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7月25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對客戶授信評級已成為各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重要步驟,對提高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程序的規范化、標準化發揮了明顯作用。但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對授信評級結果的過度依賴、授信評級標準的穩定性和適用性欠缺、銀行內部的溝通機制失靈、對企業提供數據信息的迷戀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癥下藥,商業銀行需從上至下應各司其職,確立授信評級應有的職能定位,并嚴密授信評級流程,多渠道獲取授信評級的數據資料,合理地加以運用,并借助第三方中介機構和同業的優勢,形成業務合力。
[關鍵詞]授信評級商業銀行實踐定位標準化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大數據應用在商業銀行的普及,銀行融資業務越來越依賴對融資申請人的授信評級,以此作為銀行是否對客戶提供融資支持以及提供多少融資金額的依據。這代表著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現代化經營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約束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但在對客戶授信評級的過程中,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對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1商業銀行對客戶授信評級中存在的問題
1.1過度依賴授信評級結果
凡事皆有度。商業銀行出于現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強化授信評級的應用,確實大有裨益。但授信評級的結果也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完全反映客戶的真實經營狀況和資金需求。很多商業銀行將對客戶的授信評級結果作為發放融資、提供資金支持的唯一參考因素,以授信評級結果來核定對客戶融資的規模,這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會失之偏頗。因為客戶的經營千差萬別,客戶的需求也迥然不同,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也不可忽視,以全國統一的尺度來約束對客戶的融資服務極有可能造成真正有資金需求的客戶得不到滿足,而不需要過多資金支持的客戶卻獲得了過度的融資,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對整體資金市場形成抽血效應。
1.2授信評級的方法、流程過于呆板、理想化
由于對授信評級的過度依賴,商業銀行內部部門間都將其作為客戶營銷和融資發放的靈丹妙藥,銀行上下一致追求授信評級的萬無一失。這種大背景造就的結果之一就是完全依賴總行出臺統一的規則,各基層銀行機構的積極性被完全屏蔽。由于規則的單一性,授信評級的操作慎之又慎,導致制定規則的人多方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再形成固定的模型。但相對于日趨活躍的客戶需求和金融市場,這種模型難免太過呆板,各種新出現的經濟現象無法得到關注,而模型的前提是真空環境,理想化的假設根本無法適應現實業務的需求。規則制定部門往往又沉湎于自我良好的認知無法自拔,認為自己的模型是最為先進的、引導潮流的,殊不知,已經遠遠被拋在洶涌向前的經濟大潮之后。
1.3授信額度調整缺乏有效溝通機制
企業的經營是千變萬化、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根據企業經營的變化實時調整授信額度,以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原貌。但由于商業銀行對授信額度的過分依賴,決定了授信額度的調整是非常重要的決策事項,在將授信額度的應用上升到戰略層面的同時,也決定了授信額度的調整缺乏靈活性。一方面,上級行對授信額度的核定有著非常嚴格的規范,調整企業授信額度需要履行嚴格的審批程序;另一方面,面對繁瑣的報批程序,基層行也沒有動力去適時調整企業的授信額度,遵從上級行意志的現象司空見慣。
1.4授信評級過于依靠企業提供的信息數據
由于商業銀行對授信評級的迷信,導致授信評級過程的任何環節都不能存在瑕疵。然而,水至清則無魚,對過程的極致完美追求導致授信評級的最終鏈條落在企業身上,以企業提供的報表(雖然是必須經過審計的)作為盡職免責的依據。我國企業的誠信水平尚在提高之中,審計機構作為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獨立判斷精神也受制于方方面面人為因素的影響,企業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得不到完全的保證,數據造假并不鮮見,因此,商業銀行完全依靠企業提供的報表資料作為授信評級依據的做法難免存在草率之處。
1.5差別化授信策略還大多停留在紙面上
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現金融業務的普惠是各級政府部門一直倡導的業務方向,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早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長期追求的目標。各商業銀行也充分認識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出臺了多方面的支持措施。然而,在授信評級上,卻沒有充分考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意圖,過多依賴于鐵板一塊的固有標準,對實體經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訴求重視不夠,造成很大一部分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大量的銀行資金流向非實體經濟領域,在抬高企業融資杠桿的同時,也使銀行融資面臨脫實向虛的更大威脅,銀行資金安全無法得到充分保障。
1.6脫離企業真實經營需求核定企業授信額度
銀行界普遍存在的“傍大款”現象,使得各商業銀行迷信企業的規模大小,想當然認為企業的規模越大,抗風險能力越強。殊不知,很多規模極大的企業,盈利能力堪憂,內部管理混亂,與現代化公司治理機制的要求還存在極大的差距。為這些企業核定過高的授信額度,極易造成企業經營上的進一步膨脹,誘導企業涉足并不熟悉的領域,以充分利用銀行極其廉價的資金。已經出現的大量典型案例已經證明了規模并不代表安全,規模越大的企業,一旦發生貸款違約,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損害可能更是致命性的,極易導致一家銀行機構的經營全面陷入困境,遲遲無法走出不良貸款的泥潭。
1.7授信評級的標準調整過于草率
由于銀行內部對授信評級結果應用的過度依賴,因此授信評級的依據也就會持續引致行內上上下下的高度關注。盡管國內商業銀行的轉型升級一直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存貸款利差仍是銀行利潤來源的重中之重,占據著不可比擬的份額。這樣,貸款發放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銀行盈利的水平,貸款發放的快與慢直接影響著銀行利息收入進賬的早與晚。為此,在企業資金需求旺盛,銀行貸款成為企業熱捧的融資渠道時,銀行處在賣方市場地位,往往會收緊貸款發放標準,提高授信評級的要求;反之,在企業資金需求萎縮,銀行貸款發放困難時,則會放寬授信評級要求,以便貸款盡快順利得以發放。這種授信評級標準的調整并不是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做出的必要修正,而是出于銀行盈利的需要,其結果的應用要么造成銀行貸款質量的惡化,陡增巨額不良貸款,要么無法為企業提供周全的融資服務,導致銀企關系惡化,流失優質的客戶資源。
1.8授信評級的效率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
由于各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授信評級結果大都由總行或區域總部型分行最終核定,但客戶業務的落地和服務往往都是由基層機構完成,這樣,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授信評級流程往往是由基層機構向客戶索取授信評級的信息資料,逐項錄入銀行內部操作系統,逐級向管理行上報,最終審定機構為體現授信評級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要召開不同范圍人員參加的評審會進行集體審議,待審議通過后才能允許基層機構執行。其間,有任何環節的紕漏,或者審批人員提出不同的意見觀點,往往都需要發回基層機構重新補充數據或修改信息,占用大量的時間,耗費基層機構寶貴的精力,很多功夫沒有用在客戶營銷上,而是繁瑣的程序管理上。這不單單是造成基層機構疲于應付,而且大量的客戶授信評級申請集中上報到管理行,也使授信評級崗位人員面臨極大的工作壓力,繁重的工作量不僅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而且其真正規避客戶信用風險的效果也不一定能夠實現。更為雙輸的結果是,繁瑣的流程耗費了銀行各級人員數不盡的心血,但客戶并不領情,要么等不及授信評級的結果轉向其他渠道尋求融資,要么對銀行的服務失望透頂,導致銀行融資門檻過高的社會印象。
1.9強調授信評級結果的應用加大了企業過度融資的可能性
由于授信評級是企業從銀行獲取融資支持不可或缺的前提,企業得到銀行最終的授信評級認可往往耗費了雙方不菲的人力、物力、財力,一般都會上升到雙方的高級管理層進行決策和具體部署。由于對銀行的授信評級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作為銀行對企業支持力度的晴雨表,因此,銀行授信評級結果確定后,企業第一時間是充分用足用好銀行給予的授信額度,申請到頂格的銀行融資,是以銀行授信額度的多少作為融資多少的唯一依據,而很少甚至完全不再考慮企業的真實資金需求,有些情況下,企業申請銀行融資的規模遠遠超出企業的現實需要,甚至超出了其可能的還款能力。同時,銀行的資金也是有成本的,企業從銀行融資的當日起,就要支付利息;為消化資金成本,在資金充裕的狀況下,企業往往會涉足自身并不熟悉的金融領域,美其名曰開展多樣化經營,在專業人才匱乏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的背景下,很有可能會導致企業血本無歸,這也極易使銀行融資懸空,出現巨額不良貸款。
1.10弱化了銀行對貸后管理的重視和行動
授信評級流程的引入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對銀行貸款進行精細化管理,改變傳統上銀行發放貸款決策過于隨意的弊病,確保銀行資金的安全。然而,再高明的授信評級流程也只能作為發放貸款這一初始環節的參考工具,而貸款發放后對客戶資金使用的跟蹤和監管才是更為根本的,銀行貸款不僅要發放得出去,最為關鍵的是能夠收得回來。這樣的話,授信評級流程本不該被抬高到過高的地位,承擔不應有的責任,貸后的管理工作才更為重要。最為了解企業的是銀行基層客戶經理,原來看似隨意向企業發放貸款的舉動正是對企業的全方位掌控。然而,依賴授信評級結果發放貸款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僅根本無法確保銀行貸款資金的安全,而且也使基層客戶經理將工作的重心用在疲于應付上級銀行繁瑣的授信評級流程上,而對企業經營的關注和資金流向變得不再重要,況且,由于發放貸款的決策不是基層銀行機構做出的,其也沒有動力去確保貸款發放后的資金安全。但大量不良貸款發生的現實并沒有警醒銀行管理層反思貸款發放的流程,而是舍本逐末,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追查基層員工在授信評級流程中的責任,施以重罰來體現授信評級流程存在的價值。
2完善銀行授信評級的對策
2.1合理界定授信評級結果的應用功能,降低依賴度
對企業的授信評級結果可以作為向企業發放貸款的參考,尤其是在確定放貸額度大小上,但影響企業貸款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業經營因素,又有各種主客觀、宏微觀因素,這樣,能不能發放貸款就不能僅依據授信評級這一個因素。首先,要從授信評級部門的自身定位重塑做起,授信評級部門不應為了突顯自身的價值而將自身的功能無限制抬高,要善于發現自身工作崗位的局限性,而不是無限制地向高管層陳述自身的不可或缺。其次,銀行高管層也應及時總結授信評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衍生的負面效應,反思對授信評級結果的過度迷戀,打破授信評級部門出于部門利益臆造的神奇功效,在銀行日常經營管理決策實踐中,合理將授信評級結果應用至業務流程之中,既不應將授信評級結果作為制約業務發展的唯一利器,又不應忽略授信評級結果的佐證作用。再次,基層銀行機構也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執行上級行要求必須全面采用授信評級結果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求發放貸款的其他參考依據,全面了解企業信息,在參考定量指標的同時,還要廣泛收集有關企業發展愿景、企業文化、企業領導層個人品質等定性指標,確保所發放貸款的安全性。
2.2科學制定授信評級標準,確保符合銀行長遠發展規劃
既然將授信評級結果納入了銀行發放貸款的流程,那么對企業進行授信評級的標準就要嚴謹務實,既符合銀行對貸款業務的長遠規劃,又要接地氣,便于基層機構落實執行。要摒棄將授信評級作為研究型項目進行開發的做法,由少數沒有銀行貸款發放經驗的所謂專家憑空臆造或全盤照抄西方銀行模式的授信評級行為,以復雜的模型來彰顯自身的先進性,而對真實的企業經營狀況一無所知。授信評級標準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基層銀行機構中來,到基層銀行機構中去,廣泛征求基層銀行機構對授信評級標準的需求和建議,去粗取精,形成一套符合業務實踐的制度體系,切不可認為基層的做法都是落后的,從國外學來的才是先進的,殊不知,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積累的一些經驗做法正成為西方老牌銀行學習的對象,不斷修正已有的固化模式。為確保授信評級結果接地氣,真正為基層機構所采納,要善于在不同的機構試點,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完善,切不可忽視基層機構的應用感受,以一刀切的強硬方式普遍推廣,使基層機構疲于應付,應用結果流于形式。
2.3確保授信評級標準的嚴肅性,切忌隨意調整
在將授信評級結果的應用納入信貸發放流程之后,授信評級結果的嚴肅性應得以保證,這就要盡可能維持授信評級標準的穩定性,避免頻繁修改授信評級標準。授信評級部門應敢于擔當,對于來自基層機構意愿、符合業務合規管理要求的授信評級標準要善于堅持自身的觀點,不應迫于貸款發放的壓力而隨意更改這一標準。銀行貸款的發放是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不斷呈現出膨脹或萎縮的需求,而貸款的資金屬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是商業銀行不變的經營方針,因此,確保銀行貸款資金的安全,使銀行對企業授信評級的結果不受非關聯外界因素的影響,是必須堅守的一項準則。銀行不同機構之間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適度調整對企業授信評級結果的應用深度和廣度,但授信評級結果的可信度不應受環境的變化而大打折扣。授信評級部門應將授信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而不是將授信評級結果的強制應用作為提高部門地位的手段。
2.4充分借助第三方機構和大數據的應用,減少對企業提供數據的依賴
厘清責任的需要,迫使授信評級部門將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核實職能推向提供信息數據的下級機構或其他部門,而這些機構或部門為了免責又將信息資料的最終提供方定位于申請貸款的企業,但企業為了成功獲取貸款,粉飾報表數據的行為是不可避免的,銀行內部上上下下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仍堅持由企業提供報表。企業向銀行提供經營報表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企業報表是銀行了解企業經營的一扇窗口,也并不是所有企業的報表都是虛假的、不可信的,但將企業報表作為授信評級的唯一來源就難免有失偏頗了。隨著我國服務業的興起和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發展,隨著大數據應用的日益普及并逐漸成為一種產業化趨向,通過企業之外的數據佐證企業真實全面的經營狀況,變得越來越現實,越具可操作性。這樣,進行授信評級就不應再僅僅依賴下級機構提供的來源于企業的報表資料,要賦予授信評級部門責任和義務去獲取更多的數據來源,使銀行內部各級機構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客觀真實的授信評級數據收集和評判上,而不是互相推脫責任碌碌無為上。
2.5完善事權劃分,授予基層機構必要的授信評級權限
最為了解企業的是客戶經理,客戶經理的忠誠度和服務熱情是確保企業融資安全收回的關鍵。而提高客戶經理和基層管理者忠誠度和服務熱情的最有效途徑是在確保其受人尊敬的薪酬激勵前提下,給予充分的信任,而不是以完善內部治理和提高內部控制為噱頭,對基層客戶經理和管理人員施加無謂的限制,采取一系列無情的手段,澆滅基層機構的營銷熱情。早在幾千年前,大禹治水的經驗就昭示世人,防患重在疏,而不是堵。過分的管理手段累積到一定程度,必然招致基層員工的反感,要么無所作為,對優質客戶和國家倡導的實體經濟部門不提供任何融資支持,要么敷衍了事,將審批的責任層層上推,讓上級行憑厚厚的紙面材料或看似精密實則表象化的電子數據進行審批,影響審批效率和銀行貸款資金安全。
因此,采取措施調動基層機構的積極性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是要進一步細化責任,明確各級機構的事權劃分,不應將過大的審批權限集中在某個單一部門,而應賦予基層機構一定的審批權限。二是完善考核手段,不宜過分強調內控一票否決制,既免除基層機構人員懼貸惜貸的心理,又要防止恣意妄為,可通過事后檢查、訪談周邊知情人、貸款質量評比等手段,調動基層機構比學趕幫超的熱情,而不是疲于應付上級行的指令。三是要區分不同地域的特色,對同一級別但不同管理效能、不同經營環境的基層機構授予不同的授信評級權限,借以鼓勵所有機構主動作為,為爭取更優惠的審批權限而改進自身的對外營銷和內部操作行為。
2.6簡化授信評級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
商業銀行授信評級普遍效率不高的一致借口是壓實責任的需要,而壓實責任的來源是對授信評級結果的過分依賴和銀行融資發生不良之后過于嚴苛的處罰措施。為此,要提高授信評級效率,一是要改變為明晰責任而出臺的流程設計,要將授信評級作為貸款發放流程的普通一環來處理,不應為了確保貸款發放后的責任追究而在授信評級環節出臺杞人憂天式的過多考慮,增添過多不必要的無效勞動來防范憑空臆造的風險。過度授信的概念是站不住腳的,授信評級的結果只是一種管理手段,是貸款發放的一種輔助參考,不應按照發放貸款來設計工作步驟。二是要減輕授信評級環節應承擔的過失責任。授信評級僅應作為銀行融資的參考手段,而不應作為貸款的必要條件,發放貸款的依據應是企業的資金用途和還款來源,而不應虛化為企業的報表數據,盡管企業的經營成果是貸款發放的前提。三是要減輕不必要的上傳下達環節。在電子化日益成熟的條件下,必要的資料傳遞應盡可能由基層行直接上報到授信評級部門,減少中間環節,淡化行政級別層層把關的習慣做法。要提高業務集中處理水平,提高授信評級專業化水平,減少因不同人員認知不同造成的無效勞動。
2.7把握支持實體經濟方向,落實社會責任
授信評級政策雖然是一種技術手段,但由于其結果具備的參考價值甚至說影響力,因此,在授信評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商業銀行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一是在授信評級的客戶準入上,優先考慮實體經濟業界客戶,將盡可能多的實體企業納入授信評級范圍;二是對實體經濟企業授信評級開辟綠色通道,在同等流程下,優先完成對實體經濟企業的授信評級流程;三是在授信評級標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實體經濟企業的生產周期、貿易環節、資金周轉特點等因素,將對實體企業的授信支持落到實處;四是要充分聽取實體企業的意見反饋,全面了解其真實的融資意愿,加強銀企互動,支持實體經濟開展持續而專業的經營。
2.8全面掌握企業真實資金需求,綜合評估企業的貸款發放
授信評級機制的引入,為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參考依據,使發放貸款的行為更可量化、標準化,但影響貸款發放的因素有很多,僅憑授信評級一個參考因素,顯然是不夠的。除了這一定量因素之外,定性指標的因素也應更多納入考量范圍。這首先需要高級管理層在戰略決策上不應將授信評級作為唯一的制度設計來規范貸款行為,但由于這一機制已經建立起來,重新界定甚而降低對授信評級結果的重視對銀行高管層決策也是一種艱難的考驗,不可能輕易拍腦門加以廢止,可以先選擇部分業務品種和部分基層分支機構進行試點,在平穩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如果貸款質量沒有明顯的惡化,或者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再適時予以推廣。另外,對于需要考量的定性指標因素,也應指定另外的部門出臺成型的政策制度,作為指令性要求在貸款發放中予以應用。在“部門墻”越來越凸顯的商業銀行,只有另外的部門出臺新的制度要求才有可能沖銷對授信評級結果的迷信。
2.9加強貸后管理,確保銀行貸款資金安全
授信評級的應用,只是在貸款發放環節,而貸款發放之后能否順利收回,還受很多不可預期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貸款發放后的跟蹤管理,顯得更為重要。一是要制定嚴密的貸后管理流程,結合銀行的已有業務實踐,盡可能全面地規范貸款發放后各級機構和人員的責任,既不能全盤推給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也不可簡單依靠IT系統的自動提醒,貸款的安全運行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細致的人工分析。二是要弱化授信評級環節在不良貸款責任認定中的比重,不宜將授信評級環節發生的漏洞作為不良貸款的全部責任,唯有此,才有可能弱化授信評級依賴。三是要將貸后管理真正落到實處,要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了如指掌,提前預判企業可能面臨的經營風險,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確保貸款質量的安全,而不是滿眼紙面文章。
經濟師評職論文范例: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業軟件測試的思考與實踐
2.10加強同業合作,完善協調機制
很多情況下,不良貸款的發生,使銀行的授信評級部門頗為困惑,因為全面考慮了各種還款來源和抵押擔保措施之后,貸款質量仍然呈現惡化趨向,原因之一是不同的銀行在對同一客戶同時在授信評級,每家銀行額度不大,但匯總之后極可能誘導企業過度融資,使銀行貸款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各商業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在授信評級環節互通有無是極其必要的。為降低企業信用風險,銀團貸款方式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各商業銀行通過聯合發放貸款,既控制了對企業的放款總量,又分散了各商業銀行的風險。當然,貸后管理的落實也應在所有參貸行中做出嚴格的責任劃分,避免重放輕管行為的發生。對于無法組成銀團的貸款,各商業銀行也應充分發揮自律機制的作用,杜絕惡性競爭,加強信息交流,在不泄露商業機密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共享企業經營數據資料,使每家銀行的貸款都能充分考慮企業的整體融資能力,確保銀行融資安全。
作者:張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