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16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將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運用于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教學中,發現對分課堂模式適合線上授課,在保障課堂質量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對分課堂;線上教學;教學效果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是說教師的重要作用不是為了教書,而是“授之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會學習的思維方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初以來全國高校教師均采取了各種形式的線上教學,以期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的。但線上教學教師對學生掌控力相對較弱,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果,筆者將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引入組織行為學線上教學,發現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合線上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理論內容的吸收與消化,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線上教育論文范例:基于“建筑構造”課程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案例教學相結合模式分析
1在線教學設計
根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活動劃分為3個環節,分別為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學生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師生討論(Discussion)3個環節,簡稱為PAD課堂[1]。這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把教師講授和學生內化與討論在時間上錯開,做到“隔堂討論”,讓學生在課后能有一周左右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本文以組織行為學中“人性假設理論”章節為例,對線上對分課堂進行介紹。將“人性假設理論”內容的學習分為課堂講授階段、課后學習階段、師生學習階段3個階段,即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3個環節來組織課堂教學。
1.1課堂講授階段在第一次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講授過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講授重要的理論框架、概念、理論邏輯,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即“骨骼、脈絡和關節”,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思考預留空間,可簡單將課堂講授概括為“精講留白”。在“人性假設理論”這一章中,主要講授了人性假設理論中比較重要的3個理論,即“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基本理論框架、主要觀點及管理措施。講授中注重聯系全球疫情現況,分析我國疫情防控有效策略實施過程中人性的體現及人生價值的實現。課堂最后5分鐘制定課后學習計劃與小組活動內容安排。
1.2課后學習階段該階段主要由學生在課后完成,即在上次課后約一周的時間是學生內化吸收階段,學生根據個人思維特點和學習能力差異,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尋找相關管理案例,仔細分析研究案例,理解消化“三大”假設的內容,并能有所拓展與延伸,為之后的課堂討論奠定基礎。學生課后主要任務是在整理相關理論知識點的基礎上,以小組方式負責上述3個假設的知識點整理及案例分析,重點強調案例中采取的管理措施體現了人性假設中哪個理論的管理思想,進一步將理論知識內化。分組可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劃分,內容難理解且非常重要可由兩組負責匯報講解案例,重點易理解的內容由一組匯報即可。小組成果展示方式以PPT匯報形式進行。
1.3師生討論階段將小組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交流與討論,每個小組輪流匯報與分析案例,時間每組10~15分鐘,小組匯報時,采用隨機抽取小組成員匯報制度,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隨時補充,非匯報小組認真聽取匯報,并對匯報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自己對相關知識點的疑惑,并由匯報小組進行解答。對于尚未解決的問題,由教師邀請全班學生自由發言,無論個人、小組,只要還有遺留問題的,都可以提出來,教師給予解答。在整個過程中授課教師即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監督者,學生為課堂的主導者。最后教師需要對知識進行梳理與總結,對學生遺漏的、需要深化的重點內容再次進行講解。
2在線教學實施
2.1教師直播授課
采用騰訊會議軟件進行課程講授內容的直播。受疫情影響,學生的心理與思想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因此,內容講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疫情相關事件,分析“3個理論假設”,尤其是“自我實現人假設”,讓學生充分認識鐘南山、李蘭娟科學家的自我實現,也認識汪勇、張青松等最平凡人的自我價值,讓學生充分認識人生意義與人的價值,樹立自我實現目標,讓生命更有意義。對分的精講就是要在相對宏觀的層面上,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2]。
2.2學生成果分享學生分享成果也采取騰訊會議在線直播的方式,每個小組提前將整理好的案例展示PPT發給每一個小組成員及授課教師,教師通過隨機點名方式確定發言人。為了保證效果,這條規則提前告訴學生,并指導學生熟悉騰訊會議軟件使用。
2.3課堂質量控制
為保障線上課程聽課質量及與學生及時交流,采取了如下措施:(1)課堂隨機點名:在教師內容講授與學生成果分享的過程中均采用騰訊會議軟件直播完成。為保障聽課效果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課程內容講授與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均采用隨機點名的方式,如果在教師點名3次提問后,均未反應,將視為課堂缺勤一次,平時成績就會相應減少。同時根據課堂參與討論及問題回答情況進行課堂考核成績評分。
(2)課下隨時與授課教師交流:課上教師講授內容理解不透徹,或者在案例查找及分析存在困難時均可隨時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3)成果展示計入考試成績:為保障學生學習效果,將每次成果展示滿分計為10分,根據學生課程內容掌握程度及利用案例分析理論知識的透徹程度給予3~10分等級評分標準。
3在線教學成效
通過在線對分課堂的3個過程將授課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實質上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知識內化環節,讓學生對講授內容進行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參與討論,通過對講授與討論的有機整合,實現了“教法”與“學法”的對立統一。
3.1學生學習動機加強,學習自主性明顯提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而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學生可以通過課后的一周時間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自我學習,一方面可以從周圍的社會環境和各種資源中吸收相關知識;另一方面通過仔細閱讀教材內容,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深入分析課程知識體系,對課程內容進行獨立思考,通過分析案例對于所涉及的概念、理論等進行主動探索,掌握其內在生成結構和演進邏輯,拓展和深化教師所講授的內容[3],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或疑問,能夠增強學生創新意識[4]。
3.2師生角色發生轉變,學生主體地位明顯學生從知識的初步“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交流者”,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師生之間在課堂生活中的關系逐漸由“教—學”轉向“導—學”,師生角色悄然發生改變,教師由教學中的權威主導者逐漸轉變為輔助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生活的主角,經歷了由教師引領下的“要我聽要我學”到內化階段的“我要學我要悟”,再到討論環節的“我要講我要分享”的深刻轉變。在自主學習及討論學習中,學生真正實現了從“接受學習”到“發現學習”、從“機械學習”到“意義學習”轉換。學生由課堂活動中的被動者向主動者角色轉變,使其成為實質性的學習主體;同時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活動可以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合作、信任的人際關系的建立。
4在線教學反思與總結
4.1在線教學需要與學生互動增多,需要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雖然是采取直播方式進行授課,在授課的過程中為了保持課堂秩序及網絡的流暢性,所有學生進入課堂后均采取關麥及關視頻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無法通過學生的表情來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在線教學師生互動需要更多。
4.2學生在線成果分享隨機點名匯報,保障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成果制作在線隨機點名方式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有力保障,因為隨機,學生被抽到的概率相同,每一個學生都不敢忽視,即使因為網絡問題臨時下線,但點名過后也會在聊天框中給予反饋。因為成果匯報涉及小組每個人的成績,所有人都會認真對待、充分準備。
4.3充分利用聊天框,保證課堂出勤率及知識消化率為了保證課堂出勤率,課中可適當設置2~3個問題,讓學生以數字“1或者2”簡單的方式來進行回答即可,要求學生不可重復回復,可一目了然掌握學生在線情況。同時,如果學生有問題,也可以通過聊天框進行隨時提問。總之,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適合線上教學,能夠有效地檢測學生聽課效果及課下自我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合作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劉佳雨,關海爽,張建民.基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智能控制課程教學研究[J].教育研究,2020(3):112-113.
[3]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陳瑞豐,張學新,趙玲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創新性學習的促進作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174-176
作者:楊秀賢,喬正學,周佳瑋,邱曉惠,楊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