)重視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機制的調節作用,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上海一向善于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研究產業發展戰略及制訂產業發展政策,以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為使政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特別注重采納本地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建議,同時還有計劃地組織相關產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了促進產業發展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等配套政策。除了政府主導制訂產業政策外,上海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各項市場化機制:一是完善土地要素調節機制。上海出臺了工業土地利用的具體政策,并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增加低效用地企業成本、調整后騰出土地再利用激勵等,提高區縣調整淘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健全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融資機制。上海一直堅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力度和結構的把握上,將投資重點放在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上;同時積極探索良性的融資機制,形成了外商投資、證券市場、經營權轉讓等多種融資渠道。
(二)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中國制造”轉向
“中國智造”近幾年,由于數字、機器人、新能源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初見端倪,成為發達國家新型經濟結構構建、競爭優勢重塑的戰略選擇。上海一直密切跟蹤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態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取得了較快地進步。2014年上半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部分)同比增長7.7%,比全市工業增速高3.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產業增速分別達到15.6%、13.5%、12.8%和11.1%,為上海經濟穩定增長、結構調整作出了貢獻。2014年,上海還根據新產業革命的最新發展趨勢,提出應從智能制造、綠色能源、數字服務等產業入手,選擇性地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領域,力爭在全球制造業新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引領“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
(三)聚焦節能減排,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近幾年,上海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節能方面,2007至2013年,聚焦“三高一低”企業及落后工藝產品,累計實施調整項目超過5400項,減少能源消費量超過78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上海全部家庭1.5年的用電總量,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從2007年1.13噸標準煤下降到2012年0.849噸標準煤。2014年上海為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能效,首創“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這不僅對以往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點問題進行了突破,而且還實現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管理模式的創新。負面清單由限制類與淘汰類目錄、產品能耗限額、設備能效限定值構成,涉及化工、鋼鐵、有色等12個重點行業,以及386項限制類和淘汰類企業、生產工藝、裝備及產品。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重點指向“壓和減”,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對上海推進產業轉型調整、拓展產業升級新空間發揮了積極作用。2014年全年,上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5%以上,降幅比預定目標高出八成,“負面清單”模式的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三、上海經驗對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啟示
(一)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明方向
產業政策涉及到產業內部各層面的政策體系,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2011年吉林省發布《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計劃(2011-2015年)》,將生物醫藥、生物化工、新材料等十大產業列為重點扶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在稅收、融資、股份制改革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這對吉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當前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問題之一就是一些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我們應該借鑒上海的經驗,制定對應的產業政策,包括推動企業的兼并重組,發揮產業的規模優勢;通過信息化集成應用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創新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等。因此,東北地區要進一步適應市場競爭與變化,出臺新的產業發展政策,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優化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高端轉型
東北地區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工業體系,但全球產業轉移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新一輪調整,使得東北地區需堅決淘汰落后產業和產能的同時,也要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與發展。東北地區應借鑒上海經驗,根據全球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及區域優勢因素,按照產業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有選擇性地培育和發展最具發展潛力和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正是東北地區發揮自身優勢、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東北地區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對于進口產品依賴,以較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更大產出的必由之路。東北地區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除了要在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做足功課外,還應提升傳統產業素質。同時把握當前“互聯網+”發展機遇,全面提升裝備產品的智能化應用水平,特別是加快發展3D打印設備、智能醫療儀器設備和機器人整機及陪同零部件,培育東北地區高端裝備業新的增長點。
(三)進一步深化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綠色化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綠色化本質上就是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生產出更多的財富。盡管東北地區具有資源稟賦優勢,但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受到資源環境的制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嚴重阻礙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因此,可以根據東北三省實際情況,借鑒上海“負面清單”模式,進一步細化淘汰類與限制類行業、企業、生產工藝、裝備及產品,設定嚴格的能效指標,并明確淘汰和限制期限,由“限制發展”升級到“限制生存”,倒逼企業加強對節能減排的重視,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實施重點工程,強化技術支撐,深化區域間聯動協作,合力推進綠色產業的布局調整,共建產業創新平臺,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進而促進產業結構的綠色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耀新.上海推進“四新”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EB/OL].
[2]楊碩,郭羽.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大成績[N].上海商報,2014-03-25.
[3]劉永煥.德國產業結構調整及其經驗借鑒[J].對外經貿實務,2014,(01).
[4]黃亮雄,王鶴,宋凌云.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是綠色的嗎?[J].南開經濟研究,2012,(03).
作者:張瑀
推薦閱讀:《廣西社會科學》(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