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0月12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規定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關注文化和生活,強調文化是美術教育的國際趨勢。而美術手工制作課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文化的重要性為緣起,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理解”為出發點,從學生、社會、國家層面闡述培養“文化理解”的必要性;通過對人教版手工制作課中的文化內容、活動設置以及自身的實踐性特點進行分析,從文化知識的內化,優秀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工匠精神三個方面論述了手工制作課對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促進和培養作用;分析手工制作課對培養“文化理解”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手工制作課;人教版;文化理解的培養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被列入全面發展的素質要求,豐富了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在2019年1月30日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提出:從今年起要狠抓勞動教育。要推進教育法修訂,將“勞”納入教育方針。
要加強引導,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對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督導評估中。要找好載體,通過日常家務、手工制作、非遺傳承、學工學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強勞動教育。據此,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手工制作部分將作為重要的載體被列入政府、學校、個人的發展規劃中,并加以落實。美術課程中的手工制作部分不僅利于開展勞動教育,同樣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至關重要,它可樹德、增智、強體、育美。而“文化理解”又是中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
歐盟在2005年發布的《終身學習核心素養——歐洲參考的框架》中列舉的八項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包括“文化意識與表達”。我國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把“文化理解”作為美術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初中美術是高中美術的基礎,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應從初中做起,尤其是初中美術教材的手工制作部分,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一)“文化理解”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身品格與能力發展
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和全球化發展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帶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分析及理解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文化的能力,同時也要求他們與時俱進,適應并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與此同時,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與融合,民族文化融入甚至淹沒在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按照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發展理論,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文化的影響。因此尋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屬,并能夠準確定位是個人良好發展的條件,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它的意義更加凸顯。這就需要學生在尊重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同時,能夠尊重、熱愛和學習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美好品格。
(二)“文化理解”培養有助于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用了較大篇幅闡述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的軟實力,誰占領了文化的制高點,誰就能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離也不開文化的建設。文化強國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持久而漫長的漸進過程。因此對于文化強國的建設必須從基礎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基礎教育一方面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另一方面擔負著為培養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奠定基礎的重要任務。文化貫穿于基礎教育的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
因此,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無論是對于學生個人,還是對于國家民族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這一切都說明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文化理解”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獨特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體現了“文化理解”這一素養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淀作用,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三)“文化理解”培養有助于推進社會文明進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了學生應該具備的九大核心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這實際上也是未來中國公民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它的提出體現了社會對于公民在人格、精神、身體和能力等方面的價值引領與質量規定。其中人文底蘊、科學精神體現了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公民具備一定的文化和文化理解素養。因此,“文化理解”這一素養不僅是學生也是全體中國公民必須具備的品格,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訴求。
二、在美術手工制作課中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優勢
我們說的手工在社會上流傳廣泛,叫法也不盡相同,目前手工的叫法主要有工藝、勞作和美工。隨著不斷發展和進步,手工成為今天所說的工藝美術。工藝美術產品通常具有實用性和目的性,其使用的各種工藝技術包含了金工、木工、編織、裁縫、塑料造型以及雕刻、版畫制作和繪畫的技法。
廣義的手工即為手工藝,是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通過手的靈活特性和個體的勞動能力,對不同材料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而從課程與教材角度上來看,“手工制作課”是早期審美教育中帶有啟蒙特點的課程,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動手設計和制作培養創造意識,并引導學生認識材料,掌握工具,學會動腦構思,能初步創造完成物品。
這個課程之所以逐漸受到重視,主要原因在于把它當作一種訓練紀律、思維和創造的手段和途徑。手工制作的教材編排成為手工制作課的核心。其作品中包含了地方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制作過程中又體現出藝術、美學、工藝技術、歷史、地理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是手力和腦力的結合,是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的結合。因此,手工制作部分的教材編排在培養學生深刻內化文化知識、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工匠精神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學做結合,內化文化知識
新課標對于“文化理解”的第一層解讀是能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作品與文化的關系。從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出,課標要求教師首先要以文化的視角,引導學生觀察、理解、欣賞美術作品。那么,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中節選的手工制作品中是否有大量的文化知識,筆者做了總結和歸納。
初中美術手工課共14課時,約占整套教材的18%,其中包含的文化種類非常多。縱向來說,不僅有古老的面具文化、篆刻文化、剪紙文化、彩塑文化、編結文化、蠟染文化,而且在一些具體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上也融入了現代文化;橫向來說,所列的每一類手工作品都包含非常豐富的文化,類別之間又具有一定的相互關系。
比如剪紙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課的第一個圖例選取了我國現存的剪紙實物——南北朝時期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對猴剪紙,暗含著剪紙藝術的悠久歷史。同時,我國地廣人多,不同地方的剪紙風格不同,北方以粗獷豪放、造型簡練為特征,南方則以構圖繁茂、精巧秀美著稱。教材中選取了中國最盛行的剪紙省份陜西的窗花和河北蔚縣的點色剪紙,其中陜西剪紙帶有明顯的原始文化和農耕文化印記,風格原始淳樸、渾厚深沉,以陽刻為主。
河北蔚縣剪紙構圖飽滿、造型生動,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復用多色點染彩繪。同時,教材還設置了知識鏈接和活動設置兩個板塊,以充實剪紙內容。在知識鏈接中,教材對剪紙的定義、題材、表現形式以及剪紙作品所具備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在活動設置中,首先是讓學生談談傳統剪紙藝術的審美特征及文化內涵,為學生及時了解文化知識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其次,手工制作課的實踐性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內化作品中的文化。
手工制作課的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能夠完整制作一個工藝品,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并不只是靜態意義上的通過教師或者借助其他多媒體手段,結合主觀能動性在認知上的簡單理解。一般來說,基于這種手段理解所得的知識更傾向于顯性知識,所產生的情感更傾向于一種本我情感,按照羅杰斯人本主義的觀點,這種學習只發生于頸部以上,它更少涉及學生興趣、情感、意志的參與,或者說參與性不強。而手工制作課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從做中學,在做中理解,這不僅涉及學生的認知,還涉及情感、意志、價值觀。
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一些顯性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還可以產生許多緘默知識,兩種知識的融合更利于學生從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理解美術作品中的文化。例如在剪紙課中,學生在了解剪紙知識之后,會在頭腦中進行初步的知識積淀,而后在構思如何制作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回顧相關知識與內涵。
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獲得關于手的操作以及如何更好地手腦協調等方面的隱形知識。他們不僅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剪紙中陽刻和陰刻、不同表現題材表現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的視覺體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動手、通過自身的體驗學習進一步加深對民間文化的了解,能夠把這些知識真正內化到自己的認知本體中,逐漸養成從文化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的習慣。
(二)導引相配,認同優秀中華文化
課標對“文化理解”的第二層解讀是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獨特魅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優秀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欣賞外國的優秀作品。從另一方面來解讀,即學生要能夠理解不同時空下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在接受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學會尊重、認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人教版手工制作課在內容設置上正是基于此進行的滲透培養。以七年級下冊面具制作——《獨特的裝扮》為例。
在內容選取上,教材一共展現了17幅圖例,展示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作品7種,分別是威尼斯面具、日本面具、非洲面具、藏戲面具、貴州儺堂戲面具、江西跳儺面具、甘肅社火面具等,還包括一些和面具有關的活動表演場景以及工藝作品。這一方面說明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學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國家的文化;另一方面我國面具占了較大篇幅,且介紹比較詳細,使學生加深了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時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具體教學實施建議上,本教材設置了三個課程活動,活動一:觀察演出活動面具,分析探討面具設計制作的方法;活動二:實踐與展示;活動三:在體驗面具制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我國民俗活動中的面具,了解其人文內涵。接下來是學習提示部分,要求學生了解面具藝術的起源、發展、種類、藝術特征;學會一般歡慶聚會中的面具設計與制作,通過對傳統的、民族的藝術作品的了解和初步體驗,加深對我國本土美術文化的認同感。最后是單元評價,一是對自己的作品從創意構思、制作技巧、創作體會方面進行評價;二是列舉喜歡的作品從喜歡理由、審美特點、文化價值方面進行評價。
從以上幾個維度對教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無論是在設置廣度,還是設置深度上都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當然教材的內容設置僅僅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教師就必須發揮重要作用,其中針對特定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尤其能體現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方法與教材是統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
手工制作課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比如實踐性強,在做中學等,在手工制作課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討論、示范演示、合作學習指導、角色扮演和模擬活動指導、情景創設、引入相關人員參與教學、實地考察、游戲、辯論等。作為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針對具體內容選取最優的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三)講練一體,弘揚工匠精神
課標對于“文化理解”的第三層解讀是尊重藝術家、設計師、手工藝者的創造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基于時代精神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手工制作課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美術學科無疑應當成為實現這一要求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手工制作課中。
工匠精神可以歸納為嚴謹求真、精益求精、推陳出新。手工制作課培養工匠精神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藝術家、設計師、手工藝者的創造成果以及他們的精神追求為學生提供榜樣支撐;一是手工制作課較強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鍛煉的平臺。
在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彩塑》的教材編排中,第一個圖例選取了天津“泥人張”的《惜春作畫》(彩塑,清代),其次是河北的彩繪泥人和鄭于鶴的《連年有余》(現代),再次是柳成蔭的《八仙人物》(民間彩塑),最后是張琩的吉慶(彩塑,現代)、江蘇無錫新惠山阿福(彩塑,現代)。
其中天津“泥人張”彩塑因創始人張明山得名,其人物形象十分生動傳神,深得群眾喜愛。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歸結于執著勤奮與刻苦努力的學習及源自內心的樸素堅持,是千萬次藝術心血的結晶。天津“泥人張”從開創以來,共經歷張明山、張景福、張銘、張乃英、張宇五代傳人,中間經歷了很多坎坷才傳承下來。其發展歷史體現了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彩塑領域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他的圖例在教材中占據了首要位置及較大篇幅,幾乎是整個頁面的2/3。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欣賞天津“泥人張”作品,進而為后面的動手制作奠定基礎。
另外,從手工制作課的實踐性方面來說,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需要他們堅持并克服,在不斷實踐與改進的過程中培養專注力、精益求精的品格和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會加深對手工藝者的情感連接,這種情感連接并不僅僅是通過觀察或講解得來的,它融入了學生努力的過程及心得體會。使得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藝術家、手工藝者的創造成果,同時培養了工匠精神。
三、美術手工制作課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不足與建議
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對于個人、國家、社會來說,都舉足輕重,而美術手工制作課對于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又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學雙主體之一的教師,更應綜合運用多種途徑、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發揮主導作用,以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受限,這其中包括教師的主觀原因,也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客觀原因。所以要采取對策,以提升對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
(一)美術手工制作課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不足
首先,教師對教材挖掘不深。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美術教師的文化功底不夠深厚,導致對一些圖片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解讀不夠深刻和引人入勝,也很難引導學生站在文化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由于課程種類繁多,學生更加關注文化科目的學習,不愿意在美術手工制作課堂花費更多的心思思考,只是跟隨教師模仿制作,難以挖掘手工制作課背后深厚的文化意義。
其次,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由于長期受到傳統三中心——“教師、教材、教室”的理念限制,課程缺乏創新,學生只能跟著教師按部就班地制作,沒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局限于教材、教室,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難以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種學習狀態容易出現依賴心理,很難用心體會手工制作課的樂趣,更難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導致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培養效果不佳。
最后,材料不足。一些辦學條件不佳的學校,很難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材料,只能示范給學生看,或者單純地播放PPT,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欲望,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也很難體會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優秀工藝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二)美術手工制作課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建議
首先,深度挖掘教材,積淀文化知識。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做好知識儲備,真正做到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另一方面,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根據需要合理分配任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主動挖掘教材,探索知識,實現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和積淀。
其次,帶領學生“走出去”。對于手工制作課中涉及的一些藝術品制作,例如民間剪紙、彩塑,要認識到在其傳承和發展中,民間工藝者擔任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與民間藝人實現跨時空交流互動;同時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與民間藝人零距離的接觸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熟悉民間工藝品和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這樣的方式突破課堂既定的時空局限,這種體驗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情感沖擊力,更利于學生感受和理解優秀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
最后,綜合運用材料,實現創意實踐。手工制作課最重要的環節是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而創新是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源泉,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投入,鍛煉意志力,體驗工匠精神帶來的魅力,綜合材料的使用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彩塑這一課,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只是按照書本所提供的三分塑七分彩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在這個基礎上使用廢棄材料,比如加入各種葉子的肌理,感受不同肌理帶來的視覺體驗,促使學生深入感受知識和文化的多樣性。
美術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關注文化和生活,手工制作課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文化理解”的培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時代,勞動教育被列入全面發展的素質要求,而手工制作又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應該以此為契機,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針對存在的問題予以改進,提高美術手工制作課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2018-9-10
美術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的中國畫教學策略
學前教育是學生在小學教育前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幼兒教育。而中職學前教育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幼兒園,在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學前教育中的美術課程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美術課程也是廣大學前教育學生的必修課。中國畫作為美術的重要組成,對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文章根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教學特點,分析中國畫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