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學術咨詢

讓論文發表更省時、省事、省心

經濟論文我國區域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案

時間:2016年12月2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無論是對城市化的發展做科學的規劃,還是解決城市化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對城市化水平有個清楚的認識和科學的定位,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經濟論文 投稿:探究我國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基本分塊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要:區域城市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
  無論是對城市化的發展做科學的規劃,還是解決城市化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對城市化水平有個清楚的認識和科學的定位,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經濟論文投稿:探究我國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基本分塊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經濟論文
 
  摘要:區域城市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身邊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一大課題。論文首先概述了我國城市化近年來的發展情況,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評價體系。通過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國的城市化主要分為東中西幾大經濟區域并研究分析他們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問題。最后把我國當前工作的重點與城市化的發展相結合,研究分析對策,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東部經濟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經濟;西部經濟
 
  引言
 
  眾所周知,城市化是和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它以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和地域景觀城市化為主要表現形式,是當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另一再現。經濟城市化最根本的內涵是經濟結構的非農化,其中工業化是直接推動因素,而第三產業的興起與興旺則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現。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結果,表現為人口向工業區聚集,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產業間應有合理的分布。地域景觀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過程在地域空間的外在表現,包括具有現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態形成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內容。城市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龍頭作用,城市的發展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及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國經濟發展的狀況,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縱觀城市化的發展歷程,無論從城市化的政策實施方面,還是從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來看,我國的城市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重大的機遇。解決好城市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其它政策的貫徹實施,是推動我國綜合實力水平不斷進步的潛在動力。目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中的諸多問題都得到了探討說明,眾學者各抒己見,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得到了很好的探討,然而目前的總的框架不盡明顯,有的沒有提出解決辦法,有的不夠系統等等,再加上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異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極為不平衡,各地區城市化發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分析。鑒于此,本文對各區域作了點研究分析,并結合當前工作的一些重點,提出了些對策和建議。
 
  1我國城市化的發展現狀及基本分塊
 
  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多元城市化動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較為集中的城市開發模式替代分散的鄉村企業發展模式,大、中、小城市齊頭并進,城市體系不斷趨于完善。同時,城市所集聚的要素日益增加,城市功能日趨多樣化,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關系也將更加密切,因而傳統上通過單一的城市人口比重來反映城市化水平就有其局限性。許多學者試圖通過建立復合指標體系來反映城市化進程。盡管城市化復合指標體系還存在很大爭議,但也不失為一種研究城市化機制變化的有效手段。
 
  1.1我國城市化現狀及分塊
 
  我國的城市化主要分為四大區域東部城市化,中部城市化和西部城市化以及東部城市化中所包含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城市化。城市化的進程主要是靠區域城市化不斷擴大發展而來,換種說法,區域城市化的發展壯大必然提高整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因此,解決好東中西以及東北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會讓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一個巨大的飛躍。
 
  1.2我國各區域城市化的特點
 
  區域城市化的一大特點重在其區域性。東部地區依托平原為主,氣候溫度適宜,資源能源豐富,開發較早,人才較多,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及交通便利等有利條件,經濟發達,工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大城市多,城市人口較多且密度大,城鎮體系結構較為完整。中部地區主要以高原為主,交通相對薄弱,對外條件相對較差,雖然其資源較為豐富,但其薄弱環節阻礙了其經濟的發展,中部地區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基礎,城市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正從發育階段進入成長階段。西部地區深處內陸自然條件相對較差,交通不便,市場發育較差,人口密度小,大中小城市發展都顯不足。使其成為中國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區
 
  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問題
 
  2.1我國城市化評價體系的建立
 
  無論是對城市化的發展做科學的規劃,還是解決城市化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對城市化水平有個清楚的認識和科學的定位。根據針對性,層次性,全面性,可評價性,動態性的原則,構建了由經濟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觀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環境狀態的城市化水平等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29個三級指標構成的描述區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是對城市化不同側面的具體描述,二級指標是對一級指標的進一步細化,三級指標是對二級指標的詳細描述)。
 
  2.1.1經濟城市化經濟城市化最根本的內涵是經濟結構的非農化,其中工業化是直接推動因素,而第三產業的興起與興旺則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現,使得單位空間內經濟活動強度和總量規模大增,因此可以從經濟實力,產業結構,經濟外向型,經濟效益等方面來反映經濟城市化水平。
 
  2.1.2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結果,表現為人口向工業區聚集,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產業間應有合理的分布。另外,城市人口不能過分膨脹,否則會影響城市功能的進一步發揮。
 
  2.1.3地域景觀城市化地域景觀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過程在地域空間的外在表現,包括具有現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態形成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內容。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重視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環境狀態的好壞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從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等幾個方面來衡量環境狀態的城市化水平。我們通過層次研究的分析方法來確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值,三級指標權重值基本采用等權方法求得。這樣,我們城市化水平的測度有個比較完善的評價體系然后根據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分為城市化初級發展階段(<40%)城市化中期發展階段(40%-80%)和高城市化發展階段(80%-100%),目前我國總體上處于城市化發展的中期,但我國的城市化與其它國家相比,問題比較嚴峻且比較落后。
 
  2.2我國城市化共同存在的問題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總體上城市化以點帶面不斷向周圍擴展。但是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城市化中產生的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影響了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2.1土地資源透支嚴重。當前我國城市化正在迅速發展,沿海許多地方已經發展到有項目無土地的地步,經濟發展逐漸走向疲態。比如珠三角長期以來土地過度透支,導致用地越來越緊,低價越來越高,成為制約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有些人利用這種形勢,多次轉手出讓土地使用權進行炒作從中謀求利益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就青島而言,房地產170多家被洗出局,土地資源接近枯竭。青島市有大大小小不到800家房產公司,從去年開始,100多家中小企業陸續“死”掉,成了“空殼空司”。經過宏觀調控,今年上半年又淘汰100余家。這一趨勢依然在延續,而且洗牌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最終的市場規模可能會停留在500余家。據這種現象發展看來,青島市里的人逐步會因為海岸地帶地價的上漲而逐漸往北居住,留下來的沿海一帶由開發商或者個人占有,這一地帶多為經商人所用。就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住房將逐漸北移,留足沿海一帶為商務用房。
 
  2.2.2資源能源資源透支嚴重。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09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按現行匯率測算,我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全年能源消耗總量24.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費量為23.7億噸,增長9.6%;原油3.2億噸,增長7.1%;天然氣556億立方米,增長19.9%。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資增速達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資增長依然主要來自于高耗能的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由此可見,我國單位GDP能耗較高,能源產出效益較低的粗放經營模式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例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國內萬元GDP能源消耗為1.2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國單位GDP能耗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但距離年初預定下降4%左右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費繼續大幅度增長。其中,鋼材4.5億噸,同比增長17.2%,占全球消費量的30%;鋁865萬噸,增長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億噸,增長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規模的資源消耗說明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不符合中國人口眾多、資源并不豐裕的現實國情。雖然,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階段性、轉移性因素,但主要還是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關。值得提出的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與對文化等無形資源開發利用的不足交織在一起,單純靠硬實力打拼市場,忽視了文化等軟實力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也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原材料消耗降下來,不把發展經濟的眼界放寬一些,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快,總量可以快速擴張,但是質量和水平往往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也難以持續發展。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已成為我們迫在眉睫的要務。
 
  2.2.3環境透支嚴重。與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對應的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2006年聯合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完整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至少應該包括五大項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耕地資源、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和兩大項環境退化成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由于基礎數據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沒有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環境污染損失成本包括20多項,此次僅核算其中的10項,如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農業和材料損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損失,以及固體廢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經濟損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等都沒有涉及。雖然核算得出的結果并不完整,但足以令我們對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的全貌有所估計。這些數字再次證明,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顯然,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情況下所取得的GDP不斷增長是非常危險的。如何徹底扭轉當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需要從生產和消費等環節入手,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致力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從生產的角度講,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進一步擴大企業的成本核算范圍,既要劃是不盡合理。因為政府績效主要分為政治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而這些績效的評價跟城市化的水平密切相關。
 
  我國政府政績考評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存在結構性偏差,具體為:第一,在政府自我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之間偏向于政府自我評價,尤其是上級領導的評價。第二,在經濟績效評價和非經濟績效評價之間偏向經濟績效評價,在經濟績效評價中,又嚴重偏向GDP評價。第三,在數量指標和民心向背評價之間偏向數量指標評價。例如新泰主要是靠煤炭發展起來的,煤炭資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也附帶有化工廠,焦化廠,煉油廠等高污染的企業,然而他們的規劃卻不盡人意。這些高污染,高粉塵的行業卻時時刻刻把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之中,廢氣任意排放到空氣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空氣令人作嘔。這些單靠經濟拉動起來,不注重環境治理的城市化是難以得到人們的認可的。有的地方采用突擊批戶口,以達到加快城鎮化的目的,或者改變統計口徑人為地增加城鎮人口,個別地方為了提高本地的城市化水平甚至捏造數據;有些地方的問題更為嚴重,政府部門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惜動用行政命令強制推行城市化,不準農民翻建住宅就是這種政策的典型體現。城市化發展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那種簡單、機械、強硬地把農村人口變成城鎮人口來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必須及時予以糾正。另外,對于城市化指標報告中所摻雜的水分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必須完善政府公開和政府監督與被監督。
 
  2.3我國各區域城市化的問題
 
  2.3.1東部地區城市化問題東部地區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城市化不均衡,矛盾問題最尖銳的地區。首先,城市化水平差距最大。東部地區已經有多個工業基地,而且輻射范圍越來越大,可謂是中國城市化的領頭軍,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國首列。然而,未輻射到的地區,特別是交通不便的山區,城市化的落后水平令人堪憂。其次,東部地區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也使得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最為突出,表現的最為全面,最為細致的地區。農民工是現在城市化建設的一大力量,而農民工問題是現代城市的巨大問題。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另外,城市污水垃圾的處理,基礎設施的不合理狀況,城市功能分塊的布局等是當前需要解決,也是未來需要避免的重要細節。再次,東部地區城市化發展逐步進入緩慢增長期。東部地區城市化發展已達到一定規模,根據其潛力和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未來的城市化發展必需建立新的增長點。
 
  2.3.2東北地區城市化問題東北地區城市化問題屬于東部經濟問題,但考慮其特殊性和地位性,我們單獨考慮。東北地區的城市化主要依托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起來的老工業基地。目前,東北工業以重工業為主體,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帶動起來的城市群,問題特殊而嚴峻。首先,產業結構單一。即礦業城市往往是以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的開采為單一的主導產業,由于種種先天的和人為的(如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資源性城市在其發展中根本就沒有考慮未來如何發展的問題,沒有考慮到礦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不同之處。其次,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主要是由于礦山開采造成的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廢礦渣(如各種尾礦、煤矸石等)占地,以及“三廢”污染等。據分析,礦產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一般比非礦產城市的平均水平要差。生態環境保護是政府應該抓的事情,但在許多資源性城市,由于政府財力不足,且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就是其主要的環境管理對象——礦山企業,因此,管理起來困難比較大。而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任憑礦山企業自己去搞是不行的,因為企業絕不會有動力去做它不愿意做的事,因而造成資源性城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局面。最后,生產方式粗放,東北工業基地設備和技術缺乏更新和換代,單位產出低,能耗大,缺乏市場競爭力。
 
  2.3.3中部地區城市化問題首先,市場化程度較低,體制性矛盾比較突出。中部地區受計劃經濟觀念和制度約束的影響,市場化程度較低,特別是資金,產權,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后,難以使具有比較優勢的人力資源優勢,能源礦產資源優勢和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中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緩慢,國有經濟成分比較高。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的非國有經濟發展緩慢。國有企業機制和體制落后,企業冗員多,離退休人員包袱重,企業的也會負擔重,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其次,產業結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產業結構水平仍然偏低。從總體上看,中部地區產業結構層次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除山西省外,其它中部各省都是農業大省,但傳統工業仍占主導地位,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業所占比重較大,高科技產業所占比重很小。這些資源型產業,經營方式粗放,不僅具有資源開采強度大,利用效率低,對環境影響大的特點,而且由于現有技術水平不高和附加值較低,結構性矛盾突出,嚴重阻礙了中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再次,城市化水平居中,城市的集聚能力較弱。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的城市發展速度較慢,整體規模偏小,城市密度較低。中部地區沒有發展起像滬寧杭,珠江三角洲等那樣的工業集聚城市,也沒有小城鎮突飛猛漲的勢頭。大城市的集聚擴散效應不明顯,城市功能分區不盡合理。
 
  2.3.4西部地區城市化問題首先,西部地區城市數量少并且規模比較小。2000年底,西部地區城市160個。按每千萬人口擁有的城市數量來說,全國平均為5.36個,西部地區為4.51個。按每萬平方公里擁有的城市數量來說,全國平均為0.69個,西部地區為0.23個。西部地區城市密度大約是全國平均的1/3,為東部的1/11、中部的1/6。按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規模來說,全國每個城市平均為34.8萬人,西部地區為27.61萬人。其次,西部城市化水平嚴重偏低,城市布局分散。2OO0年底,西部城市數量占全國城市總量的18.3%,而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城市數量分別占全國城市總量的44.5%和37.3%。由此可見,西部地區的城市數量比東部低26.2個百分點,比中部低19個百分點。我國西部地區城市布局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實力強大的城市連綿區,這與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很大的差異。再次,大城市數量少,城市功能不明顯。2000年,我國現有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93個,西部地區僅9個。西部不僅特大城市稀少,而且大城市短缺,這既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城鄉經濟協調的發展。近幾年,西部地區的城市建設還主要在城市形象和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在城市經濟功能建設方面剛剛起步,面向腹地區域的貿易、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務功能還相當薄弱。如金融方面,西部地區至今還沒有一個城市具有較強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最后,城市特色不明顯,對外開放程度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既要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更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的中心作用。我國西部地區的城市在功能作用方面,還基本沒有突破傳統的框框。省會城市的產業發展與所擔負的經濟中心功能關聯度弱,難以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一些省會城市的發展甚至還沒有統籌考慮市域范圍內的中央、省屬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問題,因而城市發展規劃的整體性、戰略性較差。西部地區不少中小城市實際上只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的行政中心。而發達地區的城市,除了行政中心的功能外,還有較強的市場經濟功能。
 
  3我國區域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案
 
  3.1區域城市化問題的相關理論
 
  3.1.1以費孝通、溫鐵軍為代表的“小城鎮發展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小城鎮建設費用低,入城門檻低,小城鎮的發展便于把城鄉兩個市場很好地連接起來,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便于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便于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加速城鎮化進程,而且小城鎮生活費用低,管理成本低,生活環境卻可能比較高。因此,在中國經濟實力較差,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發展小城鎮是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農村小城鎮是解決中國城市化短缺的根本出路。
 
  3.1.2以王嗣均、張善余、王小魯、吳育華等的“大城市發展論”。他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應走大中城市擴容為主的道路,大城市經濟效率高,建設用地省,環境污染便于集中處理,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運轉費用低,生活方式現代化程度高。并且,大城市會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從而帶來更高的規模收益、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強的科技進步動力和更大的經濟擴散效應。而且,這也是世界各國城市化初期和中期的共同特征。
 
  3.1.3以廖丹清等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均衡發展模式和朱鐵臻、蔡宇平等的“宜大則大,宜小則小論”多元化模式。這兩種觀點基本相似,都認為發展大城市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速度,發展小城鎮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前者是由城市化的普遍規律決定的,后者是由中國的國情決定的。城市化應該從完善城市體系的角度出發,逐步形成一個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小城鎮并舉的,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城市體系。以上學者所主張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并不是片面發展,而是強調的一種和諧。例如,張善余雖然提倡大城市發展論,但并不是片面發展大城市,而是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這也與當時所處時期的城市發展方針有關。
 
  3.2區域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較突出,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需要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城市的發展中,城市化不僅要注重可見的,物質的“硬件”建設,也要注重制度、文化等“軟件”建設,務實科學,積極地推進城市化。
 
  其一,要科學定位。各城市要依據自身的資源,區位,市場潛力,歷史文化條件以及總則規則,實事求是,科學的進行城市定位,注重城市文明,充分體現特色。要根據城市發展中的內外條件的演變調整其定位,和優勢出發建設特色城市。
 
  其二,要考慮可持續發展。我國城市化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國城市化要同時面臨資金短缺,人口壓力巨大,資源緊張,環境問題尖銳的巨大壓力,這已構成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嚴重障礙。所以,在發展城市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時,不能以危及后代的生存能力和發展為代價。要正確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幾方面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認清制約城市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免造成不可以轉的巨大破壞。
 
  其三,要以城市為中心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城市化本身就是從區域著眼來定義的一種經濟發展的現象。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區域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城市化必須正確處理城市與區域的關系,城市發展要依據區域規劃,從整體考慮,發揮各大城市的優勢,挖掘潛能,打破行政束縛,放眼于大市場,實現區域經濟的規模化,集團化,建立區域共同市場。要使城市發展與區域總體發展相適應,強化區域規劃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其四,要提高城市領導管理水平為核心,培養領導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改善城市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新機制。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決策是復雜的系統科學,應當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及決策的科技含量,避免領導單人決策所造成的不科學因素。
 
  最后,要積極推進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制度與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滯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觀念。制度與體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應逐步打破長期實行的城鄉分離的二元化管理體制,實施積極地城市化政策,消除過度擔心城市化發展對現有城市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的心理沖擊。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來引導,調控和加快城市化發展和建設的步伐。
 
  3.3區域城市化問題工作難點
 
  另外,加快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還需要從以現階段入手,抓緊當前的工作,分析當前的問題,解決阻礙城市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首先,建立健全面向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這里使用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廣義概念,狹義的概念則主要指社會保險。建立規范、穩定的籌資機制。資金是社會保障體系運行的基礎,沒有穩定的資本供給,社會保障體系就會出現嚴重問題。我們已經借鑒了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資金籌集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就業者單位、個人和政府共同出資。在這里,單位是第一責任人,個人是第二責任人,政府是最后責任人。
 
  目前,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方面,單位和個人的交費比例有明確規定,我們可以按照這些規定加大征繳力度,提高收繳率,強化基金支付能力。政府財政出資需要規范的是資金來源的渠道和數額。總結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的成功經驗,規范的辦法就是加強社會保障的預算管理。健全高效的社會化服務。在市場經濟下,必須由政府出面來建立社會保險制度。除了政府以外,其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都不具備這樣的號召力,都不能夠在這方面行使強制權,但從制度運行的成本方面考慮卻不一定要政府來親自操辦。社會保障的成功實踐表明,可以將具體業務交給代表政府的社會機構去經辦,政府的角色和職責就是制定法規、政策,負責監督。因此,社會化服務是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業務和基金的監管。社會保障體系的監督管理分為兩種:一種是業務政策的監督,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折不扣地執行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政策;另一種是資金收繳、發放、投資運營的監督,維護基金安全,保護投保人的利益,這是社會保險體系監督管理的核心。其次,改革戶籍管理,穩定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縣城和重點城鎮逐步建立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改變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為“離土進鎮”建房、經商、辦企業;解決好其子女人學、入托等問題。放開農民進入農村城鎮的限制,取消城市增容費及其他費用,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管理制度。要在進一步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可以使農民把土地承包權轉化為財產權帶進城的產權流轉制度;在承包期內,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或兼業而進入城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行收回或改變承包關系;放棄了土地承包權的返回農村時應當允許重新承包;同時,允許進城農民按照自愿和市場的原則對其承包地依法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等,保證農民毫無后顧之憂地轉移。要在縣城優先初步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然后在重點鎮建立,條件成熟后再在全社會建立。可以從勞保、醫保開始逐步推開,無論是老居民還是新來居民,都享有同等待遇,以吸引農民進得來、留得下,并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比如說珠三角有近兩千萬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想留下來,但是由于制度障礙,難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農村。如果政策障礙得以消除,他們能合法地轉變成市民,則會促進城市化進程,也會帶動市場需求。
 
  最后,以人為本,注重特色,強化功能,反對“形象工程”。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建設城鎮、發展經濟。一要就業優先,就業多少應當成為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二要注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大量吸納農民成為市民。三要在各項城鎮建設中充分考慮到人的需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進城鎮職能結構、功能結構,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要注重特色。城鎮建設不能把任何模式作為樣板照搬照用,應根據各自歷史發展傳統、現實發展環境及條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或以工業興鎮,以商帶鎮,或全面發展,多種模式相結合。要強化功能。城鎮化的目的不是建設城市,更不是大廣場、大馬路.而是發揮城鎮具有的集聚經濟和輻射經濟的功能。強化這種功能,就要使縣城和小城鎮的性質、規模、建設風格和標準同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相適應,形成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雄厚的市政財源、較高的開放程度、完善規范的市場秩序;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較強的城鎮建設的融資能力;一體化的土地綜合利用體系和交通體系;安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完善的產業和服務發展體系等。就要明確反對任何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形象工程”已害苦了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農村很窮,農民很窮,更經受不了“形象工程”。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要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要搞好計劃生育,保證基礎教育;要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協調發展。
 
  4結論
 
  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面對著巨大挑戰和艱巨的任務。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應該與國情國力、工業化發展形勢相協調.過程應有序、健康。并認為:第一,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城市化水平目標以界定在50%~55%為宜,而不應該盲目追求西方國家不同國情的高指標、高比例。第二,政府對城市今后的發展應當以引導為主,不應為追求績效而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規劃。第三,城市化發展的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彈性規劃,留足余地,階段明確,分期實施,集中建設,緊湊發展。第四,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應當走集約化、專業化的道路。正確引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把城市發展和農村、工業和農業、人口流動、產業政策、區域平衡、科技進步、外向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當作整體一盤棋來統籌制定總體戰略。
 
  參考文獻
 
  1.孟陶然.對我國城市化問題的幾點思考[J].長白學刊:110-110
 
  2.宋俊芳.區域城市化水平評價[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95-98
 
  3.宋養琰,宋潔塵.警惕經濟高增長中的四大透支[J]中國經濟時報
 
  4.顧朝林.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M]商務印書館1999
 
  5.廖丹清.中國城市化道路應考慮的因素[J]經濟參考報2001
 
  6.黨國英.農村城鎮化與農業剩余勞動轉移問題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0
 
  7.鐘水映,簡新華.《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7
 
  8.陸大道.關于我國大規模城市化和區域發展問題的認識和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2006
 
  9.成德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4
 
  10.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