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2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中國鋼琴教育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演奏與教學實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應整合現有研究力量及成果,構建起中國鋼琴教育的學科體系。其研究對象涉及所有與鋼琴相關的“人、樂、器、法”,可以開設開展的教學與研究既包括鋼琴教學法、鋼琴教材教法、鋼琴藝術史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鋼琴教育文獻與鋼琴教育發展歷史研究、鋼琴演奏鑒賞、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家研究、鋼琴演奏流派與教育師承研究以及音樂表演美學、音樂表演心理學等跨學科的音樂表演理論研究。鋼琴教育學科可以定位于“音樂教育學”下屬的“器樂、聲樂教育學”,并以學科龍頭地位引領其發展。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構建鋼琴教育學科體系的可能性,即我們有什么、缺什么以及該如何做。
[關鍵詞]鋼琴教學法;音樂教育學;器樂、聲樂教育學
文藝方向論文范文:對合唱鋼琴伴奏若干問題的思考
摘要:合唱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是音樂藝術中的一種重要的形式。鋼琴伴奏是合唱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0世紀以來,鋼琴伴奏藝術這一形式得到了發展和完善,鋼琴伴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紅花還需綠葉襯”是人們用來比喻鋼琴伴奏對作品最要部分所起的作用,它不僅只是一種音樂背景,而是整個合唱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幾年隨著社會音樂教育的蓬勃發展,各地舉辦的鋼琴教師培訓如雨后春筍,而有關鋼琴教育的全國性學術活動也在增多,僅2017年底就先后有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學術周”、在廈門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鋼琴教學研討會”。這兩次大型活動參與者眾,專家講座、學術論壇、音樂會交流等讓有關鋼琴教育教學的研究探討日益升溫。這是否預示著中國鋼琴教育學科的勃興?本文認為,中國鋼琴教育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演奏與教學實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是時候順勢而為,整合現有研究力量及成果,構建起中國鋼琴教育的學科體系,勢必能更好地推動中國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鋼琴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與具體內容
“鋼琴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涉及所有與鋼琴相關的“人、樂、器、法”的研究。四者的緊密交融關系體現在:“人”是鋼琴教育與演奏活動的主體,包括鋼琴音樂作曲家、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與教師、鋼琴學生四個方面,應成為鋼琴教育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器”與“法”的研究離不開這些“人”的因素;“樂”是鋼琴教育與演奏活動的客體,“人”與“樂”不可分割,尤其是作曲家及其音樂作品,對作曲家的研究離不開其音樂作品,反過來,研究音樂作品也離不開作曲家,“法”的研究也不能脫離對“樂”的理解而只能以“樂”和“人”為基礎,對“樂”的關注無疑能促進“人”更好地理解音樂,提升鑒賞力,指導自己的演奏與教學;“器”即是“人”從事鋼琴教育與演奏實踐活動的工具——鋼琴,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需要對鋼琴樂器的演變發展歷史、構造、社會功能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創作、演奏、研究、欣賞鋼琴音樂;“法”這里更多指方法、法則,既需立足鋼琴演奏與教學從實踐中總結,更需跳出而從其他學科借鑒,豐富完善。具體而言,鋼琴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對象之一:人鋼琴音樂作曲家:要理解作曲家的作品必須要了解作為創作者的人,研究材料包括作曲家的生平經歷、思想觀念、創作背景等。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作曲家也是著名的鋼琴家和鋼琴教師,他們的言論與教學實踐體現了他們的鋼琴教育理念與方法,也是不容忽視的。鋼琴演奏家:研究材料包括訪談錄、個人傳記、演奏音像等,研究其演奏風格,師承關聯,美學表達,教學觀點(如有)。鋼琴教育家與教師:研究材料包括其培養的代表性的學生,編寫的教材、著作論文、教學實錄,重點在于總結其教學特點與經驗。鋼琴學生:鋼琴學生是教學研究的另一主體。從運動生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角度研究不同學生群體和個體具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激發其愛學、能學、會學,是保證鋼琴教學成效的必要措施。研究對象之二:樂鋼琴音樂作品分析與鑒賞。
這里不僅僅包括對具體鋼琴作品所運用的作曲技法、所需要的演奏技法、所體現的音樂風格等要素的分析,更需要深入到鋼琴音樂作品所承載的文化意蘊解讀。鋼琴音樂體裁的形成與發展。這部分指著重于鋼琴音樂特有的一些音樂體裁形式的演變與特點研究,需要從音樂史發展以及眾多的作品中提煉總結,以便更好地指導鋼琴演奏與欣賞實踐。16開三卷本共1239頁的德文著作《鍵盤音樂的體裁》可謂此領域的扛鼎之作[1]。鋼琴音樂文化發展史。在整個音樂史研究基礎上側重鋼琴音樂的發生發展變化,與具體的作曲家、作品結合,尤其需要結合文化人類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視角考察鋼琴音樂發展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蘊與變遷。
研究對象之三:器鋼琴樂器的演變發展歷史及其與鋼琴音樂發展的關聯。從早期的鍵盤樂器到最終鋼琴定型,鋼琴樂器形制的演變與功能的完善無疑對鋼琴音樂創作以及鋼琴演奏技術的發展有重要關聯,有哪些節點?如何體現?鋼琴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意義。從文化學、人類學視角研究鋼琴在不同時期社會生活中的意義,更利于人們理解鋼琴在人類不同歷史時期的功效。在此方面有幾本中外文著作做出了“范例“,例如中文出版的《鋼琴的故事》[2]、英文著作《中國的鋼琴與政治》[3]、德文著作《鋼琴音樂文化簡史》[4]以及《19世紀鋼琴的故事》①[5]。研究對象之四:法鋼琴演奏教學法。傳統的鋼琴教學法研究的主要內容,多由鋼琴教育家與鋼琴演奏家完成,從實踐中來的感性經驗,再結合教育心理學原理論證,會更有說服力。鋼琴教材教法。包含對單個具體作品乃至某類型作品(例如某個作曲家的作品、某種體裁的作品、某種風格的作品等)的演奏方法與教學方法研究。
此類與上一類——鋼琴演奏教學法,是現有鋼琴教育學領域出版文獻的主體。音樂表演心理與表演美學。作為音樂表演的鋼琴演奏,無疑與其他各種類型的音樂表演具有一些共性。音樂表演心理與表演美學的研究成果,必須引入到鋼琴教育中,同時也可以結合鋼琴演奏的特點進一步展開研究。結合神經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醫學等科學學科的樂器演奏教學研究。這是音樂表演研究與科學學科結合的新天地。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鋼琴教學。這是科技與網絡媒體發達的當下需要及時開拓的新領域,可以彌補傳統鋼琴教學的不足,讓教與學的實踐活動更具效率。
基于上述四個方面的研究對象,鋼琴教育學科體系的構建中,可以開設開展的教學與研究科目及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可以概括為:鋼琴教學法。側重于發展各種鋼琴演奏技術和掌握各種音樂演奏風格的學習方法,其研究主體是鋼琴教與學的方法,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各種演奏技術以及合理地表現各種音樂風格,在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怎么教”,音樂作品的運用是為了使用與驗證學習的結果,因而作品可以作為直接的,也可以作為間接的研究對象而使用。鋼琴教材教法。將音樂作品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但不停留于作品的個案研究,而側重于按照教材體系分類的各種鋼琴體裁與風格的教學曲目的整體把握,重點在于教師在鋼琴教學中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而對各種教學材料的合理運用,通俗地說,是探討在鋼琴教學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通過對不同體裁、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的整體考察,形成與建立不同的鋼琴教材體系(或稱為教材曲庫),從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其所蘊含的演奏藝術特色中分析研究其作為鋼琴教材的現實意義與訓練價值,并通過對教材的比較研究,探尋教材與教法內在的邏輯性、連貫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鋼琴教學中合理選用教材與運用教法的能力,以適應現代多元化的鋼琴教學之需要。鋼琴藝術史/鋼琴音樂文化史。“鋼琴藝術史”作為綜合性的概論課程涵蓋了鋼琴音樂、鋼琴表演藝術、鋼琴教育理論以及鋼琴樂器的發展歷史,側重從史學的角度對鋼琴藝術的方方面面作縱向的梳理,是一種純理論性的課程,其對音樂作品的使用更側重于作為理論的論據,因而作品只是一種間接的研究對象。
“鋼琴音樂文化史”需要借鑒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方法側重考察鋼琴樂器演變與鋼琴音樂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聯,是鋼琴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重點部分。鋼琴音樂分析。掌握對具體的鋼琴作品的分析方法,包括音樂各要素的特點及其組合,音樂風格特征,樂譜版本比較辨析等。鋼琴演奏鑒賞。重點在于對不同演奏家以及同一演奏家不同時期的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分析,從音響感知訓練提升審美鑒賞力。鋼琴音樂文獻研究。若將“鋼琴音樂分析”“鋼琴演奏鑒賞”結合,則可稱“鋼琴音樂文獻研究”,以具體的音樂作品探析其音樂風格與演奏藝術特色,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更有對音樂音響的感知以及親身的演奏實踐,音樂作品(樂譜與音像)作為直接的研究對象。
鋼琴教育經典文獻研讀。選擇鋼琴教育發展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進行研讀,總結其歷史意義,發掘其當代啟示作用,指導當下的鋼琴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例如C.P.E.巴赫的《通往鋼琴演奏的藝術》[6]、布萊特豪普特的《自然的鋼琴技術》[7]等經典著作,今天看來,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它們在鋼琴教育與演奏發展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經典文獻。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研究。這部分與下一部分“鋼琴演奏流派與教育師承研究”的區別在于個別與群體。這部分側重單個的鋼琴演奏家、鋼琴教育家的生平、師承關系、藝術/教育成就、主要觀念等方面的個案研究。上海音樂出版社從意大利基尼出版公司引進出版的“偉大鋼琴家系列”就是例子。鋼琴演奏流派與教育師承研究。研究產生廣泛影響的鋼琴演奏流派內的所有人及這些群體體現的典型藝術風格、教育師承關系,例如《俄羅斯鋼琴演奏樂派的歷史傳承》[8]等。借鑒或融合其他學科成果的科目或研究。音樂表演心理、音樂表演美學、器樂教育學基礎理論、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鋼琴教學與表演、鋼琴教育的科學基礎①……
二、鋼琴教育的研究方法與學科屬性
很顯然,上述寬廣深厚的研究內容雖都以與鋼琴相關的人物、音樂、事件、方法為核心,但需要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大量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方能達成。因此可以說,鋼琴教育學科的創建與發展應以鋼琴演奏與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融合多學科研究成果及研究視角與方法。下圖展示了鋼琴教育研究的多學科融合協作的基本屬性:在學科體系中,鋼琴教育學科應屬于“音樂教育學”下屬的“器樂、聲樂教育學”方向。“器樂、聲樂教育學”在西方音樂學術研究中已經成長為一個重要的音樂研究分支與音樂表演學科領域,例如在德國有專業音樂學院將各種器樂表演(包括鋼琴)整合形成一個“專業領域”(Fachbereich①),研究上也整合各類器樂與聲樂表演的研究成果,探討其共性與差異,形成了“器樂與聲樂教育學”(Instrumental-&Vokalpädagogik②),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在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領域,由于長期分系分科的體制原因,各種樂器的演奏教學與研究以及聲樂表演教學與研究基本各自為政,在音樂表演與教學研究領域未能有效整合而形成學術合力。
同時,毋庸諱言的是,很多音樂表演專業人士以從事舞臺音樂表演實踐與教學為主,無暇甚至不屑于從事學術研究,致使音樂表演與教育的理論研究長期滯后于表演與教學實踐,理論上的薄弱與重實踐輕理論的“行業傾向”一方面使得音樂表演實踐中很多優秀的表演與教育理念和方法未能及時得到研究與推廣,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音樂表演藝術人才培養后繼乏力——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學子留學國外或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他們向世界展示其全面扎實的音樂演奏技術的同時,藝術修養的貧乏也經常“露怯”,成為他們成長為音樂大師道路上的絆腳石,畢竟國際音樂比賽獲獎與成為國際公認且藝術生命常青的音樂大師之間的距離需要靠廣博的藝術涵養來支撐前行。因此,筆者呼吁,中國音樂界要加強音樂表演與教育理論的研究,建立“器樂與聲樂教育學”學科方向,以完整的學科體系知識培育音樂表演與教學人才。“器樂與聲樂教育學”這一包含各種樂器演奏與聲樂演唱在內的整合概念在中文領域較為陌生,目前更常用的是各科的“教學法”“教學論”等。
以鋼琴科為例,在現有中文音樂文獻和學術活動中,“鋼琴教學法”③“鋼琴教學論”④被廣泛使用,甚至有將“鋼琴教學法”不再作為一門課而是上升為一門學科的聲音。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舉辦“首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學術周”學術論壇中,筆者曾借鑒二十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學概念變遷的歷程來辨析“鋼琴教學法”“鋼琴教學論”“鋼琴教育學”三者的區別到底何在——從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師范院校成立音樂科開始,有關音樂教學的重要科目先后依次使用了不同的稱謂:“教授法”“教學法”“教材教法”“學科教學論”“音樂教育學”[9]。這樣一條發展主線以及各種“稱謂”變化反映了中國音樂教育界認識的深入以及音樂教育研究范圍的逐漸拓寬與加深:前四種都是在將音樂作為學校教學科目的研究范圍之內,目的在于探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原則和具體方法,以提高、改進音樂學科的教學質量。
“教授法”首先是以研究教師的教為主,“教學法”除了教師的教以外開始關注學生的學,兩者都是關注教與學的實踐行為(how),“教材教法”關注教學內容與教學法(what,how),“學科教學論”則再拓展到將音樂作為一門學科做全景考察,包括音樂教育的目標與內容、過程與方法(why,what,how)。最后的概念“音樂教育學”則不僅囊括了學科教學論,更將目光轉向學校音樂教育之外的所有音樂教育現象以及音樂教育的哲學、歷史等理論層面,強調了突出音樂教育的實踐特色的同時,增添了全面的理論研究部分,為建立一個分支學科確立了地位。“鋼琴教學法”“鋼琴教學論”“鋼琴教育學”的概念內涵也是逐漸拓展深入,與上述音樂教育學科概念的拓展變化有類似。從現有文獻來看,以《鋼琴教學法》命名的著作中更多的是關注鋼琴演奏教與學實踐行為的方法。
而“鋼琴教學論”則有所拓展,例如以下描述:“鋼琴教學論是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鋼琴教學全過程、揭示培養多層次的、全面發展的鋼琴演奏人才和鋼琴教師隊伍有關規律的、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概括性、專門性的學說。它與傳統的以總結鋼琴演奏經驗為主的鋼琴教學法不同,是多學科相互結合滲透形成的邊緣學科。它探討鋼琴演奏能力的本質、發生條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有效地培養和發展這種專門的演奏能力,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對鋼琴演奏和教學的方法進行多方位、全視角、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以系統論和方法論的架構對鋼琴演奏教學方法進行抽象、概括的歸納和總結”[10]。
中文文獻暫未見使用“鋼琴教育學”①,筆者認為,可以借鑒上述“音樂教育學”的學科內涵,其涉及內容除了以鋼琴演奏與教學的理論為核心主體,更需要擴展到周邊所有與鋼琴相關的人、樂、器、法的研究,以鋼琴演奏與教學的實踐為核心,融合音樂史學、音樂美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等音樂理論及科學性學科的成果與研究方法,實踐、理論、史論全方位構建鋼琴教育的學科體系。事實上,所有樂器演奏與教育、聲樂演唱與教育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在音樂表演美學、教育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具有若干共性,完全可以借鑒德國的做法做一種整合,即將所有樂器以及聲樂表演與教育研究整合形成一個學科,即“器樂、聲樂教育學”,以合力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
因為構建一個學科,必須要有較為深厚的積累和開闊的平臺,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隊伍、發展方向等,目前中國音樂表演領域各自為政的學科建設無疑還是分散、薄弱的,整合所有可能的力量,在山頭林立的學科體系中盡快確立自己的學科地位,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是當務之急。在所有樂器教育中,鋼琴演奏與教學的歷史悠久,鋼琴音樂作品與研究文獻豐厚,以鋼琴家、鋼琴教師、鋼琴學生為標識的“人”數量龐大與傳承積累深厚,可以說沒有其它哪件樂器能與之相比,在數量、質量上都已達到支撐與引領“器樂教育學”的條件。因此,盡快建立完善的鋼琴教育學科體系,并將其歸屬于“器樂與聲樂教育學”方向,一方面由其引領整個音樂表演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借鑒其他樂器或聲樂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共同構建“器樂、聲樂教育學”的堅實基礎。
三、盤點與反思:發展鋼琴教育學科的可行性
下文將以鋼琴教育學科建設為例,從我們有什么、缺什么以及如何做幾個方面討論可行性并提出筆者的個人建議。
1.我們有什么?鋼琴教育學科的現實基礎出于對鋼琴教育事業的熱忱和研究需要,筆者多年來一直注意收集相關著作和優秀研究論文,按照“鋼琴演奏與教學理論”“鋼琴音樂與教材研究”“鋼琴樂器及文化”“音樂表演藝術研究”“鋼琴家、鋼琴教育家、作曲家訪談錄、傳記”等欄目分門別類整理成一份長長的鋼琴教育文獻清單,每一類包括著作與優秀論文,再細分為“A中文原創”“B引進翻譯”“C英文德文原著”。這份文獻清單清楚地表明,隨著出版業的繁榮以及學術研究的推進,有關鋼琴音樂與鋼琴教育的各類研究文獻已有一定的積淀。此外,全國已經擁有一大批對鋼琴教育事業具有熱情的鋼琴教師以及研究人員,加上當前科學技術發達以及網絡資源豐富,不僅讓我們能更便捷地獲得國際相關學術成果與學術會議信息以及開展國際文化教育交流,而且為鋼琴教育研究開拓了跨學科研究——例如借鑒神經生理學、腦科學、運動科學等科學研究的新視野。這些都是建立鋼琴教育學科已有的現實基礎。
2.我們缺什么、怎么做?建立鋼琴教育學科急需解決的問題與對策建議相對于鋼琴演奏與教學實踐而言,目前中國鋼琴教育的學術研究還是顯得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也成為建立鋼琴教育學科急需解決的問題:
1)需要有廣闊學術視野和相應研究能力的人才。目前鋼琴教育的研究絕大部分由鋼琴教育從業者完成,相比較于音樂研究的其他多數領域而言,鋼琴教育研究的學術視野不夠廣與深,存在有選題重復、學術深度不夠的問題——如果在中國知網以“鋼琴音樂”“鋼琴教育”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的文章雖然很多,但如果進入閱讀就能立即看出很多文章的選題與研究方法單一,大量文章停留在對鋼琴作品的音樂分析與演奏技法心得上。鋼琴教育從業者無疑是鋼琴教育學科建設的主體,為了學科的發展與興盛,大家要在積累豐富的鋼琴演奏與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投身相關學術研究,拓展學術視野,善于學習與自我提升,跳出鋼琴演奏技術和作品分析的狹小空間,進入更廣闊的研究天地。
打破學科壁壘,借船出海,是當前興建鋼琴教育學科的一條有效“捷徑”。鋼琴教育研究雖以鋼琴演奏與教學實踐為核心,但已經涉及諸多其他音樂及非音樂的學科,寬廣龐雜的研究內容僅僅靠鋼琴教育工作者和少量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學者來完成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從其他相關學術研究中借鑒、整理相關成果來充實完善鋼琴教育研究以及吸納其他各領域的學者參與到鋼琴教育研究中,擴展研究隊伍,是切實可行的舉措。跨學科的研究視野與方法也將同時促進鋼琴教育領域內部研究人員的學術視野拓展。
2)需要對國際相關文獻與研究現況的全面了解。目前大多數鋼琴教師對于國際文獻的了解限于引進翻譯并以中文出版的著作,或一些編譯綜述文章。筆者從自己收集到的此類翻譯文獻中發現,盡管近些年由于出版業的繁榮,有越來越多的有關鋼琴演奏與鋼琴音樂藝術的外文著作被翻譯出版,但其中并不都是經典,翻譯的品質也良莠不齊,部分著作更是通俗的粗淺之作,顯示了出版社選題不夠嚴謹與缺乏學術性。翻譯文獻選題的來源也比較單一——多集中在英語文獻,少其他語種,導致一些對世界鋼琴演奏和教育產生極為重大影響的其他語種的理論或著作,由于沒有翻譯,普通中國學者和鋼琴學子便無從知曉,或者僅能夠從有關音樂史論或相關論文中略知皮毛。因此建議音樂學術界與出版社盡快組織人力物力,翻譯出版一些鋼琴教育與鋼琴音樂的經典文獻出版,這是學科構建的理論文獻基礎。此外,由于網絡技術的發達,現在信息交流與尋找文獻都不再是問題,鼓勵鋼琴方向的研究生以及具有外文基礎的鋼琴教育從業者廣泛閱讀相關原著與外文期刊,及時了解國際信息。
3)需要加強對中國鋼琴教育以及中國鋼琴音樂的研究和對外推廣。鋼琴教育本是源自西方、通行國際,但在中國建立鋼琴教育學科,加強對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的總結與研究,以及對中國鋼琴音樂經典作品及鋼琴音樂作曲家的研究,無疑將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加學科自信,同時也為國際上鋼琴教育學科發展貢獻“中國力量”。筆者在上述自編的文獻清單中將有關“中國鋼琴音樂研究”“中國鋼琴教育家研究”的著作專門單列,結果前者不過十余本,后者不到十本!而如果搜索外文中有關研究中國鋼琴音樂、鋼琴家、鋼琴教育家的文獻,更是少得可憐,而且其中的絕大部分還是留學海外的中國音樂學子完成的學位論文。
中國鋼琴音樂以及中國鋼琴教育研究成果推向國際,中國鋼琴教育界責無旁貸,例如在海外各類音樂會中積極演出中國鋼琴作品,在國際音樂學術活動中積極推介中國鋼琴作品與研究現狀以及努力用外文或翻譯出版中國鋼琴教育研究文獻等。一個學科的建立,需要有積累,更需要有前進的動力。當前鋼琴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以音樂學院為代表的各類學科團隊建設如火如荼,這正是時候著手構建鋼琴教育學科體系。
一個學科的發展,也需要各方的支持與協作,期盼音樂學各研究領域的學者、跨學科的學者積極關注乃至投身鋼琴教育學的相關研究;期盼出版社獨具慧眼,積極組織出版更多更好的相關文獻,包括翻譯出版國際著名的經典文獻系列以及及時出版國內鋼琴教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當然最期盼的是,鋼琴教育從業者群體內部團結向上,積極投身學科建設,拓展學術視野,取得更多更大的教育與學術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Edler,Arnfried.GattungenderMusikfürTasteninstrumente[M].Laaber:Laaber-Verl,1997.
[2]洛秦.鋼琴的故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Kraus,RichardCurt.PianoandpoliticsinChina[M].NewYork:Oxford,1989.
[4]Gradenwitz,Peter.KleineKulturgeschichtederKlaviermusik.ListVerlag,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