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2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撐,新工科人才必須具備更強的創新創業能力。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和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礎上,提出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五個原則:全覆蓋、全過程、全鏈條、產教融合多方協同和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并給出了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議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產教融合;多方協同;學科交叉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吳愛華等在《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中指出[1],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蓬勃興起,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新賽場,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撐,他們需要應用現在還未出現的技術,去解決還未出現的問題,需要具備更強的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
創新創業論文范例:“1+N”導師制在創新創業課程中的實踐探討
一、目前創新創業教育面向新工科需求的問題分析
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創新創業課程的開發、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創新創業各類競賽及活動的舉辦和創新創業學分的約束與認定等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從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國際工程教育認證需求的角度看,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創新創業的實踐不能全員實質覆蓋創新創業的實踐不能全員實質覆蓋,或因頂層設計不足,或因機制保障不夠健全,或因師資培訓不到位,或因平臺資源不夠完善。對于學生人數眾多的高校,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常聚焦于校院創新平臺選拔的學生團隊,這些學生的能力確實得到了長足的鍛煉,但受益的是少部分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評價也普遍注重各類競賽、項目的獲獎數量和層次,并未將面對所有學生實施的創新創業活動、機制、策略和效果納入評價體系。而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目標應面向所有學生。
(二)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全過程面向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應融入工程教育的全過程,如此就不能忽視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等專業教育過程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所發揮的作用,由于很大一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和意識,以及專業課程目標體系設計中的模糊支撐,教師很難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致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創新創業實踐成為課外的、業余的活動,專業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也沒有很好地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實現共享和支撐[2]。
(三)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全鏈條,重創新輕創業目前主體是依托校院創新平臺,通過各類創新型的學科競賽、項目和科研實踐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于創業意識和素質的鍛煉,主要依托“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但也僅限少部分學生參與;尚未建設有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專業化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和體系化的運營機制,無法為學生群體提供創業咨詢、培訓、教育和服務。
(四)產教融合多方協同創新創業育人的力度不夠新工科人才培養應“問產業定需求”[3],創新創業教育應緊跟產業變革的步伐,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常有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踐是始于課堂、終于課堂,始于校園、終于校園,封閉辦學,與產業不接軌不合作[4],培養的人才很難很好地滿足產業需求。同時,開放辦學的思路不夠寬廣,應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教學資源,主動聯系、挖掘,形成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5]。
(五)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養尚需有意識加強面向新經濟的新工科人才須具備學科交叉跨界整合的能力,除需要積累交叉學科基本知識之外,創新創業實踐還需要針對項目需求,組成團隊,融合多個學科知識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形成創業計劃書等,這本應是對學生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培養的最佳環節,但由于各本科專業內涵明確,學科交叉融合教育的意識薄弱,在跨學科課程體系設置、跨學科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跨學科創新創業平臺及師資和機制的保障等原因,無法滿足新工科人才學科交叉跨界能力的培養。
二、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原則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全覆蓋的原則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覆蓋到全體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創新創業教育,都應該有機會接受創新創業訓練。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為全體學生訓練自我、發展能力提供舞臺,埋下創新創業的思想種子,激發在實踐中創新的熱情,為未來奠定發展與深造的基礎。
(二)全過程的原則創新創業教育應融入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按照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理念,從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和課程目標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層層正向設計,踏踏實實反向實施;進行師資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讓每一位教師都樹立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意識、責任和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切實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并依托各類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平臺,積極指導學生課外創新創業實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三)全鏈條的原則既要重視創新教育又要重視創業教育,創業教育可以說是在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基礎上提出的更高層次要求。要建設創新創業通識類、專業類以及進階類的“必修+選修”體系課程,既要有能夠支持學生創新的實踐平臺,也要有能夠支持學生創業的實踐平臺,既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設計創新實踐、培養創新能力,也要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設計創業(模擬)實踐、培養創業能力,更高層次是能夠將教師和學生團隊的創新成果,通過創業項目優化、創業融資對接、創業團隊孵化,從而由科技創新走向科技創業[6-7]。
(四)產教融合多方協同的原則新工科人才培養要適應產業需求,必須強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亦是如此。企業工程師明確行業領域內的工程項目需求、技術發展趨勢、新器件新工具的應用,在電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很多領域,企業的技術水平領先于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企業可以在項目、技術、工具、資金、設備、師資等多方面對高校提供支持,與高校協同創新。對學生的創業教育和實踐則主要依托于企業創業成功者的經驗分享和指導。當然,要進行深度長遠合作,應建立合理的長效機制。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創新創業教育還應“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對內,整合教學資源、共享科研平臺和創建產教平臺;對外,爭取和挖掘政府、行業、企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等各類資源的支持[8],融合創新,協同構建和培育屬于各高校、專業自己的創新創業體系和特色。
(五)注重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學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人才的能力需求,而創新創業教育又是培養學生學科交叉融合能力最重要的途徑。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一是應在專業培養計劃中頂層設計一定的跨學科基礎知識體系;二是要指導學生開展光、機、電、算、控一體化跨學科項目,參加“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跨學科競賽,進行創業(模擬)實踐等跨學科實踐活動;三是創建及共享跨學科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鼓勵跨學科跨專業組建學生團隊和師資團隊,并建設相應的機制予以保障。
三、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策略
(一)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建議模式
根據上述原則分析,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建議,為了實現全過程,創新創業教育包括課內與課外兩大部分,但均包含在人才培養學分要求體系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并非獨立于專業課程體系之外,而是融入的有機的整體,因此,課內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設置、開發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課程,培訓教師建立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責任感,改革課程教學方法,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學科競賽課內普及等方式在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習實訓等實踐性環節強化項目式創新實踐。課外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創新實踐以及學生自主開展的創新創業實踐。
按照“構思、設計、實現、運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讓學生圍繞項目組建團隊,在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組織、競爭、協作、交流、溝通、陳述和答辯等方面能力,兼顧對社會、法律、安全和環境等因素綜合思考的復合能力素養的培養,這是典型的符合國際工程認證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學科競賽包括以創新實踐為主、以創新創業綜合實踐為主和以創業實踐為主三類。創新實踐類學科競賽又可以劃分為基礎學科競賽、專業類學科競賽和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綜合實踐類學科競賽的典型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業類學科競賽的典型是“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建議新工科專業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和跨專業融合將“互聯網+”大賽和“創青春”大賽開設成為一門創新創業實踐通識必修課,實現全員和跨學科覆蓋。
(二)新工科專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重在實踐,根據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的原則和模式,新工科專業應通過自建、共建、共享多模式多方協同構建創新創業平臺。自建是指專業自己規劃、論證、建設的方式;共建是指通過與企業、行業、政府、科研機構、其他專業、院系、學校或多方協同合作建設創新創業平臺的方式;共享是指學生可獲得校內外開放的創新創業平臺的支持,包括專業合作的企業平臺。新工科人才的培養要面向產業需求,新工科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離不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專業基礎、專業綜合和跨學科創新創業等不同階段需要以不同方式與不同層面的企業合作,進行平臺建設、師資聘請、項目設計和創業培訓等。
近年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學校提供了非常好的校企合作的對接平臺。在此基礎上,學校專業還應吸引各類社會資源,形成高校、政府、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協同育人的格局[9]。目前,5G通信、工業4.0、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已成為各個地方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核心競爭力,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做好引線人,在政策層面給予校企合作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對于需要引進優秀企業、聯合多個主體、投入大量經費以及人員、場地單個學校實施困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牽頭聯合相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在地方區域內的高校間共享,為區域經濟發展多方協同培養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郝杰.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金焱.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制度與平臺[J].中國高教研究,2018(7).[3]張大良.因時而動返本開新建設發展新工科[J].中國大學教學,2017(4).
[4]邵際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J].社會工會與管理,2020(1).
[5]葉正飛.基于產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6]戴栗軍,顏建勇,洪曉暢.知識生產視閾下高校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7]周珂,趙志毅,李虹“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8]王軍政,何洪文,肖文英.大系統導向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9]林健.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7)
作者:趙冬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